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媛媛,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教师。
  教学时长:一课时
  目标定位:1.探讨女性追求独立人格的主题。2.赏析本文反讽和象征的艺术手法。3.通过当堂写作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任务分析:于漪老师曾高度评价《美国语文》“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代性、实践性、丰富性、灵活性等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小时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里的精神之旅,被认为是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引人深思的主题、真实微妙的人物心理刻画、自然娴熟的反讽运用,使其跻身世界经典小说之列而毫无愧色。本堂课我们拟通过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的学习,使学生领略肖邦小说的魅力,并通过写作验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学习流程:课前预习——课堂研讨——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被认为是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同时也是公认的世界经典小说。但奇怪的是,在它问世之初却被多家杂志拒绝发表。那到底是它写得很差,还是当时的人鉴赏水平太低呢?同学们读了小说后,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说明】旨在激发学生研讨小说的兴趣。文学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退稿,比如《动物农场》、《追忆似水年华》、包法利夫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差一点与本文失之交臂呢?
  二、主题探究
  1.文中玛拉德太太与先生的感情怎样?请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明确:感情很好。很恩爱。
  文本依据:①“婉转告诉”、“急忙赶来”;②立刻就哭、“近似绝望”;③“丈夫和善、温柔的手,带着爱意的脸”;④死因是快乐。
  朗读训练。
  【设计说明】别人是如何看待玛拉德夫妇的感情的,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第一,正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对恩爱的模范夫妻,才会有一系列担心玛拉德太太的行为和臆测,情节才得以发展。文中多处反讽也由此产生。第二,恩爱夫妻尚且如此,其他夫妻呢?文本研讨后,再回想这个问题,更能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2.有如此疼爱、呵护自己的丈夫,有被人称赞的婚姻,为什么面对丈夫的死亡,玛拉德太太却高兴,这不是很奇怪吗?
  明确: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需求。①她终于自由了;②再没有别人强大的意愿强加在一个同等的生命上;③绝对只属于自己的未来,摆脱了丈夫的软压迫。
  【设计说明】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体会玛拉德太太之死的深刻内涵。第一,古往今来,恩爱的夫妻关系都是被人艳羡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玛拉德太太宁愿失去一个“完美”的丈夫、“圆满”的婚姻来换取呢?可想而知,这个东西对于玛拉德太太、对于女性是多么的重要。第二,从玛拉德太太的角度看,她的婚姻充满着软压迫,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但玛拉德太太之外的人却认为这是恩爱的夫妻、“圆满”的婚姻。那么“恩爱”、“圆满”的含义是什么?又是谁来定义“恩爱”、“圆满”?女性在这样定义中的位置和作用又是什么呢?
  3.它所表达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冲突?
  明确:本文写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对女性的要求与中国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非常相似。女性想保护自己的婚姻似乎也非常简单,因为服从或许是唯一的要求。女性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相夫教子。因此,肖邦的这篇小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胆的写作,冒犯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读者,背离了女性应该遵循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本文发表之后,几乎是立刻地引起了主流传媒和舆论的口诛笔伐。当时的美国不但不能接受现实生活中有玛拉德太太,就是文学创作中出现玛拉德太太也必须被禁止。因此社会是以集体的力量向肖邦施压:所有小说被撤架;被取消文艺社会员资格;出版社拒绝再出版肖邦的作品。最终导致在这之后,肖邦被迫停止了写作。
  【设计说明】为学生营造理解小说主题的氛围。《包法利夫人》曾因为过多细节描写、欠缺文采而被退稿。《追忆似水年华》因为编辑无法欣赏意识流写作而被退稿。肖邦则因为写出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一主题而被退稿。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毋宁说这是一张试纸。试出了当时社会的观念、习俗和文化。即使是在被认为现代文明象征的美国,女性的成长也是如此艰难,大大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用百年来衡量社会进程,那么女性的自由与独立进程或许需要以千年来计量。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自由独立意识觉醒和成长的艰难。肖邦不但展现了这个重大的主题,而且把这千年的跨度用仅仅一个小时就表现了出来。如此宏大深沉的主题,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小的切口……《一小时的故事》被列为世界经典短篇小说可谓实至名归。
  4.文中有一段直指主题的段落,在哪里?
  明确:第(12)段是直接揭示主题的段落。这段直指主题的话,看起来是主人公的想法,实际上却是作者凯特·肖邦直接说出的观点。肖邦明明可以不写出来,或者不写得那么明白。那么这篇小说和肖邦本人也就不会有后来那样“悲慘”的命运。但从这段我们却能感受到肖邦和玛拉德夫人一样,都拥有着独立、自信的力量。
  朗读训练。
  拟设追问:大家几乎都找到了第(12)段。事实上,几乎是在听到丈夫死讯的那一刻起,玛拉德太太就有许多微妙的动作、想法,让我们觉得很有深意,请尝试着找一找。
  明确:运用文本细读法重新梳理文本。从动作和心理方面进行分析。如她“没有像别的女人一样”,别的女人是完全臣服于命运和丈夫的。因此一切事情都只能接受,只能服从。而玛拉德太太却不一样。这一点不一样就是她觉醒的前提。
  【设计说明】“文中直接点明主题的段落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似乎是一个没必要问的问题。而且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那么以世界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也应该是多解的。但是在《一小时的故事》里,主题鲜明却是一个难得的优点。没有人关注的点、没有人敢说出来的点,肖邦做到了。这一段最直接地体现了玛拉德太太和肖邦本人的力量。“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在1776年就被写入了《独立宣言》。第(12)段的话可以看作是“女性独立宣言”。这些话敢被大胆的说出来就用了一百多年,能够真正做到又需要多久呢?   追问的问题则主要指向小说阅读方法。能从字里行间、遣词造句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是真正会读小说了,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艺术手法聚焦
  1.虽然文章的主题很沉重。但阅读本文却是一次非常新鲜、有趣的体验,你在阅读时,看到哪些有趣或出人意料的地方?
  明确:很多。比如结尾处人们认为玛拉德太太死因是太快乐了。
  【设计说明】运用文本细读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分析,感受作者肖邦写作的功力。
  2.这种说出来的话与真实意图之间存在反差,或预想、推断出的事情与真正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反差的手法,我們称之为反讽。你还能找出哪些反讽?
  明确:①绝望死——快乐死
  ②恩爱夫妻——死了丈夫却高兴
  ③房间外的担心——房间内的自由
  ④婉转的告诉、半遮半掩——毫无必要
  ⑤悲伤、绝望——新春美妙的气息
  朗读训练:注意与“主题探究”第一个问题时的朗读训练相区别。如探讨之初,这一句话表明玛拉德夫妇的恩爱。但现在你知道这是反讽,这时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设计说明】通过找反讽帮助学生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读懂小说。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魅力。
  3.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这两个意象有何含义和作用呢?
  明确:象征。“门”象征着婚姻枷锁、残酷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窗”象征着通往幸福、自由、独立生活的路径。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拓展:人名的象征意义。约瑟芬意为多产的女子;露易丝则是著名的女战士。联系《红楼梦》中名字的象征意义。
  【设计说明】“门”和“窗”的象征意义对学生来讲并不难。人名的象征意义则会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小说的一扇窗户。用一个简单的名字传递更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肖邦创作上的技巧高超,也让我们看到中西方不谋而合的文学创作方法。这个问题既能使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多留心多观察,也能使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对比中西方文学。
  四、写作拓展
  改写结尾:玛拉德太太最后走出门,企图对抗门外的禁制。但命运和她开了个大玩笑——丈夫活着回来了。玛拉德太太受不了这个打击,死去了。现在让我们改变一下结局。她经受住了打击,没有死。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请改写《一小时的故事》结尾。改写时请注意保持小说主题的一致性,鼓励运用反讽手法。要求:1.玛拉德太太并没有死。2.去掉最后一段,紧接着“但是理查德还是太晚了”后面写。3.不少于100字。
  【设计说明】这道题既能验证学生是否读懂了小说,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首先,如果经过课堂的研讨,学生读懂了小说,那么改写时就不会胡说八道,写出玛拉德太太是发自内心真正的喜悦这样的话来。其次,改写的是小说的结尾,那么就需要有想象力,诸如情节如何发展。想要写得吸引人,就需要表达能力,如动作、表情、心理的描写等等。
  写作范例展示:(高二国际班陈铭同学提供)
  但是理查德还是太晚了。布兰特里·玛拉德凝眸看着他的妻子,对她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轻呼着她的名字,她愣着没有反应。
  玛拉德太太没有听清他说的任何一个字,他略带沉重与嘶哑的声音像恶魔的触手,将她刚要展开的羽翼紧紧扼住,灵魂深处的一点爆破被掐灭了,连她自己都能感受到从喉管到胸口的一路灼热迅速地冷却。她什么也不能做,更是什么也不会做,她只是那样愣愣地,愣愣地,犹如一个木偶,看着她的丈夫。
  “怎么?发生了什么事?”玛拉德上前拥住他的太太,轻吻她干涩的唇角,转脸疑惑地看向约瑟芬与理查德,他想他需要一个答案。
  没有人做声。玛拉德夫人打量着眼前这张满带爱意的脸,莫名感觉喘不过气来,每一丝灼热的从他眼里散发的温度织成了一张巨网,生生罩住自己。从他手里传上来的温度以及仍粘连他气息的鼻腔与嘴唇,让她明白,他依然活着!
  五、小结及作业
  小结:小说的结尾玛拉德太太死掉了。大家觉得惋惜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表达)我倒觉得她的死是她对自己的成全。在这一小时之前,她活着,但她只是一个有性别的人。一小时之后,她死了,却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她的死是一种有灵魂的生,完整的生。正如《呼啸山庄》中写的:“我没有活着,如果我没有灵魂;我没有死去,如果我没有灵魂。”
  作业:凯特描写的玛拉德太太其实是19世纪末的美国妇女群像的代表。个体的故事可能让我们哭,让我们笑。但是群体的故事却会使我们思考。请写一写今天学习的感受。
其他文献
追求高效课堂,让我们步履匆匆:字词教学里,只能让孩子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记忆;朗读课文时,也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去慢慢学会读美文章,经常只是优秀学生的演示;问题抛出后,更恨不得有孩子立刻能答出正确答案,没有了耐心去慢慢引导。我常常很迷惘:我到底在教什么?这是孩子们需要的课堂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会喜欢?教育的路上“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我想慢下来,带着孩子们慢慢去读、去想、去说,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