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邵东县2001—2015年15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情况、田间调查、气象记载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偏施迟施氮肥的田发病重、杂交稻重于常规稻、阔叶品种重于窄叶品种、孕穗期后水稻易感病、8—9月气温适宜及风雨天气有利病害流行、道路旁边稻田发生早而重的发生规律;通过研究,测定出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分级损失率;研究筛选出了药剂防治技术及对口农药,为大面积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损失率;对口农药;湖南邵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58-0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从1966年6月4日国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第二批公布名单起至今一直被列为国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1]。莱因金(ReinKing)最早于1918年报道菲律宾水稻上一种细菌性叶条纹病,其症状描述与细菌性条斑病相符,不过他未鉴定病原。范怀忠1957年在廣东珠江三角洲发现“水稻白叶枯病产生条斑病”,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李氏禾有关。同年,一些学者经进一步研究,根据病原细菌的特性,将此病与稻白叶枯病区分开来,并首次称之为细菌性条斑病[2]。该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3]。国内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发现此病[4]。邵东县于1982年在黑田铺乡罗江村杂交晚稻上首次发现,传入原因为海南杂交水稻制种的种子携带病菌所致[1]。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病斑表面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成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条斑,病情严重时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5-6]。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我国南方稻区发生普遍、面积迅速扩大的水稻重大病害[7]。
  为了解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为害损失率及药剂防治技术,2010—2014年笔者进行了发病规律、损失率、药剂防治技术、简易鉴定的研究测定,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奠定了基础。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
  1.1 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2001—2015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定案调查资料表明,平均病叶率早稻为0.32%,中稻为3.61%,晚稻为22.39%,早、中、晚稻病情程度比例为1.0∶11.3∶69.7。也就是说,若以早稻病叶率为基数,则中稻病叶率为早稻的11.3倍,晚稻病叶率为早稻的69.7倍。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适温25~28 ℃,相对湿度85%以上[2]。晚稻孕穗期后的8月下旬后气温、湿度适宜发生,而早、中稻生育中后期气温高、湿度低,不适宜发生流行,因而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1.2 偏施、迟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迟施、偏施氮肥,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糖的含量增高,易造成植株徒长贪青,降低抗病性[4]。迟施、偏施氮肥的田块较氮、磷、钾合理施用的田块发病重。2013年调查晚稻田116块,禾苗贪青晚熟氮肥过量的田67块,平均病叶率65.3%,禾苗落色金黄的氮磷钾搭配合理的田49块,平均病叶率9.2%,后者病情降低85.9%。
  1.3 杂交稻重于常规稻,阔叶品种重于窄叶品种
  杂交稻相对常规稻生长茂密,植株高大,叶片宽阔,田间荫蔽,通透性稍差,故杂交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重于常规稻。同时,阔叶品种较之窄叶品种,叶片披垂,荫蔽度高,田间通透性差;叶片嫩绿,体内游离氨基酸多,有利发病。因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阔叶品种重于窄叶品种。2014年调查晚稻细菌性条斑病,杂交晚稻病叶率为41.6%,常规晚稻黄华占病叶率为15.6%,常规稻病情降低62.5%[8]。
  1.4 孕穗期后水稻易感病
  据2014年调查,分蘖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叶率为0.83%,幼穗分化期为2.01%,孕穗期为16.65%,蜡熟期为39.63%,各期病叶率比例为1.0∶2.4∶20.1∶47.7。水稻自分蘖末期起抗病力逐渐降低,至孕穗期后易感细菌性条斑病。
  1.5 8—9月气温适宜、风雨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9]。晚稻上以8月下旬至9月流行,此期若气温适宜,在25~28 ℃时,遇风雨天气,病菌借风雨、叶片接触等从气孔、伤口侵入[6],则加速病害流行。2001—2015年15年的气象资料、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实况资料表明,8月下旬至9月下旬25~28 ℃的适温天数、雨日天数分别在10 d以上,尤其是雨日在10 d以上时,有利病害流行(图1)。
  1.6 道路旁边稻田发病早而重
  据2011—2015年5年观察表明,道路边的晚稻稻苗平均始见病斑期为8月9日,而远离田埂的稻苗始见病斑期为8月19日,道路旁边稻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始见期早10 d。2015年晚稻蜡熟期定案调查,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叶率田边的为67.3%,田中的为19.2%,田边稻叶较田中稻叶细菌性条斑病严重程度增加2.5倍。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损失率及防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损失率测定。2010—2012年3年在晚稻上进行了损失率测定。采取在田间按病情分级进行考种测定损失率。病情分级标准如下:0级为无病;1级为剑叶下第三叶发病;2级为剑叶下第二、三叶发病;3级为剑叶及剑叶下第二、三叶发病,剑叶病斑布满叶片1/3以下;4级为剑叶及剑叶下第二、三叶发病,剑叶病斑布满叶片2/3以下;5级为剑叶及剑叶下第二、三叶发病,剑叶病斑布满全叶。   在同一块病田内,每级取主穗和主蘖穗各25穗,共50穗,考种后分级脱粒、晒干,称重。计算各级损失率。计算公式如下:
  损失率=该级结实率减少百分率 该级千粒重减少百分率
  该级结实率减少百分率(%)=(0级结实率-该级结实率)/0级结实率×100
  该级千粒重减少百分率(%)=(0级千粒重-该级千粒重)/0级千粒重×100
  2.1.2 种子药剂处理。细菌性条斑病的病菌在种子等上面越冬,翌年细菌经气孔或伤口侵入稻苗,引起发病,然后借风、雨、露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2]。切断初侵染源,是病害防治事半功倍的工作。对种子进行药剂消毒处理,可以减少初侵染源,延缓发病时期,减轻发病程度。本研究于2010年、2011年在晚稻上进行,选用药剂为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选取上年病田的湘晚籼13号常规稻种子,播种前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初浸12 h,露12 h,后浸6 h,露6 h,反复累计浸36 h,对照用清水代替药液,采用同样的方法浸种。本研究试验秧苗插入大田后未施用杀细菌的杀菌药剂。每5 d调查1次,观察发病情况;蜡熟期分级调查病情(病情分级标准同损失率测定分级标准)。
  2.1.3 药剂筛选。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物为细菌,故药剂筛选选择杀细菌的农药进行筛选研究。选择在往年发病的田块进行研究,杂交晚稻组合为金优207,生长青嫩。2013年9月10日施药,喷药液675 kg/hm2,喷细雾。7个处理,3次重复,21个小区。施药前及施药后15 d各调查1次。调查采用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蔸,分级调查病情(病情分级标准同测定损失率的分级标准),计算病指及病指增长率、相对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增长率-处理区病指增长率)/对照区病指增长率×100
  病指增长率(%)=(药后病指-药前病指)/药前病指×100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损失率测定结果。水稻遭受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后,造成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在1~3級时,结实率的降低大于千粒重的降低;4级时,千粒重的降低大于结实率的降低;到5级时,结实率与千粒重的下降均很大,两者比重相当。
  晚稻遭受细菌性条斑病危害后,1级病株时,损失率为2.97%;2级病株时,损失率为6.01%;3级病株时,损失率为9.42%;4级病株时,损失率为20.39%;5级病株时,损失率为43.20%(图2)。若以单个病虫损失率3%为经济阈值的话,则田间发病必须严格控制在1级以下,否则,其危害就大,对产量的损失就会超过经济允许水平。即使在病情发展迅速,难以控制时,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将病情控制在3级以下,使其不成灾。
  2.2.2 种子药剂处理结果。
  (1)种子处理推迟发病22 d。插田期为7月10日,种子处理的初见病斑期为9月5—10日(抽穗期),对照区初见病斑期为8月14—24日(孕穗期),药剂处理的推迟发病17~22 d。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消毒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明显延缓发病,时间达17~22 d。
  (2)种子处理控害效应为70.4%。种子处理区病指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1、11.8,对照区病指2010年、2011年分别为41.6、46.5,控害效应分别为66.1%、74.6%。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处理种子,对细菌性条斑病控害效应为70.4%(66.1%~74.6%),控害效应明显。
  2.2.3 药剂筛选结果。6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均好,其防效在76.2%~91.4%,而以20%噻菌铜悬浮剂900 mL/hm2防效最高,达91.4%(图3)。当稻苗发病较重时,选用噻菌铜防治,用20%噻菌铜悬浮剂900 mL/hm2,对水675 kg/hm2喷细雾;当稻苗发病一般时,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3 kg/hm2,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 800 kg/hm2,或3%中生菌素水剂2 700 g/hm2,或7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 500 g/hm2,或2%宁南霉素水剂4 500 mL/hm2,对水675 kg/hm2喷细雾。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宁南霉素为农用抗菌素类杀菌剂,对环境及农产品安全性高,但防治成本较高,宜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
  2.3 结论与讨论
  (1)水稻遭受细菌性条斑病危害后,造成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在1~3级时,结实率的降低大于千粒重的降低;4级时,千粒重的降低大于结实率的降低;到5级时,结实率与千粒重的下降均很大,两者比重相当。晚稻遭受细菌性条斑病后,1级病株时,损失率为2.97%;2级病株时,损失率为6.01%;3级病株时,损失率为9.42%;4级病株时,损失率为20.39%;5级病株时,损失率为43.20%。若以单个病虫损失率3%为经济阈值的话,则田间发病必须严格控制在1级以下,否则,其危害就大,对产量的损失就会超过经济允许水平。即使在病情发展迅速,难以控制时,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将病情控制在3级以下,使其不成灾[10-11]。
  (2)种子处理推迟发病22 d;种子处理控害效应为70.4%。
  (3)噻菌铜、氢氧化铜、叶枯唑、中生菌素、农用链霉素、宁南霉素6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均好,其防效在76.2%~91.4%,而以20%噻菌铜悬浮剂900 mL/hm2防效最高,达91.4%。当稻苗发病较重时,选用噻菌铜防治,用20%噻菌铜悬浮剂900 mL/hm2,对水675 kg/hm2喷细雾;当稻苗发病一般时,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3 kg/hm2,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或3%中生菌素水剂2 700 g/hm2,或77.7%氢氧化铜1 500 g/hm2,或2%宁南霉素水剂4 500 mL/hm2,对水675 kg/hm2喷细雾。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宁南霉素为农用抗菌素类杀菌剂,对环境及农产品安全性高,但防治成本较高,宜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10]。   (4)發生规律表现为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偏施、迟施氮肥的田发病重。杂交稻重于常规稻,阔叶品种重于窄叶品种。孕穗期后水稻易感病。8—9月气温适宜、风雨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道路旁边稻田发病早而重。
  (5)细菌性条斑病简易鉴定。在田间检查,当发现症状不明显,疑似细菌性条斑病时,可进行简易鉴定,以便确诊。
  一是保湿检查。取培养杯或玻璃杯1个,内盛清洁河沙2~3 cm深,加水湿润。切取疑似病叶在病斑处约7 cm长的一段,下端插入河沙中,上端外露,加罩保湿24 h。如上端切处有混浊蜜黄色菌珠形成,即为细菌性条斑病。二是红墨水染色法。取试管1根或高玻璃杯1个,按10 mL水加红墨水1滴的比例制成红墨水液。将疑似病叶从清水中剪下,立即将基部插在红墨水染液中,约12 h后,叶片健部则全部染成红色,而已受侵染部分则仍保持原有绿色,从而显示细菌性条斑病潜育病斑[11]。
  3 参考文献
  [1] 姚雄民,吴社高,吴明志.邵东县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发生处置与防控对策实施成效[J].湖南农业科学,2015(2):17-20.
  [2] 洪霓,高必达.植物病害检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3-96.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65-267.
  [4] 张建平,程亚樵,张运华.中国植保病虫草害图谱大全暨防治宝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46-47.
  [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主要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66-68.
  [6] 浙江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64-65.
  [7] 农秀美,廖恒登.水稻品种抗细菌性条斑病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104.
  [8] 农秀美,刘志明,李为杏.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1992(4):174-176.
  [9] 陈观浩,吴冠清,陈端,等.化州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规律及测报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67-69.
  [10] 刑家华,何荣林,张纯标.20%噻森铜SC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效[J].浙江农业科学,2007(5):567-568.
  [11] 骆海玉,邓业成,秦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植物筛选及杀菌剂活性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99-10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前牙冠过短及缺损过大的最佳修复方法。方法:100例108颗前牙冠过短或缺损过大经根管治疗后,放简易桩进行光固化部分恢复,再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结果:108颗牙齿随访0.5~7年
黄瓜疫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化学防治效果不佳且存在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黄瓜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如何避免疫病的发生、减轻
简述了医学院校开设《歌剧与音乐剧欣赏》选修课的意义,介绍了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多、广、活等特点,并讲述了如何实践好《歌剧与音乐剧欣赏》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SP二步法对836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并与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0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症的疗效。方法 将3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
目的:观察无痛技术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和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老年患者,在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实施胃镜检查,同时监测其BP、P、R、sPO2的变化
2009年11月10日~11月12日铜川出现的降温暴雪过程是历史罕见的,但预报预警中前期空报、后期漏报暴雪。本文通过500hPa、700hPa和850hPa环流特征、高空急流和动力场结构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