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文章主要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农村小学三年级为对象,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提高农村三年级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农村三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必备能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是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以加快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掌握得越充分,学生越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应用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以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知识,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水平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等。学生间的区别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总结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采取与学生特点相符合的培养策略,提升培养效果。
(二)参与性原则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要遵循参与性原则,使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教师需要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积极采纳。学生需要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将自身的需求告知教师,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时更具有侧重点。
(三)有效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还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教师定期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分析效果时,要合理选择指标,采用多种指标,因为单一的测评指标很容易导致结果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衡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包括学生的解题速度、知识掌握程度、解题准确率等。解题速度越快,知识掌握越充分,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越强;反之,教师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乘法以及面积计算公式是三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模拟场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习题。如:“老师家现在有一块草坪,草坪的形状为长方形,草坪的长度为6米,宽度为3米,那么每天老师需要打扫多大面积的草坪呢?”这种习题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解题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除法时也可以采用这種方式,如:“爷爷现有10颗糖果,分给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则每人分得的糖果数量为多少?”学生会回答:“5颗。”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你是怎么求得的呢?”学生回应道:“10除以2等于5。”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充分,则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反之则需要减慢教学进度。在进行情景创设时,教师需要将情景和教学内容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保证情景创设的针对性,发挥情景创设的作用。
(二)游戏教学,互动中加强知识掌握
农村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丰富,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兴趣。时间掌握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在进行时间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如可以选择12名学生,这12名学生象征着1-12十二个数字,12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另外选出1名学生站在中间,由教师说时间,中间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比对。这13名学生可以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时间知识点。游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比如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题目,由学生进行解答,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得竞赛的胜利,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常用的奖励方式为口头表扬与学习用品发放,这两种奖励方式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要想获得奖励需要在课下进行知识的复习,这样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教师在对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小组划分,课堂中允许组内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提问,通过提问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之间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乘法口诀记忆中的疏漏之处,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分组合作时学生之间可以探讨问题,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有利于取长补短。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下任务,图形认识是三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在学习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举出相应的例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学生主动在课下进行预习,了解下堂课知识的重点,从而在下节课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成长中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相关的意识,采用相应的手段:创设情境,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游戏教学,互动中加强知识掌握;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有效性原则。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歆楠.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52.
[2]蒋盼盼.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结构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7(10):73-77.
[3]何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7(27):61.
[4]方惠慧,覃兵.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审视与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17(6X):153-154.
【关键词】农村三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必备能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是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以加快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掌握得越充分,学生越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应用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以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知识,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水平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等。学生间的区别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总结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采取与学生特点相符合的培养策略,提升培养效果。
(二)参与性原则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要遵循参与性原则,使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教师需要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积极采纳。学生需要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将自身的需求告知教师,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时更具有侧重点。
(三)有效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还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教师定期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分析效果时,要合理选择指标,采用多种指标,因为单一的测评指标很容易导致结果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衡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包括学生的解题速度、知识掌握程度、解题准确率等。解题速度越快,知识掌握越充分,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越强;反之,教师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乘法以及面积计算公式是三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模拟场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习题。如:“老师家现在有一块草坪,草坪的形状为长方形,草坪的长度为6米,宽度为3米,那么每天老师需要打扫多大面积的草坪呢?”这种习题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解题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除法时也可以采用这種方式,如:“爷爷现有10颗糖果,分给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则每人分得的糖果数量为多少?”学生会回答:“5颗。”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你是怎么求得的呢?”学生回应道:“10除以2等于5。”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充分,则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反之则需要减慢教学进度。在进行情景创设时,教师需要将情景和教学内容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保证情景创设的针对性,发挥情景创设的作用。
(二)游戏教学,互动中加强知识掌握
农村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丰富,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兴趣。时间掌握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在进行时间的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如可以选择12名学生,这12名学生象征着1-12十二个数字,12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另外选出1名学生站在中间,由教师说时间,中间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比对。这13名学生可以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时间知识点。游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比如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题目,由学生进行解答,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的学生获得竞赛的胜利,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常用的奖励方式为口头表扬与学习用品发放,这两种奖励方式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要想获得奖励需要在课下进行知识的复习,这样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教师在对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小组划分,课堂中允许组内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提问,通过提问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之间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乘法口诀记忆中的疏漏之处,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分组合作时学生之间可以探讨问题,分享自身的学习心得,有利于取长补短。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下任务,图形认识是三年级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在学习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举出相应的例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学生主动在课下进行预习,了解下堂课知识的重点,从而在下节课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成长中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相关的意识,采用相应的手段:创设情境,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游戏教学,互动中加强知识掌握;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有效性原则。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歆楠.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52.
[2]蒋盼盼.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结构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7(10):73-77.
[3]何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7(27):61.
[4]方惠慧,覃兵.核心素养视野下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审视与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17(6X):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