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朱子家训》,现在多指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維艰”,这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但南宋朱熹的《家训》,也被后人称为《朱子家训》,其影响力丝毫不弱,堪称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
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他在《家训》开篇中就写道:“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他从“慈、孝、友、恭、和、柔”等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都要有应尽的责任和相应的义务,一一相对,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
在倡导家庭和睦的同时,朱熹强调在社会上要与人和谐相处。他在《家训》中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在与人相处交往的过程中,他指出要“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同时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倡导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训》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他告诫子女对别人善恶行为应持怎样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扬。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修身的要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孔子教育儿子孔鲤时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宗师,他高度认同孔子观点。他认为,读诗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价值取向上,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今天我们做人的准则。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年少时顽皮贪玩,朱熹唯恐他在家耽误学业,便送他远行千里从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著名的《训子从学帖》,帖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爱而有教。
朱熹生活在南宋中期,朝政腐朽,纲常败坏,礼教废弛,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朱熹以弘扬理学儒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合道理的是天理,徇私欲的是人欲”,人心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凡事不能有私心贪念,要坚守道心公心,办事要执中不偏、恰到好处,合乎天理。他强调德教,目的是让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熹为官时间仅7年,因耿直正派得罪权臣,被夺职,其学说被定为“伪学”,去世9年后,得到昭雪。此后,其思想学说成为官方学说,不仅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远播海外。
《朱子家训》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再读此文,更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其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虽有历史局限,但依然可以作为当代治家的理论指南。
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他在《家训》开篇中就写道:“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他从“慈、孝、友、恭、和、柔”等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都要有应尽的责任和相应的义务,一一相对,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
在倡导家庭和睦的同时,朱熹强调在社会上要与人和谐相处。他在《家训》中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在与人相处交往的过程中,他指出要“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同时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倡导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训》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他告诫子女对别人善恶行为应持怎样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扬。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修身的要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孔子教育儿子孔鲤时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宗师,他高度认同孔子观点。他认为,读诗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朱熹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价值取向上,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今天我们做人的准则。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年少时顽皮贪玩,朱熹唯恐他在家耽误学业,便送他远行千里从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著名的《训子从学帖》,帖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爱而有教。
朱熹生活在南宋中期,朝政腐朽,纲常败坏,礼教废弛,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朱熹以弘扬理学儒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合道理的是天理,徇私欲的是人欲”,人心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凡事不能有私心贪念,要坚守道心公心,办事要执中不偏、恰到好处,合乎天理。他强调德教,目的是让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熹为官时间仅7年,因耿直正派得罪权臣,被夺职,其学说被定为“伪学”,去世9年后,得到昭雪。此后,其思想学说成为官方学说,不仅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远播海外。
《朱子家训》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再读此文,更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其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虽有历史局限,但依然可以作为当代治家的理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