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级是个特殊的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对学生而言,面临着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分数成为检测学科成绩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于语数外等科目,历史教学在课时安排、学生重视程度等方面略显单薄,这也是事实。两个事实叠加起来的结果就容易形成时间紧、任务重、效率低、期望高、压力大的历史教学困境。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进而突破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定位准——高效复习的前提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为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打下基础,所以重点要放在史实复习上。那么,什么样的史实是我们要认真复习的?我认为至少要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
1 学习主体。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学习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
2 学习依据。课标是中考复习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磨合,命题一般不会游离于课标之外。所以,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标,按照课标细化史实。同时还需认真研究中考题,包括本地区近几年的中考题和对本地区有借鉴意义的其他地区的中考题,找出经常考的史实,让学生重点掌握。
二、梳理顺——高效复习的保障
重点史实找出以后,就要完成布点工作,如何实现史实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梳理和归纳。梳理时可以采取总-分-总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最初的整体表象感知到各个部分的具体认识再到整体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感知。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相关概念、单元特征和结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教师司先总结上一单元的内容,然后自然过渡到这一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紧接着可以表格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解释近代化的内涵及其三个维度。
在以上表格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先进仁人志士追求经济工业化、攻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进行的,因此称之为‘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此时大部分学生对“近代化”这一重要概念有了两次学习的机会,对“近代化”和“艰难”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教材,让其熟悉本单元教材中的每一课。
2 逐个突破。围绕前面整理的史实要点。教师以课为单位进行逐个梳理,列出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细节知识,如京师大学堂、照相、电影、《中报》、商务印书馆、习俗等,做到抓大也不放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地找出知识点及与知识点有关的图片史料,教师对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精讲点拨。如“自强”,教师追问:“课文中谁要自强?”学生答:“清政府,清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样的引导便于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目的,便于他们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又如讲到“张謇”时,教师问“张謇是洋务派吗?”有的学生不大确定,教师从张謇当时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使学生知道张謇是民族资本家。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点和常考点的提示和点拨,学生对史实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
三、记忆牢——高效复习的目的
学生对大量零散的史实虽然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甚至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如不及时复习记忆,可能会很快遗忘。如何把大量的史实记牢?除了及时记忆外,还需一些方法和技巧。
1 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如何把无序变为有序、把凌乱变为有条理,非常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先分类、再归纳、最后形成结构。结构的形成遵循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遵循着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需要基于学生对本单元史实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构建,需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需要重视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结构。
2 复习联系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进行的,本单元与世界史联系相当密切。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在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时必须把联系的观点统一于结构构建之中,同时将多种记忆方法融于结构中。如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既要联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又要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既要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又要联系启蒙运动;既要联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又要联系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但这种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是画龙点睛式的,没必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3 理清结构内部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梳理,明白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最终形成便于吸收消化新知识的知识结构。如本单元学生从结构中很容易得出近代化历程特征:从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始,经维新派发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孙中山领导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循循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和思想解放。
四、迁移活——高效复习的归宿
本单元史实通过前面几个步骤的学习,即由总体感知到史实的具体梳理,再到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对史实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是对史实的了解与将对史实的了解转化为解题能力还不能划等号。如何把掌握的史实转化为解题能力,离不开必要的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试题既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对所学史实的及时巩固?如选题太难起不到巩固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后续复习的积极性;如选题太容易,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进而感觉历史复习简单,同样造成复习的低效率,尤其后一种现象对历史教学危害极大。如在七、八年级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整理出复习提纲让学生机械地强化记忆,然后再讲一些常考的题,最后学生成绩还不错。成绩不错是因为知识点被机械地记忆和考试题缺乏创新。这种看似很好的结果导致教师不能认真反思平时的教学,更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离开提纲就不会看书,崇尚死记硬背而忽略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第一轮复习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能反映本单元的主题特征;能反映本单元的重大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起到梳理、记忆史实的作用。
总之,教师对于第一轮复习必须足够重视,必须基于史实为重点进行梳理,通过高效梳理史实、记忆史实和适量的试题训练来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的史实“仓库”,为他们的第二、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定位准——高效复习的前提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为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打下基础,所以重点要放在史实复习上。那么,什么样的史实是我们要认真复习的?我认为至少要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
1 学习主体。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学习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
2 学习依据。课标是中考复习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磨合,命题一般不会游离于课标之外。所以,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标,按照课标细化史实。同时还需认真研究中考题,包括本地区近几年的中考题和对本地区有借鉴意义的其他地区的中考题,找出经常考的史实,让学生重点掌握。
二、梳理顺——高效复习的保障
重点史实找出以后,就要完成布点工作,如何实现史实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梳理和归纳。梳理时可以采取总-分-总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最初的整体表象感知到各个部分的具体认识再到整体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感知。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相关概念、单元特征和结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时,教师司先总结上一单元的内容,然后自然过渡到这一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紧接着可以表格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解释近代化的内涵及其三个维度。
在以上表格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先进仁人志士追求经济工业化、攻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进行的,因此称之为‘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此时大部分学生对“近代化”这一重要概念有了两次学习的机会,对“近代化”和“艰难”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教材,让其熟悉本单元教材中的每一课。
2 逐个突破。围绕前面整理的史实要点。教师以课为单位进行逐个梳理,列出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细节知识,如京师大学堂、照相、电影、《中报》、商务印书馆、习俗等,做到抓大也不放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地找出知识点及与知识点有关的图片史料,教师对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精讲点拨。如“自强”,教师追问:“课文中谁要自强?”学生答:“清政府,清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样的引导便于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目的,便于他们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又如讲到“张謇”时,教师问“张謇是洋务派吗?”有的学生不大确定,教师从张謇当时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使学生知道张謇是民族资本家。通过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点和常考点的提示和点拨,学生对史实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
三、记忆牢——高效复习的目的
学生对大量零散的史实虽然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甚至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如不及时复习记忆,可能会很快遗忘。如何把大量的史实记牢?除了及时记忆外,还需一些方法和技巧。
1 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如何把无序变为有序、把凌乱变为有条理,非常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先分类、再归纳、最后形成结构。结构的形成遵循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遵循着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需要基于学生对本单元史实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构建,需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需要重视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构建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结构。
2 复习联系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进行的,本单元与世界史联系相当密切。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在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时必须把联系的观点统一于结构构建之中,同时将多种记忆方法融于结构中。如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既要联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又要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既要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又要联系启蒙运动;既要联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又要联系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但这种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是画龙点睛式的,没必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3 理清结构内部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梳理,明白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最终形成便于吸收消化新知识的知识结构。如本单元学生从结构中很容易得出近代化历程特征:从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始,经维新派发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孙中山领导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循循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和思想解放。
四、迁移活——高效复习的归宿
本单元史实通过前面几个步骤的学习,即由总体感知到史实的具体梳理,再到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对史实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是对史实的了解与将对史实的了解转化为解题能力还不能划等号。如何把掌握的史实转化为解题能力,离不开必要的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试题既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对所学史实的及时巩固?如选题太难起不到巩固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后续复习的积极性;如选题太容易,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进而感觉历史复习简单,同样造成复习的低效率,尤其后一种现象对历史教学危害极大。如在七、八年级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整理出复习提纲让学生机械地强化记忆,然后再讲一些常考的题,最后学生成绩还不错。成绩不错是因为知识点被机械地记忆和考试题缺乏创新。这种看似很好的结果导致教师不能认真反思平时的教学,更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离开提纲就不会看书,崇尚死记硬背而忽略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第一轮复习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能反映本单元的主题特征;能反映本单元的重大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起到梳理、记忆史实的作用。
总之,教师对于第一轮复习必须足够重视,必须基于史实为重点进行梳理,通过高效梳理史实、记忆史实和适量的试题训练来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的史实“仓库”,为他们的第二、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