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2016年9月24日报道,有市民在北京某书店买书时发现,正在销售的英语教材《大学英语新题型水平测试》下册(第二版)里有80余处错误。据一位高校英语老师介绍,该书中的一些试题、重要信息出现了错漏,学生无法答题。此外,书里多处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理解错误等情况,有些四六级真题,甚至出现印刷错误。
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初步调查,该书的一些错误已经得到确认。至于其他错误,出版社正在与作者沟通,进行逐一核实。并且库存书已停发,正在研究准备通知经销商下架。
教材出版离不开工匠精神
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出版界、教育界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意味着对粗制滥造、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摒弃,意味着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践行。熟悉出版的人都知道,我国对出版物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比如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如此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也就决定了图书出版不应出现大量的差错。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原因,恐怕不外乎两点:一是图书主编以及编纂者没有尽到应尽之责;二是出版社把控不严,致使不合格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除此之外,选用此套教材的高校也有责任,没有尽到对教材审核和把关的义务。
教材图书的出版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方尽职尽责,有质量问题的教材就难以流入市场。而生产、采购等程序之所以全部瘫痪,恐怕还在于社会的浮躁之风,各种诱惑侵蚀了编纂者、出版社和高校。事实上,如今教材教辅市场存在着一些不良之风,如一些专家教授挂名出版图书,只拿利益,不管质量;一些出版社为了效益最大化,缩短出版流程,恶意压缩编校成本;一些高校选购教材教辅存在不透明,甚至利益输送的情况等等。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伴随着文化单位的改制,整个行业更多地向发行量看齐,这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改变这一切,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和惩戒,更需要出版企业把目光重新放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上来。
教材出错80余处该有人担责
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是一种能够精准、高效传播知识的纸质媒介。教材一旦出现知识性差错,便会对学生造成一辈子的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要经过“三审三校一通读”才能付印,且出版教材要经过编写、审阅、校对、印刷、出版、使用等一系列程序,每个程序都有人负责。可是,新闻中的出错教材,都第二版了,仍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货架上,并且仍在课堂上使用,这说明不仅教材出版的前期工作没做好,出版之后的错误收集、停售、召回制度也不健全。若不是高校教师与市民发现问题,这本教材还会一直错下去。
显然,不仅教材出版不按规定办事,对于教材错误,出版方纠错的责任心也不强。这不仅造成教材错误频出,也给教材纠错带来不利因素。要避免教材出错,只是依靠出版社自律还不行,有必要建立一整套教材出版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出版监管规定办事,力求做到编写、审阅、校对、印刷、出版,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应该有人为教材错误担责。另一方面,要畅通教师及市民对于教材错误的反馈渠道,可以奖励指出教材错误的教师与市民,并立即着手纠错并对出错责任人进行追责。
据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初步调查,该书的一些错误已经得到确认。至于其他错误,出版社正在与作者沟通,进行逐一核实。并且库存书已停发,正在研究准备通知经销商下架。
教材出版离不开工匠精神
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出版界、教育界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意味着对粗制滥造、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摒弃,意味着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践行。熟悉出版的人都知道,我国对出版物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比如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如此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也就决定了图书出版不应出现大量的差错。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原因,恐怕不外乎两点:一是图书主编以及编纂者没有尽到应尽之责;二是出版社把控不严,致使不合格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除此之外,选用此套教材的高校也有责任,没有尽到对教材审核和把关的义务。
教材图书的出版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方尽职尽责,有质量问题的教材就难以流入市场。而生产、采购等程序之所以全部瘫痪,恐怕还在于社会的浮躁之风,各种诱惑侵蚀了编纂者、出版社和高校。事实上,如今教材教辅市场存在着一些不良之风,如一些专家教授挂名出版图书,只拿利益,不管质量;一些出版社为了效益最大化,缩短出版流程,恶意压缩编校成本;一些高校选购教材教辅存在不透明,甚至利益输送的情况等等。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伴随着文化单位的改制,整个行业更多地向发行量看齐,这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改变这一切,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和惩戒,更需要出版企业把目光重新放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上来。
教材出错80余处该有人担责
教材不同于一般读物,是一种能够精准、高效传播知识的纸质媒介。教材一旦出现知识性差错,便会对学生造成一辈子的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要经过“三审三校一通读”才能付印,且出版教材要经过编写、审阅、校对、印刷、出版、使用等一系列程序,每个程序都有人负责。可是,新闻中的出错教材,都第二版了,仍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货架上,并且仍在课堂上使用,这说明不仅教材出版的前期工作没做好,出版之后的错误收集、停售、召回制度也不健全。若不是高校教师与市民发现问题,这本教材还会一直错下去。
显然,不仅教材出版不按规定办事,对于教材错误,出版方纠错的责任心也不强。这不仅造成教材错误频出,也给教材纠错带来不利因素。要避免教材出错,只是依靠出版社自律还不行,有必要建立一整套教材出版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出版监管规定办事,力求做到编写、审阅、校对、印刷、出版,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应该有人为教材错误担责。另一方面,要畅通教师及市民对于教材错误的反馈渠道,可以奖励指出教材错误的教师与市民,并立即着手纠错并对出错责任人进行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