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其科学原理.方法 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桂枝芍药知母汤中9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通过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生成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进而构建痛风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图(PPI),再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
【机 构】
: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445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其科学原理.方法 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桂枝芍药知母汤中9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通过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生成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进而构建痛风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图(PPI),再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结果 TCMSP共获得有效成分207个,相关靶点784个.药物-疾病共同靶蛋白65种,通过PPI得出连线较多的有CXCL2、CCL2、CAT、EGF、IL1B、IL6等.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结果表明,度值较高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樨草素、山柰酚等.而被影响最多的靶点为PTGS2、HSP90AA1、NOS2等.GO功能分析发现,关键靶点基因在生物学过程(BP)主要参与了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对营养水平的反应等;对分子功能(MF)分析发现,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信号受体激活物的活性等;细胞成分(CC)分析发现,关键靶点基因主要作用于膜筏、膜微结构域、膜区等.据此推测,作用机制可能与信号转导蛋白以及活性酶调节、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涉及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结论 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发现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特点,从抗炎、调节机体免疫、保护细胞、抑制骨破坏等多个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是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状态,该状态是代谢性疾病的前期阶段,人体尚未达患病的诊断标准,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治疗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从脾出发,认为代谢成分异常聚集与中医“脾瘅”的脾热状态下输布不及、蓄积化浊相吻合,故提出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属于“脾瘅”范畴,过食肥甘厚味是其病因,共同病机是脾热.该阶段病情尚不严重,具有高度可逆性,是及时干预的关键阶段;同时因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易被忽视,致使脾热产生的病理机制未能及时干预或清除,从而会发展成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目的 观察针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痛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从而探讨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80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经前7 d开始口服痛必宁,至月经第3天停止,每次1袋,1日3次,试验组在服药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每周3次,经期停针,连续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招募10例正常健康女性,不予任何干预.每次月经干净后2~3 d采
文章通过系统整理1949年以前少冲穴相关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和分析在主治病症方面,少冲穴主要以腧穴所在之手挛指麻、经脉所过之胸腋肘臂痛、急症、热病、脏腑病等方面为主;腧穴配伍常见本经配伍、同名经配伍、交接经配伍、表里经配伍,还可见脏腑别通法、大接经法及手十二井配穴等特殊配穴方法等.
感染性关节炎是有病原微生物侵入关节而导致的疾病,多发于膝髋等大关节;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往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血源性感染造成,而目前临床多见于创伤、关节穿刺、关节镜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该疾病在中医学被称作“关节流注”或“骨痈疽”,辨证早期属热毒内盛,血凝毒聚;后期属气血两虚.目前,感染性关节炎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包括局部或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及手术治疗等,疗效确切;缺点是致病菌因生物膜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使疾病迁延不愈.单纯中医药治疗已不多见,主要体现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予以中药内服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阴虚风动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血清HCY与CRP的影响.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n=42)在其基础上予以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其临床疗效,并记录其治疗前后神经损伤修复及运动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
痔病术后疼痛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随着医学发展,术式改良大大降低了手术对机体的创伤,但术后疼痛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将疼痛转化为微痛乃至无痛,仍是手术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探究针灸对痔疾术后疼痛的治疗进展,现阐述痔病术后疼痛的病因病机,对十年内针灸治疗痔疾术后疼痛文献综述如下,希望藉此对痔病术后疼痛系统总结,对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