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育人情怀所涵盖的社会向度的师德伦理、学生向度的人文精神以及自身向度的教师关怀三方面,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的育人事迹进行详细分析,探明教师育人情怀的不同层次,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育人情怀提供思路与启发。
关键词:育人情怀;道德;师生关系;教师关怀
育人情怀是情怀在教育领域在教师主体之上的微观反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是教师对待社会、学生和自身的情感态度和包容胸怀。本文根据立足于人的社会性以道德为核心的德性伦理学、立足于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核心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及立足于理性自由以自我关怀为核心的生存美学,对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的育人情怀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其中的典型案例与实践。
教师之于社会的道德责任:矢志不移育人初心
基于对德性伦理学认识“一种关注人的性情、内在状态,并从人的内在需要、动机、性情等出发的道德理论”[1],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着眼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师德伦理是指教师之于社会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具备教育志业感、追求至善教育。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交大校园,你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伟人雕塑、名人石刻、科学家箴言……不断映入你的眼帘,时常,你还会看到一位目光炯炯的长者神采飞扬地在给大学生作讲解。他,就是我们的“96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孙书记的北京交通大学离休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他出生于1925年,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学院,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交通大学工作,1981年任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1988年回到北京交通大学离休。刚从紧张的岗位上退下来,孙永春感到茫然,很不适应,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当时,正是下海大潮,很多朋友约他办企业。面对人生的再次抉择,经过认真静思,孙永春对朋友们的好意笑谢了之。他认为,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受到党的多年教育和培养,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培育人才是自己的本分。经过全面分析、认真思考,他最终选择了育人工作。于是,孙永春开始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同時兼任原铁道部老年大学副校长,根据工作需要,2001年任学校关工委主任,2007年任学校关工委顾问。从此,孙永春做到了离而不休、赋而不闲,关心下一代成为他离休后工作的主旋律。
选择了就要做到思想与行动双到位,孙永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迅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利用交大百年老校社会影响较大、人才资源丰厚,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五老”队伍和一大批知名校友的优势,与老同志一起创建交大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为关工委全面开展工作做好资源配备。本着探索前进、稳步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以提高认识、扩大队伍、拓宽内容、讲究实效的方针,孙永春带领关工委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思考,努力创建一支高效的工作队伍。
工作伊始,孙永春找到离退休工作处的同志,逐一翻阅梳理离退休教职工档案,逐一与各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谈心谈话,逐一登门到老教师家中讲明来意、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孙永春的感召下,一批从事过北平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海外归来的老专家、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教师、各个岗位上受到过表彰的老模范纷纷加入到关工委队伍中,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相继成立了“三观”教育组、革命传统教育组、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组、成长成才教育组、时事政策教育组、教学巡视督导组、专业学习辅导组、社会实践指导组、书画艺术笔会……他们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和对年青一代的深情与厚爱,立德树人,循循善诱。关工委“五老”育人队伍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师之于学生的情感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性的状态,“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2]从关系的视角看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它构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圈,自我与他人在这个关系圈相遇。笔者认为,基于关怀教育理论,教师之于学生的情感关怀应包括爱学生的教育态度、超越传统的教育文化和尊重差异的教育智慧,与此相对应,育人情怀体现在人性关怀、品性涵养、个性塑造。
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孙永春把关工委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他奔走于学生工作各部门开展调研,与大家商量协调分工和各自的侧重点,组建了大学生“班级之友”“社团之友”“支部之友”,开展“人生大讲堂”主题教育和“名师面对面”活动,面对面为青年学生人生导航,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孙永春着重打造两个大课堂:一个是室内人生大课堂;一个是室外校园文化大课堂。作为大学生的忘年交,学生们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邀请他参加活动,他都是随叫随到,在他看来,学生的时间很宝贵,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清楚他是什么书记,但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长者。在他的人生大课堂上,“论通往成人成才成功之路”“如何做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总是那么细声细语、耐人寻味。理想引领命运、学习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兴趣成就命运、激情升华命运,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孙永春把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年青一代的要求讲得绘声绘色,勉励广大青年朋友要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加强理论武装、社会实践、文化熏陶、能力历练和道德修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孙永春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身体力行,开启社会教育资源宝库,组织学生参观工业企业、科研院所。二十年间,他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1,000余人,7次参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水反应堆、大型加速器以及原子能仪器厂,并邀请“两弹一星”专家讲述中国科学家创造“两弹一星”的英雄史实;多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北京X线机械厂、中日合资岛津医疗器械公司、北京新农村典型韩村河、窦店、顺义城关镇,坦克兵基地、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县城、卢沟桥、圆明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学生们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内生动力。在担任关工委主任、副主任期间,孙永春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月至少两次,关工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党支部书记,孙永春组织离休党支部与众多学生党支部开展“一对一共话活动”,新老党员一起讲党史、谈理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鼓励他们到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他自己长期担任国防生党支部的导师,每年参与发展新党员、给学生讲党课、与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谈话、带领新党员宣誓。他对学生们的生活十分关心,经常到学生食堂,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吃饭穿衣和家庭困难,争取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为其解燃眉之急。例如:1990年,通过寻求外援,给10名学生资助了服装、鞋子和1万元现金。他给学生讲课、作报告、谈话,从来不让接送,每次来回都是骑着自行车,让学生们十分感动。学生们找工作遇到困难找他,工作以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找他,总愿意找他咨询、诉说。和他接触过的学生和毕业以后的校友说,孙永春身上有一种人格的力量,他是我们的人生领航员、政治辅导员、学习指导员、运动保健员、心理咨询员。孙永春则轻描淡写地对大家说:“对毕业生,我们不仅要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一程,能帮就帮一点。”
教师之于自身的追寻:发掘自我发展空间
福柯倡导的生存美学是对于“生存实践本身的技巧、生与死的艺术、高尚的生活风格和灵活机动的生活策略的经验总汇”[3],核心在于对自身的关怀[4]。生存美学指引教师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完成个体从意识到行为的全面提升。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天然地肩负着一种责任,传播真理与知识的义务,这种责任也是教师自我认同的身份,正是这种自我确认的力量激起了教师的信仰和责任。[5]孙永春就是在这种对自我的反思、积极关注的驱动下,发掘自己在现有条件下的自我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自我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始终在理解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自我[6]。他虽然已是96岁高龄,但始终是北京交通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每天都坚持学习。他认为,在有生之年,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多工作,做一些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能使他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每为学校或他人做一件事情他就增加一份快乐。
读书学习是孙永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多年的习惯。他书房的空间基本都被书籍所占据,墙壁上挂满了书写文字、单词的卡片,用来增进自己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他熟练掌握日语,至今用日语对话仍很流畅。不断充实自己是孙永春一生不懈的追求,他读书非常刻苦,离休后时间更加充裕,他却没有一刻停歇,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读书的关注点,扩展涉猎书目的范围,加大在人文、历史、党史方面的投入,特别喜欢收看“平语近人”和“百家讲坛”等节目,边看边认真做笔记,书房内上百本的读书笔记记录了他学习的心得体会。翻开孙老的笔记,字迹工工整整,黑笔书写的记录、心得,红笔书写的论据、资料,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让人叹为观止!
孙永春酷爱读书,也爱收藏图书。他人生的三大爱好便是:购书、读书、藏书。他经常逛书店、逛书市,遇到有价值的社科、人文、历史方面的新书,便迈不开步子,常常在第一时间购买,养老金大部分都用在购书上。书籍买回之后,便日日读书、与书为伴,读书之多、之广难以统计。他个人藏书非常丰富,日常读书的小书屋堆满工具书和正在阅读之书,随手就可翻阅;此外,还有间大的藏书房,堆满了多年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其中更有不少是稀有的书刊,他视之为宝,爱不释手。孙永春读书之勤已是难能可贵,而爱书之切愈加令人赞慕。
他以96岁的高龄,犹老骥伏枥,勤于耕耘,乐于学习,才有至今的才思敏捷。他的读书生活有如清泉流水,点点滴滴注入心田。积累知识,充实、快乐自己;乐于分享,温暖、点拨大学生。孙永春践行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一位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学习型长者,是读书爱书的楷模,是笔耕不辍、学习不止的典范,并以自己心中坚定的信仰,传播着党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叶方兴.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论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1):15-22,146.
[2]朱晓宏.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72.
[3]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4]张明雪.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5]李震.从规训权力到生存美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哲学审视[J].高教探索,2020(6):120-128.
[6]孫宽宁. 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育人情怀;道德;师生关系;教师关怀
育人情怀是情怀在教育领域在教师主体之上的微观反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是教师对待社会、学生和自身的情感态度和包容胸怀。本文根据立足于人的社会性以道德为核心的德性伦理学、立足于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核心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及立足于理性自由以自我关怀为核心的生存美学,对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的育人情怀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其中的典型案例与实践。
教师之于社会的道德责任:矢志不移育人初心
基于对德性伦理学认识“一种关注人的性情、内在状态,并从人的内在需要、动机、性情等出发的道德理论”[1],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着眼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师德伦理是指教师之于社会的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具备教育志业感、追求至善教育。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交大校园,你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伟人雕塑、名人石刻、科学家箴言……不断映入你的眼帘,时常,你还会看到一位目光炯炯的长者神采飞扬地在给大学生作讲解。他,就是我们的“96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孙书记的北京交通大学离休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他出生于1925年,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学院,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交通大学工作,1981年任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1988年回到北京交通大学离休。刚从紧张的岗位上退下来,孙永春感到茫然,很不适应,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当时,正是下海大潮,很多朋友约他办企业。面对人生的再次抉择,经过认真静思,孙永春对朋友们的好意笑谢了之。他认为,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受到党的多年教育和培养,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培育人才是自己的本分。经过全面分析、认真思考,他最终选择了育人工作。于是,孙永春开始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同時兼任原铁道部老年大学副校长,根据工作需要,2001年任学校关工委主任,2007年任学校关工委顾问。从此,孙永春做到了离而不休、赋而不闲,关心下一代成为他离休后工作的主旋律。
选择了就要做到思想与行动双到位,孙永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迅速进入角色,充分发挥利用交大百年老校社会影响较大、人才资源丰厚,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五老”队伍和一大批知名校友的优势,与老同志一起创建交大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为关工委全面开展工作做好资源配备。本着探索前进、稳步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以提高认识、扩大队伍、拓宽内容、讲究实效的方针,孙永春带领关工委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思考,努力创建一支高效的工作队伍。
工作伊始,孙永春找到离退休工作处的同志,逐一翻阅梳理离退休教职工档案,逐一与各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谈心谈话,逐一登门到老教师家中讲明来意、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孙永春的感召下,一批从事过北平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海外归来的老专家、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教师、各个岗位上受到过表彰的老模范纷纷加入到关工委队伍中,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相继成立了“三观”教育组、革命传统教育组、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组、成长成才教育组、时事政策教育组、教学巡视督导组、专业学习辅导组、社会实践指导组、书画艺术笔会……他们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和对年青一代的深情与厚爱,立德树人,循循善诱。关工委“五老”育人队伍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师之于学生的情感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性的状态,“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2]从关系的视角看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它构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圈,自我与他人在这个关系圈相遇。笔者认为,基于关怀教育理论,教师之于学生的情感关怀应包括爱学生的教育态度、超越传统的教育文化和尊重差异的教育智慧,与此相对应,育人情怀体现在人性关怀、品性涵养、个性塑造。
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孙永春把关工委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他奔走于学生工作各部门开展调研,与大家商量协调分工和各自的侧重点,组建了大学生“班级之友”“社团之友”“支部之友”,开展“人生大讲堂”主题教育和“名师面对面”活动,面对面为青年学生人生导航,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孙永春着重打造两个大课堂:一个是室内人生大课堂;一个是室外校园文化大课堂。作为大学生的忘年交,学生们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邀请他参加活动,他都是随叫随到,在他看来,学生的时间很宝贵,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清楚他是什么书记,但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长者。在他的人生大课堂上,“论通往成人成才成功之路”“如何做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总是那么细声细语、耐人寻味。理想引领命运、学习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兴趣成就命运、激情升华命运,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孙永春把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年青一代的要求讲得绘声绘色,勉励广大青年朋友要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加强理论武装、社会实践、文化熏陶、能力历练和道德修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孙永春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身体力行,开启社会教育资源宝库,组织学生参观工业企业、科研院所。二十年间,他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1,000余人,7次参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水反应堆、大型加速器以及原子能仪器厂,并邀请“两弹一星”专家讲述中国科学家创造“两弹一星”的英雄史实;多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北京X线机械厂、中日合资岛津医疗器械公司、北京新农村典型韩村河、窦店、顺义城关镇,坦克兵基地、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县城、卢沟桥、圆明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激发学生们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内生动力。在担任关工委主任、副主任期间,孙永春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月至少两次,关工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党支部书记,孙永春组织离休党支部与众多学生党支部开展“一对一共话活动”,新老党员一起讲党史、谈理想,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鼓励他们到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他自己长期担任国防生党支部的导师,每年参与发展新党员、给学生讲党课、与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谈话、带领新党员宣誓。他对学生们的生活十分关心,经常到学生食堂,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吃饭穿衣和家庭困难,争取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为其解燃眉之急。例如:1990年,通过寻求外援,给10名学生资助了服装、鞋子和1万元现金。他给学生讲课、作报告、谈话,从来不让接送,每次来回都是骑着自行车,让学生们十分感动。学生们找工作遇到困难找他,工作以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找他,总愿意找他咨询、诉说。和他接触过的学生和毕业以后的校友说,孙永春身上有一种人格的力量,他是我们的人生领航员、政治辅导员、学习指导员、运动保健员、心理咨询员。孙永春则轻描淡写地对大家说:“对毕业生,我们不仅要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一程,能帮就帮一点。”
教师之于自身的追寻:发掘自我发展空间
福柯倡导的生存美学是对于“生存实践本身的技巧、生与死的艺术、高尚的生活风格和灵活机动的生活策略的经验总汇”[3],核心在于对自身的关怀[4]。生存美学指引教师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完成个体从意识到行为的全面提升。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天然地肩负着一种责任,传播真理与知识的义务,这种责任也是教师自我认同的身份,正是这种自我确认的力量激起了教师的信仰和责任。[5]孙永春就是在这种对自我的反思、积极关注的驱动下,发掘自己在现有条件下的自我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自我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始终在理解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自我[6]。他虽然已是96岁高龄,但始终是北京交通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每天都坚持学习。他认为,在有生之年,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多工作,做一些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能使他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每为学校或他人做一件事情他就增加一份快乐。
读书学习是孙永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多年的习惯。他书房的空间基本都被书籍所占据,墙壁上挂满了书写文字、单词的卡片,用来增进自己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他熟练掌握日语,至今用日语对话仍很流畅。不断充实自己是孙永春一生不懈的追求,他读书非常刻苦,离休后时间更加充裕,他却没有一刻停歇,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读书的关注点,扩展涉猎书目的范围,加大在人文、历史、党史方面的投入,特别喜欢收看“平语近人”和“百家讲坛”等节目,边看边认真做笔记,书房内上百本的读书笔记记录了他学习的心得体会。翻开孙老的笔记,字迹工工整整,黑笔书写的记录、心得,红笔书写的论据、资料,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让人叹为观止!
孙永春酷爱读书,也爱收藏图书。他人生的三大爱好便是:购书、读书、藏书。他经常逛书店、逛书市,遇到有价值的社科、人文、历史方面的新书,便迈不开步子,常常在第一时间购买,养老金大部分都用在购书上。书籍买回之后,便日日读书、与书为伴,读书之多、之广难以统计。他个人藏书非常丰富,日常读书的小书屋堆满工具书和正在阅读之书,随手就可翻阅;此外,还有间大的藏书房,堆满了多年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其中更有不少是稀有的书刊,他视之为宝,爱不释手。孙永春读书之勤已是难能可贵,而爱书之切愈加令人赞慕。
他以96岁的高龄,犹老骥伏枥,勤于耕耘,乐于学习,才有至今的才思敏捷。他的读书生活有如清泉流水,点点滴滴注入心田。积累知识,充实、快乐自己;乐于分享,温暖、点拨大学生。孙永春践行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一位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学习型长者,是读书爱书的楷模,是笔耕不辍、学习不止的典范,并以自己心中坚定的信仰,传播着党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叶方兴.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论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1):15-22,146.
[2]朱晓宏.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72.
[3]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4]张明雪.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5]李震.从规训权力到生存美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哲学审视[J].高教探索,2020(6):120-128.
[6]孫宽宁. 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