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产出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劳动就业这3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贵州省就业结构先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后转变为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故需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设计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贵州省实现经济、就业双增长和结构调整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关系 因果检验
一、贵州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贵州省1978—2012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采用定基的方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并计算各个时期的θ度数(见表1)。
全省生产总值(Y)经过生产总值指数调整以作为衡量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全省就业人员(L)作为衡量劳动就业的指标。以LY、LX1、LX2和LL表示自然對数的全省生产总值、产出结构总变化值、就业结构总变化值和就业人员数,ΔLY、ΔLX1、ΔLX2和ΔLL表示一阶差分。
根据格兰杰理论,从表2得出:(1)就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说明贵州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为非同步化转变,就业结构转变超前,产业结构转变滞后。对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劳动力更多的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大于第二产业。(2)劳动就业规模的改变对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调整并不能扩大劳动就业总量。这也在一定程度验证了贵州三次产业内部生产率不断提升,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就业结构的变动只是少数流动群体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流动,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贵州省经济增长、产出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若要解决贵州省目前存在的高增长、低就业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矛盾,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数据来看,农业一直是贵州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是产值比重却最低,这表明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在政策层面上,破解妨碍劳动转移的制度因素,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贵州省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工业强省”的背景下,在保护生态和集约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继续增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锋.经济增长与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转型期陕西案例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23).
[2]刘瀑.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张虹、陈厚义.贵州产业结构低毒化实证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4).
[4]刘志伟.山东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27).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关系 因果检验
一、贵州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贵州省1978—2012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采用定基的方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并计算各个时期的θ度数(见表1)。
全省生产总值(Y)经过生产总值指数调整以作为衡量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全省就业人员(L)作为衡量劳动就业的指标。以LY、LX1、LX2和LL表示自然對数的全省生产总值、产出结构总变化值、就业结构总变化值和就业人员数,ΔLY、ΔLX1、ΔLX2和ΔLL表示一阶差分。
根据格兰杰理论,从表2得出:(1)就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说明贵州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为非同步化转变,就业结构转变超前,产业结构转变滞后。对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劳动力更多的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大于第二产业。(2)劳动就业规模的改变对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调整并不能扩大劳动就业总量。这也在一定程度验证了贵州三次产业内部生产率不断提升,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就业结构的变动只是少数流动群体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流动,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二、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贵州省经济增长、产出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若要解决贵州省目前存在的高增长、低就业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矛盾,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数据来看,农业一直是贵州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是产值比重却最低,这表明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在政策层面上,破解妨碍劳动转移的制度因素,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贵州省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工业强省”的背景下,在保护生态和集约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继续增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锋.经济增长与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基于经济转型期陕西案例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23).
[2]刘瀑.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张虹、陈厚义.贵州产业结构低毒化实证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4).
[4]刘志伟.山东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