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基于此,作者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然后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意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作者简介:杨炳杰(1962—),男,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岭南路北岭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学校管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養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如下:
创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的创新需要由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推动,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要在具备丰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创新意识,提出问题,从而创造新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而创新意识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将传统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启发教育,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活跃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从而内化成学习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又因为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使得小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刚接触到数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就出现了抵触情绪,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原则,在数学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自主思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才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即可,教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这种过时的教学观念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不仅会影响数学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被禁锢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即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中,很多题目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在讲解这类题目时,只需要提供一种解题方法即可,余下的解题方法交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3.积极开展课堂提问
知识的获取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在提出疑问和发现问题的前提下,人们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时,需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质疑,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巧设提问环节,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法
从本质角度而言,创新属于心理行为,创新意识能够促进人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还需要鼓励学生应用新方法和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教室中存在的数学图形,指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辨认。因为教室中包含多种物体,有一些物体的形状不是很规则,可能有些学生将其辨认为圆形,有些学生将其辨认为椭圆形,接着教师可以邀请两名意见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辨认图形的标准,对于辨认错误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掌握认识图形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深入探究数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应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从3、4、6、8、12、24这几个数中,选择两个,并说明这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开放性的题目有很多种答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这道题目拓展为选择三个数字,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园的重要建筑物的面积和校园的总面积,让学生采用平面图的形式将学校绘制在纸上。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将学校画得杂乱无章,甚至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画起,不知道怎么将现实的长度体现在纸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比例”相关知识,将学校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之后,再绘制在纸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例尺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小市场的情境创设,在为学生讲解人民币面额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具代替人民币,让学生扮演市场的卖家和顾客,自行选择想要售卖或者购买的东西,并使用与人民币面额相对应的教具进行东西的售卖和购买,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更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流通作用。在情境中售卖和购买东西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较为困难的。但是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境进行问题导入,具体的问题设置如下:体育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男女两队,分别进行投篮比赛,男生队共有五名男生参与比赛,一共投进20个球;女生队共有四名女生参与比赛,一共投进18个球,那么这次比赛的胜利者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抢答:“男生队投了20个,他们赢了!”但是也会有学生提出异议:女生队的人数要比男生队的少,要让女生队再选一名女生投篮才公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通过平均数的计算,找出篮球比赛中真正的胜利者。
4.注重课外拓展
就目前的学习状况来说,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其创新意识的培養造成了阻碍。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数学课堂中,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开阔小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其数学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较强的课外作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开放性,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课外作业:学校要在下一周为教室的两扇窗户配置窗帘,我们教室窗户的宽度和高度都是两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大的窗帘,才能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将教室的两扇窗户都遮盖住?在进行课外作业的思考与讨论时,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按照窗户的大小计算窗帘的面积,认为买8平方米的布即可;还有的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认为窗帘需要有多余的部分进行固定,如果买8平方米的布,不能将窗户全部遮盖住,需要购买大于8平方米的布。通过对课外作业的思考与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原则,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还需要注重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的探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覃小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A5):102.
[2]甘佳佳.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1):19.
[3]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16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作者简介:杨炳杰(1962—),男,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岭南路北岭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学校管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養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如下:
创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的创新需要由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推动,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要在具备丰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创新意识,提出问题,从而创造新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而创新意识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将传统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启发教育,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活跃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从而内化成学习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又因为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使得小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刚接触到数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就出现了抵触情绪,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以后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原则,在数学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自主思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才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即可,教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这种过时的教学观念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不仅会影响数学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被禁锢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即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数学中,很多题目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在讲解这类题目时,只需要提供一种解题方法即可,余下的解题方法交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3.积极开展课堂提问
知识的获取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在提出疑问和发现问题的前提下,人们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时,需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质疑,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巧设提问环节,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法
从本质角度而言,创新属于心理行为,创新意识能够促进人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还需要鼓励学生应用新方法和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教室中存在的数学图形,指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辨认。因为教室中包含多种物体,有一些物体的形状不是很规则,可能有些学生将其辨认为圆形,有些学生将其辨认为椭圆形,接着教师可以邀请两名意见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辨认图形的标准,对于辨认错误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掌握认识图形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深入探究数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应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从3、4、6、8、12、24这几个数中,选择两个,并说明这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开放性的题目有很多种答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这道题目拓展为选择三个数字,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园的重要建筑物的面积和校园的总面积,让学生采用平面图的形式将学校绘制在纸上。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将学校画得杂乱无章,甚至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画起,不知道怎么将现实的长度体现在纸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比例”相关知识,将学校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之后,再绘制在纸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例尺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小市场的情境创设,在为学生讲解人民币面额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具代替人民币,让学生扮演市场的卖家和顾客,自行选择想要售卖或者购买的东西,并使用与人民币面额相对应的教具进行东西的售卖和购买,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更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流通作用。在情境中售卖和购买东西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较为困难的。但是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境进行问题导入,具体的问题设置如下:体育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男女两队,分别进行投篮比赛,男生队共有五名男生参与比赛,一共投进20个球;女生队共有四名女生参与比赛,一共投进18个球,那么这次比赛的胜利者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抢答:“男生队投了20个,他们赢了!”但是也会有学生提出异议:女生队的人数要比男生队的少,要让女生队再选一名女生投篮才公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通过平均数的计算,找出篮球比赛中真正的胜利者。
4.注重课外拓展
就目前的学习状况来说,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其创新意识的培養造成了阻碍。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数学课堂中,教师还需要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开阔小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其数学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较强的课外作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开放性,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课外作业:学校要在下一周为教室的两扇窗户配置窗帘,我们教室窗户的宽度和高度都是两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大的窗帘,才能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将教室的两扇窗户都遮盖住?在进行课外作业的思考与讨论时,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按照窗户的大小计算窗帘的面积,认为买8平方米的布即可;还有的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认为窗帘需要有多余的部分进行固定,如果买8平方米的布,不能将窗户全部遮盖住,需要购买大于8平方米的布。通过对课外作业的思考与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原则,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还需要注重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的探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覃小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A5):102.
[2]甘佳佳.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1):19.
[3]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