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沉积微相控制油水流动规律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沉积微相的发展特点控制了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是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数据,从地质学角度对洪泛面对比和识别标志的观察,识别长期基准面。根据联合循环;测井数据和不同周期的周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中期旋回的识别。然后以露头的高精度测井资料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预测在短周期内各层的组合是合理的,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背景下,确保最大程度的砂对比层等地层的建立。
关键词:沉积微相研究;真武油田;砂体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沉积微相的研究是这些年非常活跃的领域,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寻找储存的石油是沉积相研究的目标。为了找出相对应的生油层、储层、盖层,以及该层位的平面展布图和含油区域等,我们采用了通过油田提供的邻区岩芯、测井曲线、单井剖面等资料恢复该区域地下有关层位的沉积岩层类别和沉积模式的方法。针于沉积微相的研究,为近期油气勘探和部署提供了充足的油气储量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针对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地层单位各级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砂体综合空间分布、沉积相演化提供有利相带预测。
2区域地质概况
2.1区域构造位置
矿区位于苏北盆地中的真武油田无论是在开发时间上、发现时间上、含油面积上、还是在油气富集程度上,都占据之最。真武油田构造。
2.2区域沉积与地层特征
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的沉积特征:上部是棕红色砾岩及砂岩互层夹少量的灰绿色泥岩;中部是棕红色泥岩夹砂岩,高邮地区夹玄武岩;下部是灰岩,浅棕红色块状砂岩,砂砾岩夹灰色软泥,砂岩疏松,以及西粗东细,西红东暗等特征。它的厚度为200-700m。
3石精细地层格架建立
3.1划分对比方法与原则
对研究区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背景进行深入观察,掌握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及识别标准,同时要结合野外露头、取芯井的现场岩芯观察描述、测井资料,辅助以地层学。以显著的标志层为始进行对比与划分。
具有显著的多级次沉积旋回特征和清晰的多个标准层砂体,大部分是在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性和厚度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规律,所以通常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为主,并采用一些辅助检验的对比方法。
3.2地层和划分方案及其特征
层序地层学研究一般从层序划分入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识别是开展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至关重要的步骤。层序界面在许多资料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识别标志:例如岩心岩相、测井曲线、地震反射同相轴等都可作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然而,由于各种识别标志的纵横向分辨率有所差别,为了更加准确地划分层序,应该综合分析多种识别标志,相互检验印证。通过对工区各项资料细致分析,总结了本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取心井沉积微相的分析,通过沉积物的颜色、岩性和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通过观察和描述岩心以及各方面资料确定主要沉积相类型。制定相应的平面沉积微相划分标准,并编绘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亚相、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最后建立具有工具特色的沉积相模式。
4.1沉积相标志及类型
在开展沉积相类型识别时,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相标志特征,对取心井开展微相划分,总结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综合岩心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三垛组一段是一套发育在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上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段有5个砂组,其中有三个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如E2d21、E2d23、E2d25,一个砂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如E2d22,另一个砂组主要为滨浅湖沉积如E2d24。
4.1.1沉積相划分标志
所谓相标志就是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岩性特征:包括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2)古生物特征:包括古生物种类和数量、古生态,以及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虫孔、虫迹等。
(3)地球化学特征:包括某些能指示环境条件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
4.1.2岩石学标志
岩石是沉积环境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岩石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确定沉积环境[1]。一般的,岩石学的特点包括。岩石的颜色、类型和成分。
4.2取心井沉积相分析
岩心资料是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的重要资料,直接的反映地下岩层沉积构造、粒度、含油气性等主要特征,正是如此开展沉积相研究恰恰是建立在对取心井精细分析的基础之上,更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岩性、岩相特征。
5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真武油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成岩阶段和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储油层的岩性、物性纵向上具有三分性;砂层组间的隔层分布比较广,层内夹层厚度一般小,分布极不稳定;层间非均质性并不是非常强,平面和层内非均质性随砂体成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 孙治华.霸县凹陷长丰镇构造带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 刘少红.鄂尔多斯盆地安塞西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长安大学,2012.
[3] 刘曼玉.州13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沉积微相研究;真武油田;砂体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沉积微相的研究是这些年非常活跃的领域,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寻找储存的石油是沉积相研究的目标。为了找出相对应的生油层、储层、盖层,以及该层位的平面展布图和含油区域等,我们采用了通过油田提供的邻区岩芯、测井曲线、单井剖面等资料恢复该区域地下有关层位的沉积岩层类别和沉积模式的方法。针于沉积微相的研究,为近期油气勘探和部署提供了充足的油气储量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针对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地层单位各级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砂体综合空间分布、沉积相演化提供有利相带预测。
2区域地质概况
2.1区域构造位置
矿区位于苏北盆地中的真武油田无论是在开发时间上、发现时间上、含油面积上、还是在油气富集程度上,都占据之最。真武油田构造。
2.2区域沉积与地层特征
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的沉积特征:上部是棕红色砾岩及砂岩互层夹少量的灰绿色泥岩;中部是棕红色泥岩夹砂岩,高邮地区夹玄武岩;下部是灰岩,浅棕红色块状砂岩,砂砾岩夹灰色软泥,砂岩疏松,以及西粗东细,西红东暗等特征。它的厚度为200-700m。
3石精细地层格架建立
3.1划分对比方法与原则
对研究区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背景进行深入观察,掌握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及识别标准,同时要结合野外露头、取芯井的现场岩芯观察描述、测井资料,辅助以地层学。以显著的标志层为始进行对比与划分。
具有显著的多级次沉积旋回特征和清晰的多个标准层砂体,大部分是在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性和厚度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规律,所以通常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为主,并采用一些辅助检验的对比方法。
3.2地层和划分方案及其特征
层序地层学研究一般从层序划分入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识别是开展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至关重要的步骤。层序界面在许多资料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识别标志:例如岩心岩相、测井曲线、地震反射同相轴等都可作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然而,由于各种识别标志的纵横向分辨率有所差别,为了更加准确地划分层序,应该综合分析多种识别标志,相互检验印证。通过对工区各项资料细致分析,总结了本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取心井沉积微相的分析,通过沉积物的颜色、岩性和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通过观察和描述岩心以及各方面资料确定主要沉积相类型。制定相应的平面沉积微相划分标准,并编绘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亚相、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纵向演化规律,最后建立具有工具特色的沉积相模式。
4.1沉积相标志及类型
在开展沉积相类型识别时,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相标志特征,对取心井开展微相划分,总结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综合岩心分析化验、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三垛组一段是一套发育在高邮凹陷南部深凹带上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段有5个砂组,其中有三个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如E2d21、E2d23、E2d25,一个砂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如E2d22,另一个砂组主要为滨浅湖沉积如E2d24。
4.1.1沉積相划分标志
所谓相标志就是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岩性特征:包括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2)古生物特征:包括古生物种类和数量、古生态,以及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虫孔、虫迹等。
(3)地球化学特征:包括某些能指示环境条件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
4.1.2岩石学标志
岩石是沉积环境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岩石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确定沉积环境[1]。一般的,岩石学的特点包括。岩石的颜色、类型和成分。
4.2取心井沉积相分析
岩心资料是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的重要资料,直接的反映地下岩层沉积构造、粒度、含油气性等主要特征,正是如此开展沉积相研究恰恰是建立在对取心井精细分析的基础之上,更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岩性、岩相特征。
5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真武油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与成岩阶段和沉积作用关系密切。储油层的岩性、物性纵向上具有三分性;砂层组间的隔层分布比较广,层内夹层厚度一般小,分布极不稳定;层间非均质性并不是非常强,平面和层内非均质性随砂体成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 孙治华.霸县凹陷长丰镇构造带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2] 刘少红.鄂尔多斯盆地安塞西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长安大学,2012.
[3] 刘曼玉.州13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