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1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一行前往陕西省榆林市调研。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处长赵跃进、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以及陕西省工信厅、省纺织协会、省服装协会的领导参加了调研。
7月16日上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在榆林市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塞北羊等羊毛防寒服企业,对羊毛防寒服的生产过程、产品特色、市场分布等进行了深入了解。下午,召开了由当地政府各部门、3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的考评会,对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和交流。

富民产业亟待转型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除了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畜牧养羊更成为陕西省龙头,是全省第一养羊大市。
2000年前后,榆林市涌现出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红柳、乐寒等一批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增速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二。榆林市羊毛防寒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陕西独具特色的服装产业门类。
依托陕北丰富的羊毛绒及其他毛绒资源,羊毛防寒服产业成为当地就业人数多、地方特色突出、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富民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底,共有羊毛防寒服加工企业150多户,拥有资产总额28.2亿元,全市年产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1300多万件,销售额占到全国的75%。
尽管诞生了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并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企业规模小,大量的家庭作坊式工厂比较落后;产品档次低,缺少产业统一标准;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单一批发的经营模式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走中高端发展路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此次前往考察,也肩负着为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出谋划策的任务,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探讨提升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打造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方法。
在陕西省榆林市申报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考评会上,陕西省榆林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高中印介绍了榆林市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的现状。“榆林市的产业特点是‘重重轻轻’,即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能源经济的比例过大。总体而言,榆林市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落后地区。2012年,全市羊毛防寒服产业研发投入达8000多万元,占总产值的4%;中长期来说,我们希望羊毛防寒服产业能成为百亿产业,甚至千亿产业。”高中印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结合调研感受,针对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也给出了客观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作为考评会的主持人,赵跃进对考评组在榆林市的考察进行了评论与总结,并表示将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客观详尽地汇报考评意见。最后,向与会人士传达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亲自撰写的关于榆林市申报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意见,获得了在座各界的热烈反响。
出席会议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的专业意见让他们获益匪浅,今后将加大力度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培养,走中高端发展路线,将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中国羊毛防寒服看榆林”的行业理想。
建言献策
“榆林市要打造羊毛防寒服名城,还要对羊毛防寒服产品制定统一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门槛。目前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环保标准非常高,环保成本也非常大,让每家企业自己去实现达标比较困难,尤其是大量规模以下的企业。所以,应该尽快让更多企业加入政府开发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接受政府补助,统一排污和环保生产。”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
“今年羽绒服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且与相对臃肿的羽绒服相比,羊毛防寒服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年秋季是大力开拓市场的时机。企业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让榆林的羊毛防寒服被更多人知道。”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
“打造区域品牌应该将市场与产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要改变落后的运作模式,培养品牌意识。”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
“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采取的依然是旧的产销模式,即厂家生产后让代理商订货,这种做法比较被动。企业必须扭转思维,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设计出款式新颖时尚的产品,而不是大批量生产后靠渠道来消化。现在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企业一年一次生产销售的循环频率太低,不能将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
7月16日上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在榆林市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塞北羊等羊毛防寒服企业,对羊毛防寒服的生产过程、产品特色、市场分布等进行了深入了解。下午,召开了由当地政府各部门、3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的考评会,对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和交流。

富民产业亟待转型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除了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畜牧养羊更成为陕西省龙头,是全省第一养羊大市。
2000年前后,榆林市涌现出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红柳、乐寒等一批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增速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二。榆林市羊毛防寒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陕西独具特色的服装产业门类。
依托陕北丰富的羊毛绒及其他毛绒资源,羊毛防寒服产业成为当地就业人数多、地方特色突出、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富民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底,共有羊毛防寒服加工企业150多户,拥有资产总额28.2亿元,全市年产羊毛防寒服系列产品1300多万件,销售额占到全国的75%。
尽管诞生了一批区域知名品牌,并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企业规模小,大量的家庭作坊式工厂比较落后;产品档次低,缺少产业统一标准;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缺少品牌意识;单一批发的经营模式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走中高端发展路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此次前往考察,也肩负着为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出谋划策的任务,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探讨提升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打造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方法。
在陕西省榆林市申报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考评会上,陕西省榆林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高中印介绍了榆林市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的现状。“榆林市的产业特点是‘重重轻轻’,即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能源经济的比例过大。总体而言,榆林市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落后地区。2012年,全市羊毛防寒服产业研发投入达8000多万元,占总产值的4%;中长期来说,我们希望羊毛防寒服产业能成为百亿产业,甚至千亿产业。”高中印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结合调研感受,针对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也给出了客观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作为考评会的主持人,赵跃进对考评组在榆林市的考察进行了评论与总结,并表示将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客观详尽地汇报考评意见。最后,向与会人士传达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亲自撰写的关于榆林市申报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意见,获得了在座各界的热烈反响。
出席会议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考评组的专业意见让他们获益匪浅,今后将加大力度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培养,走中高端发展路线,将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中国羊毛防寒服看榆林”的行业理想。
建言献策
“榆林市要打造羊毛防寒服名城,还要对羊毛防寒服产品制定统一标准,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门槛。目前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环保标准非常高,环保成本也非常大,让每家企业自己去实现达标比较困难,尤其是大量规模以下的企业。所以,应该尽快让更多企业加入政府开发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接受政府补助,统一排污和环保生产。”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
“今年羽绒服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且与相对臃肿的羽绒服相比,羊毛防寒服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年秋季是大力开拓市场的时机。企业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让榆林的羊毛防寒服被更多人知道。”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
“打造区域品牌应该将市场与产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要改变落后的运作模式,培养品牌意识。”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
“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产业采取的依然是旧的产销模式,即厂家生产后让代理商订货,这种做法比较被动。企业必须扭转思维,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设计出款式新颖时尚的产品,而不是大批量生产后靠渠道来消化。现在榆林市羊毛防寒服企业一年一次生产销售的循环频率太低,不能将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