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早期的社会语言学家声称语码转换是一种随意的语言行为,随后更多的学者专家指出,语码转换这一言语策略具有社会功能, 它可以改变社会场景以确立新的交谈性质。近年来,世界各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有对语码转换做出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意在通过对语码转换研究的回顾与实例的分析阐述出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社会因素;社会功能
一.引言
语码转换是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随着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技术的普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运用各地语言的人们的交流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更多的语码。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民俗学,外语教学法等研究领域里的学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语码转换。Weinreich 在1953年最早使用了“语码转换”这个术语。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不是从语言实体而是从社会功能、社会情境和言语社区出发。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宏观入手,将特定的语码与其所代表的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某种语码反映了某种社会价值;一种从微观入手,观察个人语码转换的交际特点和目的(徐大明,2006)。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实例对语码转换的语法结构以及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加以分析。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回顾
2.1 语码转换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语码转换以及很多相关的术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Gumperz (1982: 59)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同一段话语里,交叉使用两种语言的语言现象,这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体系。Romaine (1989: 111)认为单语制和双语制社会都会发生语码转换,语码不仅包括不同的语言,还包括一种语言里的各种变体、风格、方言,如阿拉伯国家中的高变体和低变体,某些语言里的复杂型语码和局限型语码。其实,大部分人都掌握了几种语码,汉语里的各种方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语码转换。
2.2 语码转换的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等五大研究路向。它们探讨双语社会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句法结构、心理过程、语篇模式、语用功能等,成果显著。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Gumperz(1982)从宏观角度提出“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的概念。,Poplack (1986) , 黄国文(1999 a. 1999b),阳志清(l992),于国栋(2000)等。21世纪,戴庆厦(2004)所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从民族语言学的独特角度, 介绍了民族杂居区双语或双言的语言接触及语码使用情况。这些研究通过寻求社会因素(比如: 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然而,姚明发(2007)所写的《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一文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实证和应用的成果较少,对国内语言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不足。何自然、于国栋(2001: 85-95)指出,我们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寻求一种能够兼容语码转换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模式。
三.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双语者甚至多语者交流间存在語码转换是很自然的事。有些语码转换是有意识目的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黄国文(1995)在英国东北部一个华人双语区做过语码转换调查,在这个社区,几乎男女老少都会使用语码转换。这个话语区里的语码转换具有阳志清(1992)总结的交际功能:回避、引用、保持心理距离、插入、便利、复述、缓和、趋同等。
3.1 历史发展因素
能很快对语言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殖民统治、领土并吞、人口重新安置等。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冒险家们来到美洲和非洲,并对一些国家进行殖民统治,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混合语也随之产生。这种混合语也叫做克里奥耳语(Creole)。克里奥耳语一般经过多代人的使用逐步形成,由语言接触引起的克里奥耳语,形成初期肯定会有语码转换。
而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国家,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就形成了多民族或多种族混居,这些民族之间应定产生接触交流,于是出现语言接触。例如,瑞士有四种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和罗曼什语,英语也是广泛使用的。如上所述,殖民统治引发了许多语言接触,使之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语码转换。这也是不同语言者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其他语言的熟练程度还不够高而出现的语码间的转换。
3.2 角色关系因素
角色关系会制约语码转换。谈话中的一方如果是上级、长辈或是教师等,另一方往往要服从对方的语码转换。任何一个言语活动,参加者都是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其中的。身份与地位是密切相关的,他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包括参与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角色是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行政人员在办公处上班与同好友逛街是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角色会于不同 的环境中选择不同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假如一群外地游客在某城市旅游,他们私下很可能会选择自己的方言进行交流,而在有需求问路时,则会遵循被问路者的语码转换亦或是双方都能明白的语码转换。
有时,语码转换也可用来转换角色,抬高或是降低身份。虽然各种语码本身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但是人与人在社会中存在着职业、文化、财富、所属地域、年龄、性别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各个地区也在经济、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等方面有差别。这样,人们在深层意识中常常把人和地区的差别附加到本无优劣之分的语码上,于是各种语码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就有了价值差别。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从一个人的语码来判断其所属地域、社会身分、文化背景,甚至还由此推测其经济状况。并且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上述情况,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来使用。例如,有些人会在商业交谈中故意使用语码转换是自己更接近于有力的地位,尤其是出生与小城市的商人去到一些经济发达,商业运转快速的城市发展,为了隐藏自己的经验不足与非本地人的劣势,往往会选择使用语码转换,让自己的语言更符合当地的特色,或者是运用一些当地人认为更高层次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3.3 话题因素
言语活动所谈论的事物或内容称为话题。话题并不是随意的。每一个言语团体会根据自己的团体中人物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语码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某些语言的使用确实会比另一种更为实用与得体。
例如:A: 你昨晚没回宿舍去哪了?
B:啊?你昨晚没回呀?
C:跟男朋友一起。
A&B: 哇塞,你肯定have sex with him!
从这三人对话中可看出,普通话对于三人的沟通是非常合理的,但在最后A和B以" have sex with him " 代替了“与他发生性关系”进行了语码转换是因为赤裸裸的说出中文有些羞于启齿。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与性有关的话题不宜在公共场所谈及。当非谈论不可时,通常会使用各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一。为进行这样的话题,顺应这种社会规则,A和B就选择了语码转换避免了尴尬。
四.结语
目前,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同國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语码转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语码转换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们了解了许多语码转换在大脑中的语言工作原理,探索出不同的研究方式。然而,越是深入,越会发现研究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语料的不充分,并且语料的有效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衡量。相信在今后的探索中,学者们会利用好更有效的资源研究出更加丰硕的实证及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3] 黄国文,方是原则与粤-英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3)。
[4]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徐荣,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J], 中国语文, 2003(1)。
[6] 杨娜,任海棠,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 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1)。
[8] 张艳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J],学术交流,2005(5): 138-141。
[9] 赵一农,语码转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黄玉雪(1991.3-),女,湖北黄石人,云南师范大学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
关键词: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社会因素;社会功能
一.引言
语码转换是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随着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技术的普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运用各地语言的人们的交流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更多的语码。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民俗学,外语教学法等研究领域里的学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语码转换。Weinreich 在1953年最早使用了“语码转换”这个术语。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不是从语言实体而是从社会功能、社会情境和言语社区出发。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宏观入手,将特定的语码与其所代表的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某种语码反映了某种社会价值;一种从微观入手,观察个人语码转换的交际特点和目的(徐大明,2006)。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实例对语码转换的语法结构以及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加以分析。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回顾
2.1 语码转换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语码转换以及很多相关的术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Gumperz (1982: 59)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同一段话语里,交叉使用两种语言的语言现象,这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体系。Romaine (1989: 111)认为单语制和双语制社会都会发生语码转换,语码不仅包括不同的语言,还包括一种语言里的各种变体、风格、方言,如阿拉伯国家中的高变体和低变体,某些语言里的复杂型语码和局限型语码。其实,大部分人都掌握了几种语码,汉语里的各种方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语码转换。
2.2 语码转换的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等五大研究路向。它们探讨双语社会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句法结构、心理过程、语篇模式、语用功能等,成果显著。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Gumperz(1982)从宏观角度提出“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的概念。,Poplack (1986) , 黄国文(1999 a. 1999b),阳志清(l992),于国栋(2000)等。21世纪,戴庆厦(2004)所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从民族语言学的独特角度, 介绍了民族杂居区双语或双言的语言接触及语码使用情况。这些研究通过寻求社会因素(比如: 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然而,姚明发(2007)所写的《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一文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实证和应用的成果较少,对国内语言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不足。何自然、于国栋(2001: 85-95)指出,我们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寻求一种能够兼容语码转换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模式。
三.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双语者甚至多语者交流间存在語码转换是很自然的事。有些语码转换是有意识目的的,有些则是无意识的。黄国文(1995)在英国东北部一个华人双语区做过语码转换调查,在这个社区,几乎男女老少都会使用语码转换。这个话语区里的语码转换具有阳志清(1992)总结的交际功能:回避、引用、保持心理距离、插入、便利、复述、缓和、趋同等。
3.1 历史发展因素
能很快对语言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殖民统治、领土并吞、人口重新安置等。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冒险家们来到美洲和非洲,并对一些国家进行殖民统治,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混合语也随之产生。这种混合语也叫做克里奥耳语(Creole)。克里奥耳语一般经过多代人的使用逐步形成,由语言接触引起的克里奥耳语,形成初期肯定会有语码转换。
而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国家,这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就形成了多民族或多种族混居,这些民族之间应定产生接触交流,于是出现语言接触。例如,瑞士有四种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和罗曼什语,英语也是广泛使用的。如上所述,殖民统治引发了许多语言接触,使之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语码转换。这也是不同语言者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其他语言的熟练程度还不够高而出现的语码间的转换。
3.2 角色关系因素
角色关系会制约语码转换。谈话中的一方如果是上级、长辈或是教师等,另一方往往要服从对方的语码转换。任何一个言语活动,参加者都是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其中的。身份与地位是密切相关的,他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包括参与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角色是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行政人员在办公处上班与同好友逛街是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角色会于不同 的环境中选择不同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假如一群外地游客在某城市旅游,他们私下很可能会选择自己的方言进行交流,而在有需求问路时,则会遵循被问路者的语码转换亦或是双方都能明白的语码转换。
有时,语码转换也可用来转换角色,抬高或是降低身份。虽然各种语码本身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但是人与人在社会中存在着职业、文化、财富、所属地域、年龄、性别等诸多方面的差别,各个地区也在经济、文化、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等方面有差别。这样,人们在深层意识中常常把人和地区的差别附加到本无优劣之分的语码上,于是各种语码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就有了价值差别。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从一个人的语码来判断其所属地域、社会身分、文化背景,甚至还由此推测其经济状况。并且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上述情况,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来使用。例如,有些人会在商业交谈中故意使用语码转换是自己更接近于有力的地位,尤其是出生与小城市的商人去到一些经济发达,商业运转快速的城市发展,为了隐藏自己的经验不足与非本地人的劣势,往往会选择使用语码转换,让自己的语言更符合当地的特色,或者是运用一些当地人认为更高层次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防止自己上当受骗。 3.3 话题因素
言语活动所谈论的事物或内容称为话题。话题并不是随意的。每一个言语团体会根据自己的团体中人物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语码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某些语言的使用确实会比另一种更为实用与得体。
例如:A: 你昨晚没回宿舍去哪了?
B:啊?你昨晚没回呀?
C:跟男朋友一起。
A&B: 哇塞,你肯定have sex with him!
从这三人对话中可看出,普通话对于三人的沟通是非常合理的,但在最后A和B以" have sex with him " 代替了“与他发生性关系”进行了语码转换是因为赤裸裸的说出中文有些羞于启齿。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与性有关的话题不宜在公共场所谈及。当非谈论不可时,通常会使用各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一。为进行这样的话题,顺应这种社会规则,A和B就选择了语码转换避免了尴尬。
四.结语
目前,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同國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语码转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语码转换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们了解了许多语码转换在大脑中的语言工作原理,探索出不同的研究方式。然而,越是深入,越会发现研究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语料的不充分,并且语料的有效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衡量。相信在今后的探索中,学者们会利用好更有效的资源研究出更加丰硕的实证及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2]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3] 黄国文,方是原则与粤-英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3)。
[4]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徐荣,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J], 中国语文, 2003(1)。
[6] 杨娜,任海棠,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 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1)。
[8] 张艳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J],学术交流,2005(5): 138-141。
[9] 赵一农,语码转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黄玉雪(1991.3-),女,湖北黄石人,云南师范大学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