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化转型不仅对青年人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其职业素养的培训提供了在线学习这种新的方式.通过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在职青年群体在线学习存在性别差异,在职女性在线学习的频率显著低于男性.从重要性感知、晋升满意度和教育水平三个角度分析缩小性别数字鸿沟的调节机制,三者均不能有效弥合在线学习的性别差异,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拉大了女性与男性在线学习频率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和养育状况是造成这一反差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社会文化方面缩小在线学习的性别差异更具有意义.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转型不仅对青年人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其职业素养的培训提供了在线学习这种新的方式.通过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在职青年群体在线学习存在性别差异,在职女性在线学习的频率显著低于男性.从重要性感知、晋升满意度和教育水平三个角度分析缩小性别数字鸿沟的调节机制,三者均不能有效弥合在线学习的性别差异,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拉大了女性与男性在线学习频率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和养育状况是造成这一反差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社会文化方面缩小在线学习的性别差异更具有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热贡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热贡堆绣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但当前,热贡堆秀产业文化发展面临着营销渠道狭窄、转型升级缓慢、传承体系断裂、乡土价值消失等困境。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挖掘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品牌价值,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寻找乡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找到乡村经济的新生长点,是热贡传统堆绣工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对黄南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1)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行为中“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颜值”认知对预期收入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其中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大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对男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和预期收入大体上成正比,男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主要来自企业的人员挑选标准;对女大学生来说,“颜值”认知最低和最高对预期收入没有明显影响,女大学生“颜值”的溢出效应原因更加复杂.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劳动力市场上过于看重外貌的行为.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两期“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提升程度更大.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社会脆弱性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其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学业冲突是中国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最常发生的一类亲子冲突.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青少年在成绩冲突、日常学习冲突以及间接学业冲突中的不同判断及其对解决策略和解决结果的影响,描述青少年视角中学业亲子冲突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成绩冲突事件的道德判断促使青少年采用顺从性的解决策略,解决结果为顺从父母主张;在日常学习冲突中,青少年的判断同时包含个人判断和道德或习俗判断,道德或习俗判断驱动青少年使用顺从性的冲突解决策略,形成顺从父母主张的解决结果;青少年对间接学业冲突的个人判断则使青少年采用
以文化适应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班级—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上海市S大学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适应样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该校退役复学大学生通过扮演班级里的陌生人、学校人际交往中的分化者以及军旅文化的宣扬者三种角色,与他人展开互动,表现出“多层弹性适应”的人际关系适应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度同质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非常态化的人际关系适应样态背后的深层逻辑是退役复学大学生对军旅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奉行所产生的文化区隔,具体表现为不确定性规避、选择性认同和文化身份凸显三种机制.打破还是维系这种文化区隔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分析社会质量对青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在不同学历层次青年中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社会质量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三个维度对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社会赋权维度的影响不显著.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维度对不同学历层次青年的社会公平感均有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保障维度中基本经济保障仅对低学历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影响,社会赋权维度则仅对高学历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影响.建设高质量社会,提升青年社会公平感,着力点在于夯实青年的社会经济保障,通过增强社会凝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儿童保护报告倾向,以及这种报告倾向与其专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报告的比例较低;报告倾向同儿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和年龄有很大关系;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报告倾向更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自主性越高,报告倾向越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感越强,报告倾向也越强;在实施强制报告制度的城市中,社会工作者的报告倾向也更强.研究结果确认了儿童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的报告倾向与其专业性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相关依据
“90后”青年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运用广义定序Logit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90后”群体和非“90后”群体社会参与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分析发现,“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呈现“高参与意愿”和“低参与水平”的显著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政治效能感、社会优先和规范优先意识以及社会信任对“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但规范优先意识和社会信任对非“90后”社会参与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