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0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具有连贯性,在初中,学生应该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包括词性、短组类型、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单句、复句),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掌握通常使用的记叙文、说明文(包括应用文体)的写作。这样,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文知识,其目的并不是真要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掌握所讲的语文知识:对教师而言,讲授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和进行作文或练习评讲,以便有利于学生学,举一反三,具体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语感,能更好地进行表达,减少语病;对学生来说,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为了死背一些知识,死抠一些概念,而是为了对阅读、写作起到启动的作用。反过来说,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又会让学生从感性的语言现象走向理性的语法知识的领悟,最后又回到语文的终极目的——阅读与写作中,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当然,因为所有的语文学习都是以掌握及运用语言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的,换言之,语文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为其表征,所以要真正帮助学生增强语文基础,还得有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才有用。
  
  一、应该让学生在“读书”上多下工夫
  
  高中学生应该具备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感性知识的积累,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增强规范意识,抓住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典型问题,适时进行理性的指导。例如学生觉得“句子不通”“用词不当”时,教师用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予以点拨,此时学生会获得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从能感觉到提高到能解释,从仅“知其然”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提升。
  
  二、在阅读教学中给予理论指导,让学生融会贯通
  
  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说:“欣赏文学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受到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制约和时空条件的制约。它的推进和展开,既要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生动的直观(感性)→抽象的思维(理性)→实践(运用)”,又要符合阅读实践中对书面语言作品的特殊认识规律,即“感知语言形式→理解思想内容→理知语言形式”。他强调阅读先侧重于形式,从感知语言符号入手,掌握字、词、句、篇的表层意义,然后由浅入深,回到文章的整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更深入一步,探究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先后有所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此形成语文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驱逐了语文知识,就几乎等于驱逐了语文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既能帮助理解课文,又能提高语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给以必要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知识作为理论指导,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三、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品味言语
  
  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用很少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就会由此导致语文教学过程的空泛化。语文学习是体验和思维的生成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足言语的基础上,舍此则可能“失本”。
  
  四、在写作上,要在非文学的文字上多下工夫
  
  这包括书信、报告、说明书等应用文体的写作,因为中学生要应付生活。朱自清就说过:“不带或少带情感的笔锋,只要用得经济、有条理,也可以完成写作的大部分使命。”
  当然,语文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不能光靠模仿,而必须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倪文锦《外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谈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时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长远需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因为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师尊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命令式的口令造成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体育学中惯用的就是命令式语言,如在队形、队列的口令,所运用的动作要领提示语言,发出的行动口令以及在指挥学生做各种徒手操、器械操时的节拍式的口令,这一切都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语气死板、语调高昂,发出后又具有无可更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多学生都丧失了运动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的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是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操作的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即情境导入、自主探索、网络交流和归纳练习。该模式始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终于归纳练习。其操作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自主探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著名的古诗告诉我们,凡事要善于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才能揭示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整体,避免片面性,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能够运用这种唯物辩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就会事半工倍,大大提高说服教育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角度去说服  (一)要善于从“学生”这个群体的角度去说服教育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