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4月4日,为对付来自华沙条约组织(由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威胁,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下简称“北约”)。50年来,北约这个军事集团就好比一辆整装待发的战车,随时准备出击。然而,在科索沃危机爆发之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北约这辆战车始终未能真正驶向战场。为何北约在世界和平呼声日益高涨,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的情况下,还要将这辆本应“报废”的战车驶向战场呢。纵观北约50年来军事战略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北约战车由被动“待击”转向主动“出击”,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其军事战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力量悬殊、消极防御(1949~1967年)
北约创建初期,西欧各成员国军队的数量和实力都十分有限,西欧国家军队和美驻西德部队总共只有14个师,而华沙条约组织共有210个师,两者实力十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在成立初期便确定了“前沿防御”的消极防御战略思想。即在联邦德国的东部边境地区建立坚固的陆上前沿防御阵地网,以便顶住华约最初的进攻;在挪威海以北至巴伦支海海域建立海上前沿防护区,以拦截前苏联北方舰队南下,为美英等战略增援部队的到来赢得时间。
第二阶段:力量均衡、积极防御(1967~1989年)
为争取战略主导权,北约及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特别是两大集团的“首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在竞赛中,北约军事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军备竞赛中悄然赶上。双方除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势均力敌外,北约在常规兵器,特别是高技术兵器方面还具有一定优势,但总的来说两大集团的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有鉴于此,北约的军事战略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除1967年采纳了美国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外。1984年又采用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罗杰斯提出的“纵深打击”战略。其基本思想是:以北约常规武器的技术优势,抵消华约常规兵力的数量优势,把战场由北约国家领土推向华约国家境内,力争以常规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些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行,标志着北约由消极防御转向积极防御。
第三阶段:华约解散、填补真空(1989~1997年)
1989年,随着华约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一直为对抗前苏联和华约而制定的军事战略突然失去了防御对象,北约作为对立的一方,其存在价值也自然受到了质疑,北约组织中有不少成员国也一度把北约视为冷战后无关紧要的产物。为此,为了寻求继续存在的理论依据,摆脱“身份危机”,同时,也为了填补华约解散后东欧出现的真空,北约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于1991年以带有主动进攻性的“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了过去“前沿防御”等防御性战略。“应付危机”战略主要是明确了北约今后的任务是:预防冲突、处理危机,其任务范围基本限于欧洲地区。
第四阶段:北约扩大、欲霸全球(1997~迄今)
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北约经过几年的酝酿和争论,于1997年在马德里会议决定重新设计北约战略构想。这个新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扩大”。这种扩大,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北约组织成员国扩大。这个“扩大”已在逐步实施,1997年12月18日北约正式接纳了波、捷、匈三国入盟。到目前为止,北约已由当初的12个成员国扩大到19个,而且这种“扩大”还将继续下去。第二层意思是北约战略宗旨的扩大。在冷战期间,北约的宗旨是在大西洋联盟范围内实行集体防御战略,冷战结束初期,北约的宗旨是主动出击,积极填补华约解散后的真空,而在北约新战略构想中,“防御”与“自卫”已被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说成是“僵化的观念”。为此,美国极力主张建立北约之外的军事干预职能,并表示北约可以不经过联合国授权而独自采取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最近首次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就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而且在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并未有所收敛,反而在不断地增派兵力扩大打击范围,着意使军事行动升级,这实际上是北约在制订新战略过程中转换职能的一次试验,也是北约欲构建其成员国未来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样,北约的宗旨就从其原定责任区进行防御变成了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区“保障”其成员国的利益,即从“大西洋化”转向“全球化”,从“防御性”转向“进攻性”、“扩张性”,使其军事战略来了一个180°大转变。
北约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它很可能对正在形成的国际新秩序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动摇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为中心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同时,它还可能促使一些国家之间为了自身安全缔结军事联盟,从而诞生新的“华约集团”,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为此,人们不禁要问:北约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北约这部战车究竟想驶向何方。它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以外还能有什么?人们只要静下心来想一下,就不难找出正确的答案。
(特约编辑/潘星星)
第一阶段:力量悬殊、消极防御(1949~1967年)
北约创建初期,西欧各成员国军队的数量和实力都十分有限,西欧国家军队和美驻西德部队总共只有14个师,而华沙条约组织共有210个师,两者实力十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在成立初期便确定了“前沿防御”的消极防御战略思想。即在联邦德国的东部边境地区建立坚固的陆上前沿防御阵地网,以便顶住华约最初的进攻;在挪威海以北至巴伦支海海域建立海上前沿防护区,以拦截前苏联北方舰队南下,为美英等战略增援部队的到来赢得时间。
第二阶段:力量均衡、积极防御(1967~1989年)
为争取战略主导权,北约及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特别是两大集团的“首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在竞赛中,北约军事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军备竞赛中悄然赶上。双方除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势均力敌外,北约在常规兵器,特别是高技术兵器方面还具有一定优势,但总的来说两大集团的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有鉴于此,北约的军事战略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除1967年采纳了美国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外。1984年又采用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罗杰斯提出的“纵深打击”战略。其基本思想是:以北约常规武器的技术优势,抵消华约常规兵力的数量优势,把战场由北约国家领土推向华约国家境内,力争以常规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些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行,标志着北约由消极防御转向积极防御。
第三阶段:华约解散、填补真空(1989~1997年)
1989年,随着华约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一直为对抗前苏联和华约而制定的军事战略突然失去了防御对象,北约作为对立的一方,其存在价值也自然受到了质疑,北约组织中有不少成员国也一度把北约视为冷战后无关紧要的产物。为此,为了寻求继续存在的理论依据,摆脱“身份危机”,同时,也为了填补华约解散后东欧出现的真空,北约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于1991年以带有主动进攻性的“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了过去“前沿防御”等防御性战略。“应付危机”战略主要是明确了北约今后的任务是:预防冲突、处理危机,其任务范围基本限于欧洲地区。
第四阶段:北约扩大、欲霸全球(1997~迄今)
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北约经过几年的酝酿和争论,于1997年在马德里会议决定重新设计北约战略构想。这个新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扩大”。这种扩大,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北约组织成员国扩大。这个“扩大”已在逐步实施,1997年12月18日北约正式接纳了波、捷、匈三国入盟。到目前为止,北约已由当初的12个成员国扩大到19个,而且这种“扩大”还将继续下去。第二层意思是北约战略宗旨的扩大。在冷战期间,北约的宗旨是在大西洋联盟范围内实行集体防御战略,冷战结束初期,北约的宗旨是主动出击,积极填补华约解散后的真空,而在北约新战略构想中,“防御”与“自卫”已被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说成是“僵化的观念”。为此,美国极力主张建立北约之外的军事干预职能,并表示北约可以不经过联合国授权而独自采取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最近首次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就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而且在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并未有所收敛,反而在不断地增派兵力扩大打击范围,着意使军事行动升级,这实际上是北约在制订新战略过程中转换职能的一次试验,也是北约欲构建其成员国未来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样,北约的宗旨就从其原定责任区进行防御变成了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区“保障”其成员国的利益,即从“大西洋化”转向“全球化”,从“防御性”转向“进攻性”、“扩张性”,使其军事战略来了一个180°大转变。
北约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它很可能对正在形成的国际新秩序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动摇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为中心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同时,它还可能促使一些国家之间为了自身安全缔结军事联盟,从而诞生新的“华约集团”,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为此,人们不禁要问:北约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北约这部战车究竟想驶向何方。它除了给人类带来灾难以外还能有什么?人们只要静下心来想一下,就不难找出正确的答案。
(特约编辑/潘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