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具有连贯性,在初中,学生应该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包括词性、短组类型、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单句、复句),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掌握通常使用的记叙文、说明文(包括应用文体)的写作。这样,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对教师而言,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有利于学生学,举一反三,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语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减少语病;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阅读、写作起到启动的作用。反过来说,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又会让学生从感性的语言现象走向理性的语法知识的领悟,最后又回到语文的终极目的——阅读与写作中,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当然,因为所有的语文学习都是以掌握及运用语言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的,换言之,语文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为其表征,所以要真正帮助学生增强语文基础,还得有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才有用。
一、应该让学生在“读书”上多下工夫
高中学生应该具备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感性知识的积累,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增强规范意识,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典型问题,适时进行理性的指导。例如学生觉得“句子不通”“用词不当”时,教师用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予以点拨,此时学生会获得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从能感觉到提高到能解释,从仅“知其然”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提升。
二、在阅读教学中给予理论指导,让学生融会贯通
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说:“欣赏文学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受到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制约和时空条件的制约。它的推进和展开,既要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生动的直观(感性)→抽象的思维(理性)→实践(运用)”,又要符合阅读实践中对书面语言作品的特殊认识规律,即“感知语言形式→理解思想内容→理知语言形式”。他强调阅读先侧重于形式,从感知语言符号入手,掌握字、词、句、篇的表层意义,然后由浅入深,回到文章的整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更深入一步,探究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先后有所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此形成语文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驱逐了语文知识,就几乎等于驱逐了语文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既能帮助理解课文,又能提高语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给以必要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知识作为理论指导,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三、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品味言语
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用很少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就会由此导致语文教学过程的空泛化。语文学习是体验和思维的生成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足言语的基础上,舍此则可能“失本”。
四、在写作上,要在非文学的文字上多下工夫
这包括书信、报告、说明书等应用文体的写作,因为中学生要应付生活。朱自清就说过:“不带或少带情感的笔锋,只要用得经济、有条理,也可以完成写作的大部分使命。”
当然,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不能光靠模仿,而必须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倪文锦《外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谈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时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应该让学生在“读书”上多下工夫
高中学生应该具备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感性知识的积累,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增强规范意识,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典型问题,适时进行理性的指导。例如学生觉得“句子不通”“用词不当”时,教师用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予以点拨,此时学生会获得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从能感觉到提高到能解释,从仅“知其然”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提升。
二、在阅读教学中给予理论指导,让学生融会贯通
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说:“欣赏文学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受到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制约和时空条件的制约。它的推进和展开,既要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生动的直观(感性)→抽象的思维(理性)→实践(运用)”,又要符合阅读实践中对书面语言作品的特殊认识规律,即“感知语言形式→理解思想内容→理知语言形式”。他强调阅读先侧重于形式,从感知语言符号入手,掌握字、词、句、篇的表层意义,然后由浅入深,回到文章的整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更深入一步,探究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先后有所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此形成语文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驱逐了语文知识,就几乎等于驱逐了语文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既能帮助理解课文,又能提高语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给以必要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知识作为理论指导,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三、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品味言语
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用很少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就会由此导致语文教学过程的空泛化。语文学习是体验和思维的生成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足言语的基础上,舍此则可能“失本”。
四、在写作上,要在非文学的文字上多下工夫
这包括书信、报告、说明书等应用文体的写作,因为中学生要应付生活。朱自清就说过:“不带或少带情感的笔锋,只要用得经济、有条理,也可以完成写作的大部分使命。”
当然,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不能光靠模仿,而必须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倪文锦《外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谈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时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