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便是要求财会类大学生们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及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等健康心理素质。然而,当代财会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我们担忧,引起这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上的。
关键词:财会专业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一、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代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会专业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对基本知识了解不足
当今社会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学生的心理疾病常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非常缺乏。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非常了解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0%,比较了解和了解很少的比例却高达86%,更有甚者,有4%的调查对象表示一点都不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不够。
(二)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自信心不足表现较为突出
对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状况,一部分学生甚至有强烈的自卑感。而且,在考查财会专业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的心理素质一题中,近一半的同学也选择了自信心。学生不自信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在竞争活动中退缩,放弃了可能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上怕引人注目,不敢提问、拒绝发言。
(三)财会专业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和能力较为欠缺
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心理问题后不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通常选择压抑来应对自己的不良状态。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策略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四)财会专业学生自我认知失调,适应环境困难
财会专业学生是经过激烈的选拔进入高校的,然而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多数大学生从小被动接受家庭、学校的强制教育,一直在为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愉悦去学习,从未真正的体验过自我,到了大学后这种矛盾激化,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对生活的不适应,极易出现迷茫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财会专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财会专业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意识、观念、重视程度等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现实的影响
近年来,财会专业毕业生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的直接受冲击者,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一方面是对收费上涨、优胜劣汰等改革深入带来的各种压力的不适应,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出现。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教育部在2003年初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纲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今颇受关注,但根据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和教育手段普遍比较传统,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均显不足。被调查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学校在专职心理教师、研究及检测设备、经费投入、固定的活动场地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时难免捉襟见肘。
3、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对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育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多采用简单传统的家长专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主观原因
1、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偏差
每个人都存在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受到外部某种条件的激发,心理问题就随之产生。但是心理问题并不是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形成为心理障碍。然而很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在产生心理障碍之后,不敢正视这一现实,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
2、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当认识
由调研结果分析得到,少数学校的有关部门领导仍在观念上对心理教育存有偏见,或者对此不以为然,或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除此之外,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有待发展,因为我国现在的心理教育理论多来源于欧美国家,有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孟丹慧.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01):64-65.
[2]王卉,张鹏,丁美红,李卫星,吴歌. 医学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措施[J]. 校园心理,2009,(03):169-171.
[3]高翠翠,吕嘉伟,鲁春晓. 民航特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04):70-73.
[4]刘华剑,李红云.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184-187.
作者简介:付永丽(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研究生,会计硕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关键词:财会专业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一、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代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会专业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对基本知识了解不足
当今社会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学生的心理疾病常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非常缺乏。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非常了解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0%,比较了解和了解很少的比例却高达86%,更有甚者,有4%的调查对象表示一点都不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不够。
(二)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自信心不足表现较为突出
对财会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状况,一部分学生甚至有强烈的自卑感。而且,在考查财会专业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的心理素质一题中,近一半的同学也选择了自信心。学生不自信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在竞争活动中退缩,放弃了可能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上怕引人注目,不敢提问、拒绝发言。
(三)财会专业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和能力较为欠缺
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心理问题后不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通常选择压抑来应对自己的不良状态。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策略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四)财会专业学生自我认知失调,适应环境困难
财会专业学生是经过激烈的选拔进入高校的,然而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多数大学生从小被动接受家庭、学校的强制教育,一直在为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愉悦去学习,从未真正的体验过自我,到了大学后这种矛盾激化,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对生活的不适应,极易出现迷茫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财会专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财会专业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意识、观念、重视程度等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现实的影响
近年来,财会专业毕业生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的直接受冲击者,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一方面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一方面是对收费上涨、优胜劣汰等改革深入带来的各种压力的不适应,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出现。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教育部在2003年初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纲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今颇受关注,但根据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和教育手段普遍比较传统,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均显不足。被调查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学校在专职心理教师、研究及检测设备、经费投入、固定的活动场地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时难免捉襟见肘。
3、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对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育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多采用简单传统的家长专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敏感多疑、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主观原因
1、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偏差
每个人都存在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受到外部某种条件的激发,心理问题就随之产生。但是心理问题并不是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形成为心理障碍。然而很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在产生心理障碍之后,不敢正视这一现实,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
2、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当认识
由调研结果分析得到,少数学校的有关部门领导仍在观念上对心理教育存有偏见,或者对此不以为然,或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跟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除此之外,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有待发展,因为我国现在的心理教育理论多来源于欧美国家,有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孟丹慧.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01):64-65.
[2]王卉,张鹏,丁美红,李卫星,吴歌. 医学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措施[J]. 校园心理,2009,(03):169-171.
[3]高翠翠,吕嘉伟,鲁春晓. 民航特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04):70-73.
[4]刘华剑,李红云.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184-187.
作者简介:付永丽(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研究生,会计硕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公司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