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一方面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积累,另一方面则要关注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性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生物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本学期初市教研室在“三案·六環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这几个模块互为基础,相互作用,只有善于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深入学习,走出误区
“三案·六环节”模式的提出,从开始很多教师的不理解到后来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大家发现该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结构,让大多数教师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走向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道路。但是受该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死搬教条,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按“六环节”的顺序来,从而导致在教学中被模式困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也大大降低。
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明确指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句话从根本上道出了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真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进行课堂建构,如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课堂上只有交流展示与精讲点拨,或只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迁移应用模块。
二、要不断地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
提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教师会想到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如考虑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也应当不讲,如果你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无效或是低效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你只是邯郸学步,简单地应用六模块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换成让学生来汇报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许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希望能与学生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而流于形式,而且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当前的生物课堂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教师也会出现太过于追求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而出现程式化现象,使探究过程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一样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还有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常常会为了合作而安排合作学习,目的却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最后导致合作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哪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去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花多长时间;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探究才能完成,探究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在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何时思考,何时讨论,何时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可以让小组组长按老师的要求具体调控中间环节。同时,还要避免无效的思考和讨论,更不允许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合作探究应建立在有合理的时间、空间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交流,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替代学生,抢了学生的风头,教师可根据课堂给学生适当的“赞助”而不是代劳,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依赖,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很大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进行有效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差异,我想这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也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有的教师把这种差异看成是阻碍有效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不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正内涵,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巧妙的利用,引导不同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这也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l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是内容,教学的有效性是结果,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在有效性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生物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本学期初市教研室在“三案·六環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这几个模块互为基础,相互作用,只有善于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深入学习,走出误区
“三案·六环节”模式的提出,从开始很多教师的不理解到后来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大家发现该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结构,让大多数教师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走向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道路。但是受该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死搬教条,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按“六环节”的顺序来,从而导致在教学中被模式困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也大大降低。
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明确指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句话从根本上道出了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真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进行课堂建构,如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课堂上只有交流展示与精讲点拨,或只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迁移应用模块。
二、要不断地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
提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教师会想到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如考虑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也应当不讲,如果你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无效或是低效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你只是邯郸学步,简单地应用六模块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换成让学生来汇报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许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希望能与学生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而流于形式,而且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当前的生物课堂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教师也会出现太过于追求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而出现程式化现象,使探究过程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一样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还有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常常会为了合作而安排合作学习,目的却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最后导致合作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哪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去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花多长时间;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探究才能完成,探究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在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何时思考,何时讨论,何时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可以让小组组长按老师的要求具体调控中间环节。同时,还要避免无效的思考和讨论,更不允许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合作探究应建立在有合理的时间、空间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交流,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替代学生,抢了学生的风头,教师可根据课堂给学生适当的“赞助”而不是代劳,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依赖,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很大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进行有效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差异,我想这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也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有的教师把这种差异看成是阻碍有效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不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正内涵,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巧妙的利用,引导不同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这也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l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是内容,教学的有效性是结果,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在有效性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