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只有有着足够的文化自信,才会激发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才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祖国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著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应充分发挥好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不仅钦佩我国优秀文化更是自觉地去了解去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的无限魅力;给予我国文化精髓肯定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并且能各国文化交流中用辩证批判的理性思维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长补短,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积极进行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而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关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当前,虽然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地践行文化自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乏,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促使当代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践行和传播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求。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人类高度文明带来的丰富;另一方面又经受着多元精神文化矛盾的激荡。要经受住这一考验,就要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精神,培养他们在尊重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前提下,对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形成共识,进而唤醒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坚定性。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大学生入校接触最早、伴随时间最长的课程,课程自身的功能定位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导向价值。如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自信的形成积累认同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从世界观立场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大学生从价值观的高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现代史纲要》课始终以民族精神作为主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从世界观高度理性接纳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淀民族精神素养。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
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强化主流文化宣传;提高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整合好这三个层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推进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许多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必将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热情,激发大学生文化认知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在当今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公开性的指责也有隐蔽性的刺激,形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之间时而对话时而交锋的复杂情形,这些信息侵入了大学生的文化判断中。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高校必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保持自身独特文化色彩和文化宣传阵地在校园居高临下的优势地位,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比如:建立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专栏网站、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等措施加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举办各种特色中华民族文化活动,比如策划民族常识竞赛、传统诗歌创作大赛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间接宣传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而且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此外,还应把思政课拓展为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践行文化自信,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文化自信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增强教师对文化自信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力,促进文化自信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要积极关注新形势的变化,把握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始终牢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意义是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积极参加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教学的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努力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课堂教育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高校思政课系列课程内在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维度,除了前文已提及到的理论定位外,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思政课教师也应围绕不同课程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面对文化冲突采取正确、理智的科学态度,进而领悟我国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内在驱动作用。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构建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方案,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颜梦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与方法[J].新西部,2019- 03.
[2]王智莉,陈晓东.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183-184.
[3]张玲玲,李桂华.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02.
作者简介:梁玉凤(1983.01-)女,壮,广西百色,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不仅钦佩我国优秀文化更是自觉地去了解去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的无限魅力;给予我国文化精髓肯定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并且能各国文化交流中用辩证批判的理性思维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长补短,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积极进行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而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关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当前,虽然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地践行文化自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乏,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促使当代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践行和传播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求。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人类高度文明带来的丰富;另一方面又经受着多元精神文化矛盾的激荡。要经受住这一考验,就要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精神,培养他们在尊重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前提下,对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形成共识,进而唤醒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了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坚定性。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大学生入校接触最早、伴随时间最长的课程,课程自身的功能定位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导向价值。如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自信的形成积累认同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从世界观立场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大学生从价值观的高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现代史纲要》课始终以民族精神作为主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从世界观高度理性接纳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淀民族精神素养。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
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强化主流文化宣传;提高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整合好这三个层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推进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许多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必将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热情,激发大学生文化认知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在当今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公开性的指责也有隐蔽性的刺激,形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之间时而对话时而交锋的复杂情形,这些信息侵入了大学生的文化判断中。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高校必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保持自身独特文化色彩和文化宣传阵地在校园居高临下的优势地位,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比如:建立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专栏网站、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等措施加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举办各种特色中华民族文化活动,比如策划民族常识竞赛、传统诗歌创作大赛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间接宣传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而且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此外,还应把思政课拓展为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践行文化自信,增强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文化自信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增强教师对文化自信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力,促进文化自信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要积极关注新形势的变化,把握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始终牢记“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意义是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积极参加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教学的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努力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课堂教育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高校思政课系列课程内在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维度,除了前文已提及到的理论定位外,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思政课教师也应围绕不同课程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面对文化冲突采取正确、理智的科学态度,进而领悟我国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内在驱动作用。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构建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方案,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颜梦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与方法[J].新西部,2019- 03.
[2]王智莉,陈晓东.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183-184.
[3]张玲玲,李桂华.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02.
作者简介:梁玉凤(1983.01-)女,壮,广西百色,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