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中有豪情,笔下有热情,身边有温情
这是刘英烈先生给人们的印象
他走过了动荡艰苦的战爭岁月
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他热爱书法,创作不断,退休後执教书法
让阵阵墨香在香江之滨萦绕
生活给予了他平和的心态
艺术给予了他无限热情
怀一颗奉献感恩之心
他开启了幸福之门
烽火硝煙中的艰难求学之路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读书,渴望读书。”刘英烈先生说。然而读书近乎是一个梦想,难以企及,被现实一次次阻挠,甚至中断。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
他於1925年出生於福建南安的一个偏僻农村。福建丘陵山多地少,父亲兄弟三人,二叔在家种地,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和三叔与众多闽籍乡亲一样,漂洋过海外出谋生,来到了菲律宾。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他一直靠着三叔寄钱回来接济生活。
在他八九岁时,家乡乾旱成災,匪患四起。於是十多岁时他随一位乡亲来到菲律宾投奔在那里开商店的三叔,並就读於当地的华侨小学。因生活所困,断断续续勉强支撑到了十四岁小学毕业。1940年,三叔的商店倒闭了,无力供他上学。但见他如此热爱学习,便建议他回老家,十五岁的他乘船途径香港回到福建。那时日本已经佔领了厦门,泉州的一些中学也搬迁到山沟里,刚好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所学校,他得此机会再进学校。然而只上了一个学期,由於1941年太平洋战爭爆发,受战爭影响,侨汇也中断了,生活一时无以为继。他只得辍学在家。
1943年,身处美国的著名爱国华侨李光前先生变卖了一些东西,凑了些钱委託他人於家乡南安开办了一所中学,即现在的国光中学。学校就在邻村,得此消息,刘英烈先生高兴极了,当即参加了入学考试。放榜的时候,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更是激动万分。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像一盆冷水把他从头浇到脚,眼淚忍不住“唰”的一下就滚落下来——在榜单旁边还贴着一张註册通知,上面写着入学需交六十斤稻谷作为学费。
然而,在那样一个艰苦而动荡的年代,生存下来都是极其艰难的。况且以他家的条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生活十分苦,家里几乎断粮了。连地瓜都吃不起,我家常常要将地瓜磨成粉,过滤,将淀粉卖掉,自己只能喝一點地瓜糊,一粒米都没有,更何况是六十斤稻谷?”刘英烈先生回忆道,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挣扎在生死线上”。
喜欢上学,好不容易考上了,卻又交不起学费,现实的无奈让他百感交集,伤心的他掉着眼淚跑回家,一连几天他都茶饭不思。躺在床上,眼看着学校已经开学。有一天,两个同学来到他家,询问他为何没有去报到,当时他正喝着地瓜糊,他只得苦笑着:“看,这就是我家的情况,交不起学费。”当同学告知他前三名免学费时,热淚再一次情不自禁夺眶而出,喜极而泣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就这样,他圆了求学梦,为了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一直到毕业,他都保持着第一名的成绩。他是国光中学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後被保送到当时福建省重点中学——永春中学。然而,又只读了一个学期,受家庭条件影响,他再次辍学,回到农村当义务教员。1947年,他来到上海勤工俭学,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拿课本自学,第二年他就试着考大学,报考了上海新闻学院和上海大夏大学两所学校,並同时被录取。
刘英烈先生选择了上海大夏大学,也就是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修读经济系。1948年,负责他生活的哥哥回到福建,没了生活来源他也回到了福建,後转入厦门大学。只读了不到一个学期,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於厦门实行白色恐怖,厦门大学首当其冲,学校被迫关闭,他又一次中断学业。
解放後,一直到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福建招生,刘英烈先生被录取继续深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他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躲过抗日战爭的炮火,又遭遇解放战爭的硝煙,东奔西走,回首往事,刘英烈先生的人生历程,用“坎坷”二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他的一颗爱国之心,也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愈发坚定,他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犹记得当年就读於厦门大学时,由於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许多学生和老师遇害。刘英烈先生在学校也参与了一些地下工作。返乡时,接到任务携带一些宣传资料回去。他当然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也许是爱国的热情驱使,竟然一点也不畏惧。
“当时我就是穷学生一个,一个箱子装着几件破旧衣服。从厦门岛坐船到晋江安海。”儘管如此,他还是不走运地被截下了,要检查他的行李。情况万分危险,他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但依旧故作镇定地把箱子扔在一旁对士兵说:“你们检查吧!”士兵让他自己打开翻一翻。“我就随便翻了翻上面衣服,他们没有发现什麽就让我‘滚’,其实宣传资料就在衣服最下面。”回想其当时的情景,听者都心有餘悸。
刘英烈先生顺利地完成了接头任务。此後他参与了许多革命工作。1948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军到来,他和许多乡亲一起凖备粮食等,做好凖备工作,支持解放事业。
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後,他因成绩优異,被留在北京工作,供职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一直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刚刚成立,中央各部委调幹支宁,他也是其中之一。後来筹建了宁夏驻京办事处,他便仍旧留在北京,继续投身於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1964年文革前期,他又被调到银川,从事经济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1993年,他来到香港生活。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刘英烈先生的一生,辗转到过许多地方,无论是动荡的革命年代,还是发展的建设时期,他一直保持着奋进向上,以全情投入,诠释爱国之情。
与书法结缘,乐享笔墨之趣
自有汉字即有书法,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亦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刘英烈先生自小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後更是醉心於书法艺术,尽得笔墨之趣,乐享悠然生活。
“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校,家人就把我送进私塾,课程也就两样——背四书五经和《三字经》之类的典籍以及学写毛笔字。教我们的老先生是晚清的贡生,写得一手好字,他写好给我们,我们就用毛边纸覆在上面临摹,基础也就这样打下了。”虽然已是童年往事,现年九十多岁的他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他对书法和学习的兴趣有增无减。及至後来长大了,有村民需要写信、写对联等之类的事都会经常找到他,他当然非常乐意帮忙。
参加工作後,由於工作繁忙,提笔练字的时间就少了。直到1985年退休以後,一心向学的刘英烈先生除了上老年大学外,还报读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学校系统、正规地学习了三年,对书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993年6月30日,上半年的最後一天,刘英烈先生记得非常清楚,他和太太来到香港随儿子一起生活,当时住在上环附近。平日里他和太太经常去附近的老年中心活动,有一天太太回到家,还带回来一张宣纸和一瓶墨汁,诧異的他才知道原来太太看到了一则“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海报,希望他去试一试。“初来乍到,我又不会广东话,也不知道香港书法家的水平。心想纸墨买都买了,就试试吧。”他随即写了一副作品寄去,一个月後他收到了决赛通知。
初赛500人,取25人进入决赛。採取现场挥毫方式,一人一桌,现场气氛紧张。大约一个小时之後,评委现场公佈成绩,先公佈22名优異奖,再公佈季军、亚军、冠军。由於不太懂粤语,他听得格外认真,生怕听漏了。然而前面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当公佈冠军时,他觉得像自己的名字又不太确定,看到没人上台时才放心上台领奖,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天,刘英烈先生折桂的消息获得了八九家媒体的报道,当时《华侨日报》更是刊登了一篇《新移民初试牛刀》关於他的个人专访。一时间他声名远扬,享誉香江。随後,何文田女中打电话邀请他前去执教师生书法,开了四个班。此外,他还接到了香港大学的邀请,同样开了四个兴趣班。他还在儿童中心开班,教了九年多。
他自身書法功底扎实,教书一丝不苟且颇有方法,深受师生欢迎,找他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家长问能不能上门授课,起先是一两家,後来越来越多,我又不会广东话,就写下地址,一路问路去找地方。”後来发展到每周都有课,周末几乎是满课。本应该轻轻鬆鬆安度晚年生活的,刘英烈先生又无比忙碌了起来。
德艺双馨,让书法在香江之滨留香
刘英烈先生是“当代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内地及香港参展、参赛並获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可谓是有目共睹:
1993年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冠军、2001年亚军、2003年冠军;获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金奖;“金龙吟春·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书法一等奖;《中国中老年诗书画精品选》一等奖、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35周年暨长征75周年《永远的丰碑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选集》金奖;被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评定为“一级书法师”、2008年,其作品入展“首届中国重阳节书画展”,並入编该展《入展作品集》;获北京市朝阳区颁发“北京奥运、残运个人贡献奖章”,以表彰其积极支持、宣传奥运,其事蹟入编画册《跟着圣火看中国》(香港篇)。
退而不休,在香港刘英烈先生又开启了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其实能凭借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技能,为大家、为社会出一份力,他乐此不疲。他参加了许多与书画有关的社团,更创办研墨学社,与一众爱好书画之人研究书画艺术;他也常为民建联、工联会等团体免费举办书法班,为了让中华文化在香港大地上留下墨香。
刘英烈先生的名片上写着这十六字:与世无爭,与人为善,义工不辍,翰墨亦娱,漫步夕阳,其乐融融。这也正是他的人生信条。自来到香港的第二年起他就开始在老年中心做义工,开启了义工生涯,一直没有停止过。“做义工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其实不光是帮助了别人,对自己也是大有益处的。”
现年92岁的刘英烈先生,虽然清瘦,但十分硬朗。经常有人向他询问“养生的秘诀”,在他看来,原因无非有三:规律的生活、注意营养以及平和的心态。“对我来说,经历过生死线上的挣扎,差点饿死,只要比吃地瓜渣做的糊糊好一些,即便是喝粥,我都觉得幸福。而进一步吃上馒头、包子、红烧肉等,那更是无比的幸福。”或艰苦、或充实的人生经历,锻炼出他平和的心态,刘英烈先生解释说,“什麽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比较。就个人而言,从小住着农村的破烂房子长大,而今的楼房已是不可相提並论,怎会不觉得幸福呢?”
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亲眼见证了、亲自参与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到富,由弱到强,看着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祖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自豪感油然而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依然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习惯。
长寿,或许与刘英烈先生爱好书法不无关係,正所谓书画延年。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心态。心中有豪情,笔下有热情,身边有温情,这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刘老,一位仁慈的长者,衷心祝愿他福寿安康!
这是刘英烈先生给人们的印象
他走过了动荡艰苦的战爭岁月
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他热爱书法,创作不断,退休後执教书法
让阵阵墨香在香江之滨萦绕
生活给予了他平和的心态
艺术给予了他无限热情
怀一颗奉献感恩之心
他开启了幸福之门
烽火硝煙中的艰难求学之路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读书,渴望读书。”刘英烈先生说。然而读书近乎是一个梦想,难以企及,被现实一次次阻挠,甚至中断。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
他於1925年出生於福建南安的一个偏僻农村。福建丘陵山多地少,父亲兄弟三人,二叔在家种地,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和三叔与众多闽籍乡亲一样,漂洋过海外出谋生,来到了菲律宾。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他一直靠着三叔寄钱回来接济生活。
在他八九岁时,家乡乾旱成災,匪患四起。於是十多岁时他随一位乡亲来到菲律宾投奔在那里开商店的三叔,並就读於当地的华侨小学。因生活所困,断断续续勉强支撑到了十四岁小学毕业。1940年,三叔的商店倒闭了,无力供他上学。但见他如此热爱学习,便建议他回老家,十五岁的他乘船途径香港回到福建。那时日本已经佔领了厦门,泉州的一些中学也搬迁到山沟里,刚好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所学校,他得此机会再进学校。然而只上了一个学期,由於1941年太平洋战爭爆发,受战爭影响,侨汇也中断了,生活一时无以为继。他只得辍学在家。
1943年,身处美国的著名爱国华侨李光前先生变卖了一些东西,凑了些钱委託他人於家乡南安开办了一所中学,即现在的国光中学。学校就在邻村,得此消息,刘英烈先生高兴极了,当即参加了入学考试。放榜的时候,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更是激动万分。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像一盆冷水把他从头浇到脚,眼淚忍不住“唰”的一下就滚落下来——在榜单旁边还贴着一张註册通知,上面写着入学需交六十斤稻谷作为学费。
然而,在那样一个艰苦而动荡的年代,生存下来都是极其艰难的。况且以他家的条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生活十分苦,家里几乎断粮了。连地瓜都吃不起,我家常常要将地瓜磨成粉,过滤,将淀粉卖掉,自己只能喝一點地瓜糊,一粒米都没有,更何况是六十斤稻谷?”刘英烈先生回忆道,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挣扎在生死线上”。
喜欢上学,好不容易考上了,卻又交不起学费,现实的无奈让他百感交集,伤心的他掉着眼淚跑回家,一连几天他都茶饭不思。躺在床上,眼看着学校已经开学。有一天,两个同学来到他家,询问他为何没有去报到,当时他正喝着地瓜糊,他只得苦笑着:“看,这就是我家的情况,交不起学费。”当同学告知他前三名免学费时,热淚再一次情不自禁夺眶而出,喜极而泣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就这样,他圆了求学梦,为了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一直到毕业,他都保持着第一名的成绩。他是国光中学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後被保送到当时福建省重点中学——永春中学。然而,又只读了一个学期,受家庭条件影响,他再次辍学,回到农村当义务教员。1947年,他来到上海勤工俭学,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拿课本自学,第二年他就试着考大学,报考了上海新闻学院和上海大夏大学两所学校,並同时被录取。
刘英烈先生选择了上海大夏大学,也就是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修读经济系。1948年,负责他生活的哥哥回到福建,没了生活来源他也回到了福建,後转入厦门大学。只读了不到一个学期,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於厦门实行白色恐怖,厦门大学首当其冲,学校被迫关闭,他又一次中断学业。
解放後,一直到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福建招生,刘英烈先生被录取继续深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他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躲过抗日战爭的炮火,又遭遇解放战爭的硝煙,东奔西走,回首往事,刘英烈先生的人生历程,用“坎坷”二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他的一颗爱国之心,也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愈发坚定,他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犹记得当年就读於厦门大学时,由於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许多学生和老师遇害。刘英烈先生在学校也参与了一些地下工作。返乡时,接到任务携带一些宣传资料回去。他当然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也许是爱国的热情驱使,竟然一点也不畏惧。
“当时我就是穷学生一个,一个箱子装着几件破旧衣服。从厦门岛坐船到晋江安海。”儘管如此,他还是不走运地被截下了,要检查他的行李。情况万分危险,他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但依旧故作镇定地把箱子扔在一旁对士兵说:“你们检查吧!”士兵让他自己打开翻一翻。“我就随便翻了翻上面衣服,他们没有发现什麽就让我‘滚’,其实宣传资料就在衣服最下面。”回想其当时的情景,听者都心有餘悸。
刘英烈先生顺利地完成了接头任务。此後他参与了许多革命工作。1948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军到来,他和许多乡亲一起凖备粮食等,做好凖备工作,支持解放事业。
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後,他因成绩优異,被留在北京工作,供职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一直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刚刚成立,中央各部委调幹支宁,他也是其中之一。後来筹建了宁夏驻京办事处,他便仍旧留在北京,继续投身於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1964年文革前期,他又被调到银川,从事经济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1993年,他来到香港生活。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刘英烈先生的一生,辗转到过许多地方,无论是动荡的革命年代,还是发展的建设时期,他一直保持着奋进向上,以全情投入,诠释爱国之情。
与书法结缘,乐享笔墨之趣
自有汉字即有书法,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亦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刘英烈先生自小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後更是醉心於书法艺术,尽得笔墨之趣,乐享悠然生活。
“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校,家人就把我送进私塾,课程也就两样——背四书五经和《三字经》之类的典籍以及学写毛笔字。教我们的老先生是晚清的贡生,写得一手好字,他写好给我们,我们就用毛边纸覆在上面临摹,基础也就这样打下了。”虽然已是童年往事,现年九十多岁的他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他对书法和学习的兴趣有增无减。及至後来长大了,有村民需要写信、写对联等之类的事都会经常找到他,他当然非常乐意帮忙。
参加工作後,由於工作繁忙,提笔练字的时间就少了。直到1985年退休以後,一心向学的刘英烈先生除了上老年大学外,还报读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学校系统、正规地学习了三年,对书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993年6月30日,上半年的最後一天,刘英烈先生记得非常清楚,他和太太来到香港随儿子一起生活,当时住在上环附近。平日里他和太太经常去附近的老年中心活动,有一天太太回到家,还带回来一张宣纸和一瓶墨汁,诧異的他才知道原来太太看到了一则“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海报,希望他去试一试。“初来乍到,我又不会广东话,也不知道香港书法家的水平。心想纸墨买都买了,就试试吧。”他随即写了一副作品寄去,一个月後他收到了决赛通知。
初赛500人,取25人进入决赛。採取现场挥毫方式,一人一桌,现场气氛紧张。大约一个小时之後,评委现场公佈成绩,先公佈22名优異奖,再公佈季军、亚军、冠军。由於不太懂粤语,他听得格外认真,生怕听漏了。然而前面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当公佈冠军时,他觉得像自己的名字又不太确定,看到没人上台时才放心上台领奖,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天,刘英烈先生折桂的消息获得了八九家媒体的报道,当时《华侨日报》更是刊登了一篇《新移民初试牛刀》关於他的个人专访。一时间他声名远扬,享誉香江。随後,何文田女中打电话邀请他前去执教师生书法,开了四个班。此外,他还接到了香港大学的邀请,同样开了四个兴趣班。他还在儿童中心开班,教了九年多。
他自身書法功底扎实,教书一丝不苟且颇有方法,深受师生欢迎,找他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家长问能不能上门授课,起先是一两家,後来越来越多,我又不会广东话,就写下地址,一路问路去找地方。”後来发展到每周都有课,周末几乎是满课。本应该轻轻鬆鬆安度晚年生活的,刘英烈先生又无比忙碌了起来。
德艺双馨,让书法在香江之滨留香
刘英烈先生是“当代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内地及香港参展、参赛並获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可谓是有目共睹:
1993年全港耆英中文书法比赛冠军、2001年亚军、2003年冠军;获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作品北京邀请展金奖;“金龙吟春·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书法一等奖;《中国中老年诗书画精品选》一等奖、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35周年暨长征75周年《永远的丰碑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选集》金奖;被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评定为“一级书法师”、2008年,其作品入展“首届中国重阳节书画展”,並入编该展《入展作品集》;获北京市朝阳区颁发“北京奥运、残运个人贡献奖章”,以表彰其积极支持、宣传奥运,其事蹟入编画册《跟着圣火看中国》(香港篇)。
退而不休,在香港刘英烈先生又开启了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其实能凭借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技能,为大家、为社会出一份力,他乐此不疲。他参加了许多与书画有关的社团,更创办研墨学社,与一众爱好书画之人研究书画艺术;他也常为民建联、工联会等团体免费举办书法班,为了让中华文化在香港大地上留下墨香。
刘英烈先生的名片上写着这十六字:与世无爭,与人为善,义工不辍,翰墨亦娱,漫步夕阳,其乐融融。这也正是他的人生信条。自来到香港的第二年起他就开始在老年中心做义工,开启了义工生涯,一直没有停止过。“做义工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其实不光是帮助了别人,对自己也是大有益处的。”
现年92岁的刘英烈先生,虽然清瘦,但十分硬朗。经常有人向他询问“养生的秘诀”,在他看来,原因无非有三:规律的生活、注意营养以及平和的心态。“对我来说,经历过生死线上的挣扎,差点饿死,只要比吃地瓜渣做的糊糊好一些,即便是喝粥,我都觉得幸福。而进一步吃上馒头、包子、红烧肉等,那更是无比的幸福。”或艰苦、或充实的人生经历,锻炼出他平和的心态,刘英烈先生解释说,“什麽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比较。就个人而言,从小住着农村的破烂房子长大,而今的楼房已是不可相提並论,怎会不觉得幸福呢?”
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亲眼见证了、亲自参与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到富,由弱到强,看着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祖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自豪感油然而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依然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习惯。
长寿,或许与刘英烈先生爱好书法不无关係,正所谓书画延年。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心态。心中有豪情,笔下有热情,身边有温情,这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刘老,一位仁慈的长者,衷心祝愿他福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