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一种教风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创新
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阐述自己的看法。②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的否定,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去寻找他回答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③多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并允许学生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④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地让他们去表演,教师只在关键之处作适当的启发和点拨。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巧妙构思,精心设问会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
例如,讲CO的还原性,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H2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具备的能力解决新问题。设问:
⑴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还原CuO?为什么?
⑵实验装置可否通用?若不行需做哪些改进?
⑶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
⑷如何正确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H2和CO?
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学生在自己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既弄清了CO的特性──还原性,又巩固了已知H2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了H2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正确找到了鉴别H2和CO的方法,同时还发现了澄清石灰水既有验证CO2,又有除去CO2气体的作用,设计出多种除尾气CO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溶质质量分数”一节时,可以提出“把含食盐15%的食盐水改配成含食盐20%的食盐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这样一道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溶质变多——加食盐,使盐水中的溶剂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①需加多少食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这种设问和引导,能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尝试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
例如,“钢铁锈蚀”一节的教学就可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教学。
【提出问题】通过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资料的收集,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①如何防止钢铁生锈?②钢铁为何会生锈?
【作出假设】学生依据日常钢铁生锈的经验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以下可能假设:①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②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③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与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探究】分组,由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例:某组同学设计以下方案:①将第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干燥、洁净的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②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放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课后延伸】收集资料并交流讨论,提出钢铁防锈的合理建议。
四、改革实验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做NaOH和CO2反应的实验时,现象不明显,此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做到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呢?学生们大体会想出以下两种方法,①先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再通入CO2后,红色会消失。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HCl,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反应的发生。然后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对?哪种错?最后教师再强调①错,②对的原因。在讲解“CO2实验室制法”一节内容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制O2和制H2的方法。并找出制取这两种气体装置的异同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制备CO2应采取什么样的装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CO2制备装置,还懂得此原因。此时,可再深入一步问:①若用FeS固体与稀硫酸制备硫化氢气体,应采用什么样的装置?②若用碱石灰和醋酸钠加热制甲烷气体又采用什么装置?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而且还会举一反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其创造才能。
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阐述自己的看法。②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轻易的否定,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去寻找他回答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③多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并允许学生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④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地让他们去表演,教师只在关键之处作适当的启发和点拨。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巧妙构思,精心设问会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
例如,讲CO的还原性,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H2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具备的能力解决新问题。设问:
⑴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还原CuO?为什么?
⑵实验装置可否通用?若不行需做哪些改进?
⑶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
⑷如何正确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H2和CO?
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学生在自己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既弄清了CO的特性──还原性,又巩固了已知H2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了H2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正确找到了鉴别H2和CO的方法,同时还发现了澄清石灰水既有验证CO2,又有除去CO2气体的作用,设计出多种除尾气CO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溶质质量分数”一节时,可以提出“把含食盐15%的食盐水改配成含食盐20%的食盐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这样一道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溶质变多——加食盐,使盐水中的溶剂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①需加多少食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想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这种设问和引导,能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尝试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
例如,“钢铁锈蚀”一节的教学就可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教学。
【提出问题】通过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资料的收集,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①如何防止钢铁生锈?②钢铁为何会生锈?
【作出假设】学生依据日常钢铁生锈的经验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以下可能假设:①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②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③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与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探究】分组,由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例:某组同学设计以下方案:①将第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干燥、洁净的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②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放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课后延伸】收集资料并交流讨论,提出钢铁防锈的合理建议。
四、改革实验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做NaOH和CO2反应的实验时,现象不明显,此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做到使该实验现象明显呢?学生们大体会想出以下两种方法,①先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再通入CO2后,红色会消失。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HCl,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反应的发生。然后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对?哪种错?最后教师再强调①错,②对的原因。在讲解“CO2实验室制法”一节内容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制O2和制H2的方法。并找出制取这两种气体装置的异同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制备CO2应采取什么样的装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CO2制备装置,还懂得此原因。此时,可再深入一步问:①若用FeS固体与稀硫酸制备硫化氢气体,应采用什么样的装置?②若用碱石灰和醋酸钠加热制甲烷气体又采用什么装置?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而且还会举一反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其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