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白根治夫在《日本的四季文化:自然、文学和艺术》中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理论,系一种区别于原生自然界的、经由人类重构或再绘的自然现象,既为人类世界的延伸,亦为对原生自然的替代和补充。笔者将着力剖析该理论中存在的长时段理论、人文地理学及比较文学文化的三重视角,并指出白根在塑造“第二自然”理论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辐射情况存在认识不足的缺陷,同时本文也对新时代日本乃至东亚地区古典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前景作出展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根治夫在《日本的四季文化:自然、文学和艺术》中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理论,系一种区别于原生自然界的、经由人类重构或再绘的自然现象,既为人类世界的延伸,亦为对原生自然的替代和补充。笔者将着力剖析该理论中存在的长时段理论、人文地理学及比较文学文化的三重视角,并指出白根在塑造“第二自然”理论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辐射情况存在认识不足的缺陷,同时本文也对新时代日本乃至东亚地区古典文学、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前景作出展望。
其他文献
在日本“后3·11文学”书写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科幻小说风格、描绘核灾难发生后的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小说纷纷涌现,多和田叶子的《献灯使》即为其中声誉最高的一部.在这部以
在《万物之自然法则》中,夏洛特·伍德结合丛林书写方式和动物研究视角建构了“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澳洲民族神话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解构。通过对丛林危机与性别压迫的具象呈现、丛林历史中女性惩戒的情节操演和“动物体”式丛林人的意象建构,伍德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顽疾进行了揭示、溯源和批判,并且以蕴含深刻生态伦理关怀的“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为反思当代澳洲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德国作家马丁·莫泽巴赫的中篇小说《月亮与姑娘》讲述了法兰克福一对中产阶级新婚夫妇搬到移民社区后所发生的逐渐脱离正常生活轨道的故事。小说通过一系列象征,深刻反映了后现代多元文化中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变化、冲突与自我认同危机。
保罗·奥斯特的新作《4321》通过主人公弗格森对四重人生可能性的书写,从个体与群体两个维度展开了哲学与政治的思考:第一个维度的探讨主要展现了偶然性哲学对于个体的生命与
作为当代德国移民文学的后起之秀,前南斯拉夫裔德语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其自传体小说《起源》一举斩获2019年德国图书奖。评委会高度评价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力将读者从编年纪事、现实主义以及单一形式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认为“起源”只有作为断片和虚构,并在与历史可能性的交互游戏中才能得以存在。论文尝试借助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重构《起源》的虚构叙事策略,再借由霍米·巴巴的身份混杂性理论揭示小说中移民身份书写的维度以及身份起源追溯的内涵,以此进一步认识文学创作手法与文学文本内涵的交互关系问题。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
欣闻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要演现代戏,由年轻的导演、编剧李卓群编导,梅花奖与白玉兰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陈飞担纲女主.我对此事既感到震惊又充满期待.震惊在于绍兴小百花这个
2020年11月5日,由广东省南方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广东省首部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11月20日,该剧作为第14届广东省艺术节开幕大戏再次亮相广东友谊剧院,最终
印度英语作家茹帕·巴吉瓦的小说《纱丽店》围绕西瓦克纱丽屋展开叙事,串联起阿姆利则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与对立,凸显了印度底层民众所遭受的来自阶层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压迫与暴力。作品契合了斯皮瓦克的“底层人”等理论探讨,对印度底层群体苦难与失声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并将湮没于上层秩序及暴力的黑暗与绝望公之于众。
1966年的“批评的语言与人的科学”国际会议是近数十年理论风潮的重要起点,德里达的参会报告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后结构思潮的开端。本文试以吉拉尔的参会报告为中心,指出吉拉尔虽与德里达不乏相通之处,但当时已然走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他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悲剧当中读解出的“内介绍”和“替罪羊”机制,便体现了他与解构主义迥然不同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