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皇帝的御花园,以及为自己度假所修建的避暑山庄等,考究其身,其实都是生态建筑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在那个时候不是这种称谓而已,还有我国苏州一带的园林艺术设计,其实都可以称得上是生态建筑,本文就来围绕他们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国国内生态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带给各位些许帮助。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发展趋势,探析研究
1.对生态建筑设计模式的理论探析
生态建筑设计是指根据当地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运用建筑科学,生态学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的对当地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协调,使二者相互适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物调节循环能力,构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使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进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对自身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较高要求的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模式,建筑模式世纪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这就好比是整体与全局的关系,没有了整个个体的支持,那么全局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下面就关其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浅要的探讨和分析。
在建筑界,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其涉及的方面很广,是多门学科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其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从而来重新的对自身和自然环境进行认识,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生态设计者和建筑者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重视,它代表着新时代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和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生态建筑设计者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建筑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种是依靠自然环境自身的特点,对建筑进行整体的布局,使人为的建筑融入自然,让其显不出人为的刻意雕琢,第二种便是根据已经建造好的建筑对其进行园林艺术的美化,使人为造景和人为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日常生活可利用能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为改善局部环境而采取人工绿化的方式进行建设,为增强空间的适应性而采取大跨度的轻型结构等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都需要有多个学科,多个工种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够得以实现,设计师必须以生态观念,整合观念为指导,进行整体的布局与构思。
2.建筑之前应该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
生态建筑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缺乏最基本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那么生态建筑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石,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够为其下一步整体的规划找准方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必然要有不同的设计风格与之相适应,否则一味的生搬硬套,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设计,显示出更多的便会是突兀和单调,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自身特点进行整体的设计和布局,从而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抛弃旧的理论观念,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的呼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其支撑他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建筑,景观和人类自身的和谐统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前所认为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始对可持续的人类居住环境建设进行思考,并将生态建筑的建设置于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开始了对以生态为依据,人类,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所未有的探索,为人类自身建造一个原始宁静的生态居住环境,已成为21世纪生态建筑所发展的方向。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或者是建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利益,在短期内对这项工程的投入能够换回多少的经济收益,如果经济收效甚微,那么人们往往会停止对这项工程的投入,将其建设的可行性扼杀在摇篮之中,人们对待投资的短浅的目光势必造就自身没有太大的发展,而生态建筑的建设恰恰又是在短期之内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投资活动,因此这也是导致生态建筑行业不能够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如何突破这样一种以单纯的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的旧的思维模式,从而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已成为生态建筑设计者和投资者不得不突破的瓶颈。
4..西湖美景和园林乡村的生态模式举例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所以把苏杭冠以这么高的美誉,深究其因,在于其园林艺术的独特性,古诗就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西湖完美的比喻和诠释,每家每户的建筑设计都采用了园林艺术模式,和自然相得益彰,形成了我國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摆脱了闹市的浮华和喧嚣,纷繁和复杂,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朴素和简单,徜徉其中,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合二为一,竹木奇石,小桥流水,荡舟其中,感受到的是乡村独有的安宁和自然,舟下溪水潺潺,两侧淳朴人家,历经一回,便会使你心向往之,留恋忘返,乡村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巧妙融合,是对生态建筑最为美妙的诠释和表述,是的,生态建筑所要给人的一种感觉便是这样,匆匆的树木,曲折的小路,红红的花,绿绿的草,回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城市的环境也曾是如此,二十多年的工业发展已经使得原本美好的环境变得污浊不堪,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伟人曾经说过: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的一切,绝不能够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行建造,这也是生态建筑最为基本的要求,园林艺术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瑰宝,将园林艺术融进生态建筑是最为完美的表现,以上所列举的苏州的农舍和乡村,杭州的西湖就是生态建筑最有力的体现,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就像以上所提及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人类自身的健康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这就迫使人们在城市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人为破坏,让环境更好的存在,也更好的为人类自身服务。
从我国古代皇宫的御花园到具有特色风味的苏州乡村,从我国国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到自身的大别山风景区,他们的建成为我国生态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和宁静,真正的打造出一个属于人类自身的家园,把生态园林艺术同现代建筑相结合,建设真正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生态建筑是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这也是生态建筑的要求和未来生态建筑模式的发展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类眼前的便是青草,红花,蓝天,绿叶等等。
5.总结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加大以及人们对保护环境,以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的呼吁,未来的国内生态建筑必定有较大的发展,如何对生态建筑进行良好合理的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逐渐加快,环境及各方面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紧缺,耕地面积减小,森林树木被大量的砍伐,往日清明透彻的小河也已经变得污浊不堪,人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避免工业污染给人自身造成的各种危害,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不断的探求与寻找,于是一个新的名词便油然而生,那就是生态建筑,其实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以上几点对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给各位些许收益。
参考文献:
[1]汪毅;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D];同济大学;2008年
[2]谷晓琄;杨红;;传统民居生态观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之启示[J];中国名城;2010年04期
[3]聂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J];住宅产业;2010年Z1期
[4]初祎君;何韶瑶;;绿色生态建筑集成设计手法[J];建筑技术;2009年02期
[5]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谢浩;生态建筑技术的合理性分析[N];中华建筑报;2010年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发展趋势,探析研究
1.对生态建筑设计模式的理论探析
生态建筑设计是指根据当地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运用建筑科学,生态学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的对当地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协调,使二者相互适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良好的生物调节循环能力,构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使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进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对自身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较高要求的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模式,建筑模式世纪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这就好比是整体与全局的关系,没有了整个个体的支持,那么全局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下面就关其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浅要的探讨和分析。
在建筑界,生态建筑也被称作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其涉及的方面很广,是多门学科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其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从而来重新的对自身和自然环境进行认识,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生态设计者和建筑者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重视,它代表着新时代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和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生态建筑设计者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建筑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种是依靠自然环境自身的特点,对建筑进行整体的布局,使人为的建筑融入自然,让其显不出人为的刻意雕琢,第二种便是根据已经建造好的建筑对其进行园林艺术的美化,使人为造景和人为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日常生活可利用能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为改善局部环境而采取人工绿化的方式进行建设,为增强空间的适应性而采取大跨度的轻型结构等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都需要有多个学科,多个工种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够得以实现,设计师必须以生态观念,整合观念为指导,进行整体的布局与构思。
2.建筑之前应该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
生态建筑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缺乏最基本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那么生态建筑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石,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够为其下一步整体的规划找准方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必然要有不同的设计风格与之相适应,否则一味的生搬硬套,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设计,显示出更多的便会是突兀和单调,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自身特点进行整体的设计和布局,从而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抛弃旧的理论观念,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的呼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其支撑他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建筑,景观和人类自身的和谐统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前所认为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始对可持续的人类居住环境建设进行思考,并将生态建筑的建设置于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开始了对以生态为依据,人类,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所未有的探索,为人类自身建造一个原始宁静的生态居住环境,已成为21世纪生态建筑所发展的方向。
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或者是建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利益,在短期内对这项工程的投入能够换回多少的经济收益,如果经济收效甚微,那么人们往往会停止对这项工程的投入,将其建设的可行性扼杀在摇篮之中,人们对待投资的短浅的目光势必造就自身没有太大的发展,而生态建筑的建设恰恰又是在短期之内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投资活动,因此这也是导致生态建筑行业不能够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如何突破这样一种以单纯的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的旧的思维模式,从而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已成为生态建筑设计者和投资者不得不突破的瓶颈。
4..西湖美景和园林乡村的生态模式举例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所以把苏杭冠以这么高的美誉,深究其因,在于其园林艺术的独特性,古诗就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西湖完美的比喻和诠释,每家每户的建筑设计都采用了园林艺术模式,和自然相得益彰,形成了我國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摆脱了闹市的浮华和喧嚣,纷繁和复杂,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朴素和简单,徜徉其中,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合二为一,竹木奇石,小桥流水,荡舟其中,感受到的是乡村独有的安宁和自然,舟下溪水潺潺,两侧淳朴人家,历经一回,便会使你心向往之,留恋忘返,乡村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巧妙融合,是对生态建筑最为美妙的诠释和表述,是的,生态建筑所要给人的一种感觉便是这样,匆匆的树木,曲折的小路,红红的花,绿绿的草,回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城市的环境也曾是如此,二十多年的工业发展已经使得原本美好的环境变得污浊不堪,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伟人曾经说过: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的一切,绝不能够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行建造,这也是生态建筑最为基本的要求,园林艺术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瑰宝,将园林艺术融进生态建筑是最为完美的表现,以上所列举的苏州的农舍和乡村,杭州的西湖就是生态建筑最有力的体现,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就像以上所提及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人类自身的健康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这就迫使人们在城市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人为破坏,让环境更好的存在,也更好的为人类自身服务。
从我国古代皇宫的御花园到具有特色风味的苏州乡村,从我国国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到自身的大别山风景区,他们的建成为我国生态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和宁静,真正的打造出一个属于人类自身的家园,把生态园林艺术同现代建筑相结合,建设真正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生态建筑是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这也是生态建筑的要求和未来生态建筑模式的发展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类眼前的便是青草,红花,蓝天,绿叶等等。
5.总结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加大以及人们对保护环境,以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的呼吁,未来的国内生态建筑必定有较大的发展,如何对生态建筑进行良好合理的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逐渐加快,环境及各方面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紧缺,耕地面积减小,森林树木被大量的砍伐,往日清明透彻的小河也已经变得污浊不堪,人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避免工业污染给人自身造成的各种危害,于是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不断的探求与寻找,于是一个新的名词便油然而生,那就是生态建筑,其实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以上几点对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给各位些许收益。
参考文献:
[1]汪毅;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D];同济大学;2008年
[2]谷晓琄;杨红;;传统民居生态观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之启示[J];中国名城;2010年04期
[3]聂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J];住宅产业;2010年Z1期
[4]初祎君;何韶瑶;;绿色生态建筑集成设计手法[J];建筑技术;2009年02期
[5]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谢浩;生态建筑技术的合理性分析[N];中华建筑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