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互动是建设开放式的语文课程的重要手段,它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调整语文教学目标、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52-02
语文能力是人们交际中必须依托的基础能力,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所有其他学科的基础。《课标》也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展现的及应该有怎样的认知呢?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理解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展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
一是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为:教师读,学生跟着读;教师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如课文朗读,在小学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老师把古诗句意思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抄在笔记上并照本宣科地背下来,“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就这样许多知识周而复始,简单地被动接受。
二是教为绝对权威,学围着教转。教师在教学中“一言堂”,教主宰学的全过程,教支配、控制学,教什么,学什么,学是教的翻版和刻录机。教和学成对立状态,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生越不会越不爱学,恶性循环,使得许多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语文了。
总之,传统语文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运转。
(二)现代教育理念关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教育学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现实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感悟,在不断发现新的兴奋点。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专业情意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可以说,创建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互惠教学关系的构建
新课改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挑战,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把钥匙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开启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所以语文教师要调整自我,改变教学方式,进而推动现代意义的师生互动关系。
(一)调整语文教学目标,是实施师生互动的前提
1.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重视课前教学目标的引导及课后教学目标的延伸
如在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中,我改变以往的教学目标: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上网了解相关知识信息;课间我布置一名不善言语表达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山居秋暝》诗歌内容,他写得很认真,看到同学们欣赏自己的杰作,自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课上我接着鼓励同学踊跃发言,赞赏同学们具有个性的理解。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想像不到:有的说出这是一首山水诗;有的说王维是诗画双绝;有的说王维是位音乐家;有的还体会到诗歌表现出作者决心隐居的内心感受,联系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有许多许多。真是让我感到教学目标的调整的作用,看到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技能,情感体验更加真实,三维目标真正结合为一体。
(二)调整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基础
现在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做好学情调查,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做好学生知识背景、能力的调查。比如在苏轼《赠刘景文》一诗教学中,尽管学生没有系统学过古文知识,但有的在课堂上已经能读能背了,并且对送别诗已有较深的认识。这首诗的重点不在送别而在言志,这是一个难点。可是学习时,还没等我点出,学生的问题就已经触及这个问题:“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怎样赠的(写信还是口述)?”等等。这样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利于教学中的探究引导。其次做好学生个体需要的分析、了解。这种需求既有本能的,又有诱发的,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的学情调查实践:“谁能背一首苏轼的诗?”他们会争着来背,还会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的前提下,再通过相关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中去。在橙黄的景色中慢慢感受到丰收和诗意,他们就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求知心理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说,无论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调查,还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都是调动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使师生互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氛围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更要有一个良好的师生融洽氛围。我们常在造句中把孩子比喻为小树、花朵。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孩子会怕教师,会讨厌与教师交流呢?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活跃爱回答问题了,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他有一次问我,我认为问题很简单,也就回了他一句,“你自己再好好想吧!”真没想到这一句竟伤害了他的自尊,使他在我的课堂上变得沉默寡言了,真让我感到后怕。
前一段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在国外课堂上,一个黑人孩子把十个手指数成八个,得到老师的夸奖:“你只少数了两个”。春风般的话语点亮了孩子心灵,使孩子获得了自尊和希望。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因学生写错一个字、错答一个题而冷言冷语呢?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能力很差,感情也比较脆弱、敏感,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目光看他们,找他们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伸出大拇指,让他们感到老师有亲切感,让他们充满自信,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合作。
三、调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的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更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认识,同时取长补短、集聚集体智慧。在这当中不时会有思想火花的闪烁,学生的个性思维也得以充分发挥。
如在《斑羚飞渡》一课教学中,我问“斑羚飞渡凭借的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小组讨论十分热烈,很快每个小组都有了答案:凭借的是源于亲情的整体配合和牺牲精神;有的说是彩虹,没有天边美丽彩虹的出现,身陷绝境的斑羚不会受到启示,增添一种神话的色彩,多么精彩的答案。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他们说彩虹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的作用。斑羚飞渡的气势犹如一道彩虹般壮美,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联想到天边的彩虹,鼓励、赞赏使同学意犹未尽。对于这样的回答,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去捕捉、去发现、去倾听,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一定会更加积累踊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与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艺术,同时也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当教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民主、自由交流时,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令我们惊奇、鼓舞。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体验到的是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友情、亲情,享受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52-02
语文能力是人们交际中必须依托的基础能力,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所有其他学科的基础。《课标》也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展现的及应该有怎样的认知呢?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理解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展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
一是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为:教师读,学生跟着读;教师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如课文朗读,在小学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老师把古诗句意思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抄在笔记上并照本宣科地背下来,“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就这样许多知识周而复始,简单地被动接受。
二是教为绝对权威,学围着教转。教师在教学中“一言堂”,教主宰学的全过程,教支配、控制学,教什么,学什么,学是教的翻版和刻录机。教和学成对立状态,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生越不会越不爱学,恶性循环,使得许多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语文了。
总之,传统语文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运转。
(二)现代教育理念关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教育学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现实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感悟,在不断发现新的兴奋点。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专业情意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可以说,创建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互惠教学关系的构建
新课改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挑战,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把钥匙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开启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所以语文教师要调整自我,改变教学方式,进而推动现代意义的师生互动关系。
(一)调整语文教学目标,是实施师生互动的前提
1.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重视课前教学目标的引导及课后教学目标的延伸
如在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中,我改变以往的教学目标: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上网了解相关知识信息;课间我布置一名不善言语表达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山居秋暝》诗歌内容,他写得很认真,看到同学们欣赏自己的杰作,自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课上我接着鼓励同学踊跃发言,赞赏同学们具有个性的理解。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想像不到:有的说出这是一首山水诗;有的说王维是诗画双绝;有的说王维是位音乐家;有的还体会到诗歌表现出作者决心隐居的内心感受,联系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有许多许多。真是让我感到教学目标的调整的作用,看到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技能,情感体验更加真实,三维目标真正结合为一体。
(二)调整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师生互动的基础
现在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做好学情调查,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做好学生知识背景、能力的调查。比如在苏轼《赠刘景文》一诗教学中,尽管学生没有系统学过古文知识,但有的在课堂上已经能读能背了,并且对送别诗已有较深的认识。这首诗的重点不在送别而在言志,这是一个难点。可是学习时,还没等我点出,学生的问题就已经触及这个问题:“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怎样赠的(写信还是口述)?”等等。这样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利于教学中的探究引导。其次做好学生个体需要的分析、了解。这种需求既有本能的,又有诱发的,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的学情调查实践:“谁能背一首苏轼的诗?”他们会争着来背,还会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的前提下,再通过相关课件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中去。在橙黄的景色中慢慢感受到丰收和诗意,他们就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求知心理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说,无论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调查,还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都是调动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使师生互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氛围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更要有一个良好的师生融洽氛围。我们常在造句中把孩子比喻为小树、花朵。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孩子会怕教师,会讨厌与教师交流呢?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活跃爱回答问题了,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他有一次问我,我认为问题很简单,也就回了他一句,“你自己再好好想吧!”真没想到这一句竟伤害了他的自尊,使他在我的课堂上变得沉默寡言了,真让我感到后怕。
前一段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在国外课堂上,一个黑人孩子把十个手指数成八个,得到老师的夸奖:“你只少数了两个”。春风般的话语点亮了孩子心灵,使孩子获得了自尊和希望。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因学生写错一个字、错答一个题而冷言冷语呢?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能力很差,感情也比较脆弱、敏感,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目光看他们,找他们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伸出大拇指,让他们感到老师有亲切感,让他们充满自信,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合作。
三、调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的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更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认识,同时取长补短、集聚集体智慧。在这当中不时会有思想火花的闪烁,学生的个性思维也得以充分发挥。
如在《斑羚飞渡》一课教学中,我问“斑羚飞渡凭借的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小组讨论十分热烈,很快每个小组都有了答案:凭借的是源于亲情的整体配合和牺牲精神;有的说是彩虹,没有天边美丽彩虹的出现,身陷绝境的斑羚不会受到启示,增添一种神话的色彩,多么精彩的答案。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他们说彩虹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的作用。斑羚飞渡的气势犹如一道彩虹般壮美,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联想到天边的彩虹,鼓励、赞赏使同学意犹未尽。对于这样的回答,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去捕捉、去发现、去倾听,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一定会更加积累踊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与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相处艺术,同时也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当教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民主、自由交流时,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令我们惊奇、鼓舞。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体验到的是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友情、亲情,享受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