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成为有健康个性的,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主体;积极性;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109-01
兴趣是一个人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对于教师来说,他上的每一堂课,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性。这种人本性表现为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创造性。虽然只是小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人格。尊重这些,也就是尊重了教师自己的人格,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了平等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充满生命活力。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窗,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参与合作,品尝学习乐趣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确定了语文教学应具有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同学形成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合作学习态度。学生学会合作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所以,在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同行者、领路人,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品尝探索的乐趣,去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
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与同学讨论,一旦想出来或者讨论出来,解决了问题,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感受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与人合作的意愿,既能达成成功,又能锻炼出走向社会生存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就应努力针对这一特点,创设一些竞赛活动。
三、媒体应用,感受现代课堂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语文课本的选文本身也具有形象性,无论是人、事、物,都有较形象的反映,正因为这样,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就将这些以形象的课件制作了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想》这课。它本是一首抽象的儿歌,但著名作家高洪波把它具象化成很多互相联系的生动形象。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把这些具象化的“想”一个个展现出来,让想出来成为看得见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同学们看到、听到,更想象到,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也就学得更主动、更深入了。
四、动笔绘画,丰富阅读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时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绘画是情趣教学的特色之一。一些课文,用小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小学生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小学生的笔触描绘世界,充满了天真的情趣,很受学生喜爱,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朗读、观察、想象、美图的过程中,感受优美的语言,享受美观的画面,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有鲜明的物:黄鹂、翠柳、白鹭、门窗、船等,有鲜明的色:黄、绿、青、白等,有特定的动作:飞、上、含、泊等,这些都形象生动地构成了春的画面。老师让学生在读了这首诗后,能按照物、色、动作把它们一个个地画出来,就构成了美妙的春景图,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诗的体验,也学会了观察、想象和表现,加深了情感的培养。
五、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
《语文课程标準》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把这种兴趣迁移到课外,即家庭、社会中去发现更新鲜、更实际的生活现象,让他们领略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社会,感受社会,为其人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引导好学生如何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让他们真正感受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创新社会。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让语文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关键词: 兴趣;主体;积极性;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109-01
兴趣是一个人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学习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对于教师来说,他上的每一堂课,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性。这种人本性表现为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创造性。虽然只是小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人格。尊重这些,也就是尊重了教师自己的人格,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了平等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充满生命活力。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窗,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参与合作,品尝学习乐趣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确定了语文教学应具有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同学形成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合作学习态度。学生学会合作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所以,在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同行者、领路人,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品尝探索的乐趣,去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
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与同学讨论,一旦想出来或者讨论出来,解决了问题,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感受成功的喜悦,就会增强与人合作的意愿,既能达成成功,又能锻炼出走向社会生存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就应努力针对这一特点,创设一些竞赛活动。
三、媒体应用,感受现代课堂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语文课本的选文本身也具有形象性,无论是人、事、物,都有较形象的反映,正因为这样,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就将这些以形象的课件制作了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想》这课。它本是一首抽象的儿歌,但著名作家高洪波把它具象化成很多互相联系的生动形象。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把这些具象化的“想”一个个展现出来,让想出来成为看得见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同学们看到、听到,更想象到,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也就学得更主动、更深入了。
四、动笔绘画,丰富阅读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时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绘画是情趣教学的特色之一。一些课文,用小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小学生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小学生的笔触描绘世界,充满了天真的情趣,很受学生喜爱,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朗读、观察、想象、美图的过程中,感受优美的语言,享受美观的画面,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有鲜明的物:黄鹂、翠柳、白鹭、门窗、船等,有鲜明的色:黄、绿、青、白等,有特定的动作:飞、上、含、泊等,这些都形象生动地构成了春的画面。老师让学生在读了这首诗后,能按照物、色、动作把它们一个个地画出来,就构成了美妙的春景图,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诗的体验,也学会了观察、想象和表现,加深了情感的培养。
五、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
《语文课程标準》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把这种兴趣迁移到课外,即家庭、社会中去发现更新鲜、更实际的生活现象,让他们领略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社会,感受社会,为其人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引导好学生如何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让他们真正感受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创新社会。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让语文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