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冲击,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经济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通胀预期压力较大、各界对农产品价格高度关注的情况下,要准确把握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更为有效的政府调控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偏低,生产效益下降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偏低,不能真实反映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远远低于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从2007年情况看,日本和韩国大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5.9倍、7.2倍;大豆分别是3.5倍、6.0倍;猪肉分别是1.5倍、1.6倍;蛋分别是1.6倍、2.0倍;奶分别是2.0倍、2.4倍。据我们测算,如果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价格总水平需要比目前提高6倍左右。同时,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生产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与2004年比较,粮食亩净利润由179元下降到122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19%;大豆由127元下降到33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8%。2004年以来,棉花生产收益虽有增长,但2008年又转为每亩亏损17元。这些微薄的利润还是在大大压低了农业劳动力日工资折算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2004年粮食市场放开后,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对稻谷、小麦等重要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种粮与种蔬菜、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效益仍然偏低。2004—2008年,3种主要粮食每亩纯收益是377元,棉花是752元,苹果是2384元,蔬菜是2593元,分别是粮食的2.0倍、6.3倍和6.9倍。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状况有扩大趋势。以2000年为基期,2008年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49.5%,蔬菜上涨了56.8%、干鲜瓜果50.5%、油脂78%、肉禽及其制品95.9%。
(三)园艺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民收入不稳定
目前支持保护政策相对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运行还算平稳,但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园艺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据我们分析,在2000年11月—2009年2月的100个月中,蔬菜有62个月月际间价格波动幅度超过10%,水果有42个月月际间波动幅度超过10%,且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卖难问题频繁发生,导致以生产园艺产品为主的农户收入极不稳定。
(四)市场主体发育不平衡,农民议价能力低
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而运销、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市场垄断能力较强,使得农民市场博弈和议价能力在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弱势,获得的利润较少。随着现代流通、加工业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如何使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合理分享现代农业的成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国内价格调控的难度加大
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大豆等外贸依存度高的农产品尤为如此。
(六)未来全球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和转型经济的复苏,增加了我国粮食市场安全运行风险
粮农组织专家在2009年11月份世界粮食安全峰会上警告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新一轮全球食品危机可能会很快发生,这是因为影响上一轮食品危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投入减少,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生物质能源开发使用明显回升,全球水资源短缺状况正进一步恶化等。由于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有明显的大国效应,全球食品危机增加了我国粮食市场安全运行的风险,尤其是增加了国际贸易量较小的大米、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大豆及作为饲料和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玉米市场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农产品价格逐步合理上升;要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联动机制;要统筹考虑国内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针对不同品种制定不同的调控和支持政策;努力保持粮食类基础性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尽量减少大豆等贸易依存度高的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的有效调控办法。
(一)针对粮食等基础性产品逐步完善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种粮收益
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考虑到我国粮食进口关税较高,且能采取关税配额等措施控制进口,小麦、稻谷的价格调控应以提高最低收购价为主,适当出口籼米,严格限制粳米出口。对像玉米这类短期内供大于需的产品,应在完善现有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放松出口限制。
(二)针对大豆和油料等贸易依存度高的产品继续实行更加灵活的临时收储政策,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
在认真执行好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花生、冬油菜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品种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的力度,以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要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有效办法。
(三)针对棉花等“两头在外”的产品,可通过进口管理、储备调节等措施保持市场相对稳定
逐步完善部门行业协会棉花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调整滑准税政策调剂进口,防止国内棉价过度波动。同时,完善籽棉收购与皮棉挂钩的联动机制,把握好国储棉吞吐时机和节奏,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稳定国内市场,保护棉农利益。
(四)针对鲜活农产品,要依据产品特性探索灵活有效的价格干预政策
一是对生猪、牛奶等生产周期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应通过国家储备调节、预案管理、进口调剂等手段稳定国内市场。二是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做好产销衔接,加大营销支持力度,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三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博弈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使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五是建立鲜活农产品市场调节基金,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五)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与CPI的关系
要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良好形势,在通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农产品价格正常波动成为关注焦点。要防范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的急剧上升,最根本的措施是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供给,防止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向农产品传导,防止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
(作者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兼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副主任)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偏低,生产效益下降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偏低,不能真实反映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远远低于人均农业资源禀赋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从2007年情况看,日本和韩国大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5.9倍、7.2倍;大豆分别是3.5倍、6.0倍;猪肉分别是1.5倍、1.6倍;蛋分别是1.6倍、2.0倍;奶分别是2.0倍、2.4倍。据我们测算,如果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价格总水平需要比目前提高6倍左右。同时,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生产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与2004年比较,粮食亩净利润由179元下降到122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19%;大豆由127元下降到33元,净利润率由33%下降到8%。2004年以来,棉花生产收益虽有增长,但2008年又转为每亩亏损17元。这些微薄的利润还是在大大压低了农业劳动力日工资折算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2004年粮食市场放开后,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对稻谷、小麦等重要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种粮与种蔬菜、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效益仍然偏低。2004—2008年,3种主要粮食每亩纯收益是377元,棉花是752元,苹果是2384元,蔬菜是2593元,分别是粮食的2.0倍、6.3倍和6.9倍。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状况有扩大趋势。以2000年为基期,2008年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49.5%,蔬菜上涨了56.8%、干鲜瓜果50.5%、油脂78%、肉禽及其制品95.9%。
(三)园艺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民收入不稳定
目前支持保护政策相对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运行还算平稳,但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园艺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据我们分析,在2000年11月—2009年2月的100个月中,蔬菜有62个月月际间价格波动幅度超过10%,水果有42个月月际间波动幅度超过10%,且季节性、区域性和结构性卖难问题频繁发生,导致以生产园艺产品为主的农户收入极不稳定。
(四)市场主体发育不平衡,农民议价能力低
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而运销、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市场垄断能力较强,使得农民市场博弈和议价能力在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弱势,获得的利润较少。随着现代流通、加工业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如何使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合理分享现代农业的成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国内价格调控的难度加大
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大豆等外贸依存度高的农产品尤为如此。
(六)未来全球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和转型经济的复苏,增加了我国粮食市场安全运行风险
粮农组织专家在2009年11月份世界粮食安全峰会上警告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新一轮全球食品危机可能会很快发生,这是因为影响上一轮食品危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投入减少,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生物质能源开发使用明显回升,全球水资源短缺状况正进一步恶化等。由于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有明显的大国效应,全球食品危机增加了我国粮食市场安全运行的风险,尤其是增加了国际贸易量较小的大米、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大豆及作为饲料和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玉米市场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农产品价格逐步合理上升;要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城镇低保水平联动机制;要统筹考虑国内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针对不同品种制定不同的调控和支持政策;努力保持粮食类基础性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尽量减少大豆等贸易依存度高的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的有效调控办法。
(一)针对粮食等基础性产品逐步完善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种粮收益
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考虑到我国粮食进口关税较高,且能采取关税配额等措施控制进口,小麦、稻谷的价格调控应以提高最低收购价为主,适当出口籼米,严格限制粳米出口。对像玉米这类短期内供大于需的产品,应在完善现有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放松出口限制。
(二)针对大豆和油料等贸易依存度高的产品继续实行更加灵活的临时收储政策,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
在认真执行好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花生、冬油菜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品种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的力度,以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要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有效办法。
(三)针对棉花等“两头在外”的产品,可通过进口管理、储备调节等措施保持市场相对稳定
逐步完善部门行业协会棉花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调整滑准税政策调剂进口,防止国内棉价过度波动。同时,完善籽棉收购与皮棉挂钩的联动机制,把握好国储棉吞吐时机和节奏,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稳定国内市场,保护棉农利益。
(四)针对鲜活农产品,要依据产品特性探索灵活有效的价格干预政策
一是对生猪、牛奶等生产周期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应通过国家储备调节、预案管理、进口调剂等手段稳定国内市场。二是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做好产销衔接,加大营销支持力度,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三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博弈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使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五是建立鲜活农产品市场调节基金,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五)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与CPI的关系
要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良好形势,在通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农产品价格正常波动成为关注焦点。要防范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的急剧上升,最根本的措施是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供给,防止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向农产品传导,防止打压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
(作者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兼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