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一方面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积累,另一方面则要关注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性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生物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本学期初市教研室在“三案·六環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这几个模块互为基础,相互作用,只有善于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深入学习,走出误区
  
  “三案·六环节”模式的提出,从开始很多教师的不理解到后来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大家发现该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结构,让大多数教师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走向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道路。但是受该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死搬教条,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按“六环节”的顺序来,从而导致在教学中被模式困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也大大降低。
  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明确指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句话从根本上道出了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真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进行课堂建构,如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课堂上只有交流展示与精讲点拨,或只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迁移应用模块。
  
  二、要不断地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
  
  提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教师会想到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如考虑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也应当不讲,如果你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无效或是低效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你只是邯郸学步,简单地应用六模块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换成让学生来汇报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许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希望能与学生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而流于形式,而且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在当前的生物课堂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教师也会出现太过于追求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而出现程式化现象,使探究过程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一样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还有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常常会为了合作而安排合作学习,目的却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最后导致合作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哪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去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花多长时间;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探究才能完成,探究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在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何时思考,何时讨论,何时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可以让小组组长按老师的要求具体调控中间环节。同时,还要避免无效的思考和讨论,更不允许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合作探究应建立在有合理的时间、空间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交流,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替代学生,抢了学生的风头,教师可根据课堂给学生适当的“赞助”而不是代劳,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依赖,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很大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进行有效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差异,我想这样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也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有的教师把这种差异看成是阻碍有效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不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正内涵,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一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巧妙的利用,引导不同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增值,这也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l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是内容,教学的有效性是结果,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在有效性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方法和措施。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学生世界观的引导者,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播种者、耕耘者。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其实是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融洽和升华。此时,语言就成了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班主任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因为在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过程中班主任的良好愿望、美好心灵、热情态度、诚挚关怀等,均需要班主任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
【摘要】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年年开,“我”的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  【关键词】梅花;外祖父; 故乡;祖国;热爱; 眷恋    一、梅花赤子魂、不变中国心  1、课文简说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
摘要:小学语文的“静”与“动”包括语文课本中的动静态描述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它们对学生的意志品格、健康的个性、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有向导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要取得教学教益的最大化,必须善于静动结合地分析教材内容,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动静态教学环境。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动”“静”相宜,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动态静态 
一、引言    英语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它是听、说、读的综合反映,因此,写作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学阶段,由于诸多条件所限,尚没有开设专门的写作课,写作教学处于无序状态。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随意性很强。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对写作也缺乏兴趣,有些学
【摘 要】反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及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能最大限度放大实验现象,且贯穿了整个初中基础声学、光学、热学、电磁学、力学知识,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搞好启蒙教育 热学教学 加深规律的理解 增强方法技巧 力学及中考复习教学    什么是“转换法”呢?就是我们研究的现象不可见或不易见时,就要想办法将这种不可见或不易见的现象转化成可见或易见的现象,这种方法
【摘 要】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数学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学习 趣味教学 七年级学生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一直以来,教师为保持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讥诱导。”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出神入化地带动学习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有润物细无声地收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诱导学生探索呢?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英语教师如何利用新课改为我们提供的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A)第九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目前探究式学习有哪些特征、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实践中具体课例之一 —— 原电池原理,对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