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里的“de”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ldf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首诗歌。按照教材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熟读,而且要背诵并默写全诗。当然,尽管相对于古典诗文,现代诗歌由于字数、句数不定,不太讲究平仄押韵等原因,背诵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首诗篇幅比较短小,且形象鲜明,诗意显豁,照常理而言,背诵的效果应该会比较好。
  随之而来的期中考试,在“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诗文默写”出了这样一道题:根据提示写出上句或下句。?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根据诗文原句填空,答案没有疑义: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没有生僻字,甚至没有易错字!从中考能力考察的角度审视,体现了最低等级的要求,仅仅只是识记层面而已。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全班除极个别人外,都应该答对的一道小题。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统计的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不是个别,而是很多,虽未及一半,却也有16人之多,也就是以全班54人为基数,竟有将近30%左右的人未得分。诧异之余,询问其他班级,有的未统计,而统计过的班级情况也基本类似。
  小结:这就是规律!“的”字是结构助词。它所帮助完成的结构就是“偏正结构”。前面是修饰限定性部分,在句子成分里,我们叫它“定语”;而后面是被修饰限定的部分,即常说的中心词,在句子成分里,我们常常叫它“主语”或“宾语”。
  换句话而言,“的”就是定中式偏正结构的标志。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名词前面的“de”,就应该写作“的”。
  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的 名词。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重新翻看所执教的两个班的语文试卷,统计学生的错误后发现,除2个人因字形混淆错写“刮”字为“乱”字、还有1人因习惯性错误而写错了“黎”字,右上角的部分多加了一撇外,其他的错误都在“地”、“的”、“的”三个虚词的运用上面:要么将该用“地”的地方,误写为“的”;要么将该用“的”的地方,误写为“地”;还有一人竟将最后一个“的”误写为“得”。
  这时,联想到学生作文中的情况,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用了下面一组试题,在执教的其中一个班级进行了测试:
  根据课文原文,填写上句或下句: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2.?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3.我用残损的手掌,?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答案如下: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参加测试的52人,全对38人,14人有不同程度的错误。对错误的进一步统计显示:“的”、“得”、“地”的运用错误为62%。
  再次测试的结果证明了我的猜测,也让我再一次明白,学生的问题常常彰显着我们教学上的疏忽;就像孩子的问题常常与家长的不足紧密关联一样。问题找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诚然,就这一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首诗共出现了11个读作“de”的字,只有一个地方运用了“地”,也只有最后一句运用了“得”。记住特殊的两处,其余的尽管写作“的”即可。
  遗憾的是,这个方法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仅此诗可用。内容篇幅短小时可用,而内容篇幅稍长时,便显得笨拙可笑!毕竟,“的”、“得”、“地”三个字,作为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在一篇较长的文章中,该会有多少呢!单单是想想,就令人发怵。
  当然,也可以运用最简单的办法,比如背诵时将“的”读作“de”,将“地”读作“dì”,而将“得”读作“děi或dé”。
  这个方法倒是适用范围很广。但是,它却明显地有误导学生的嫌疑。因为,错误的朗读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这个方法里所传递的为达成目的不惜运用错误方法的功利意识,也是教育中的大忌。
  其实,不可回避的还是“的”、“地”、“得”三个词的用法辨析。也许,不妨以这一文本为载体,进行这三个高频词辨析的教学,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爱知中学。
其他文献
苦杏仁炮制方法的改进王爱凤,陈君,郭朝民(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西平县中医院)主题词苦杏仁,炮制/方法苦杏仁,始载于《名医别录》,为蔷薇科植物山杏及杏的种子,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
一、传承求变——讲究课外作业的多样性  长期以来,教育界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局限在“强化技能”和“巩固知识”上,导致作业陷入重复机械、单调封闭的误区。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效果,消除学习活动所带来的疲劳,同理,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克服学生在作业活动中产生的单调乏味心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一)传统型课外作业  现在一提“传统”二字,如传统教学模式、传统写作模式、传统作业设
一、用多媒体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1.文字展示,直观省时又高效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老师写板书写得胳膊发酸,讲解得声音沙哑,咽喉肿痛。而学生并不领情,在单调而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媒体扭转了这一尴尬局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需要板书的长段文字,教师可以提前写在课件里,课上展示,既直观又省时。对
不少学生常常苦恼于自己没有写作的素材,每逢写作课总是抓耳挠腮,东找西寻。其实,他们的记忆仓库里并不缺少素材,只是不懂得如何变换视角,将已知的、旧的材料多维开掘,为我所用。那么,平时的训练怎样才能多维开掘,拓宽单一素材的使用面呢?  一、根据主题,准确选取  材料的选取应围绕主题进行。不同的主题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但也可以选取同一个材料。《薛谭学讴》这则材料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大意是:薛谭跟著名歌唱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既是临床专业课,又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课,涵盖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所以在讲授时容易与基础课和经典课重复。特别是病因病机部分与基础课重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以下
【导入新课】  昨天咱们用了一节课做了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同学们通过独立自做、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非常好,从我批改情况来看,做得好的有这些同学(教师公布优秀学生名单),特别是汤志欣、周永鑫、皮傲丽、李静、童莹莹、陈群这几位同学(教师出示这些同学导学案),同学们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李健:卷面工整!  师:是的,卷面是考生的脸面,书写工整、整洁的卷面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希望同学们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坚持至今已有17年之久。从最开始的自由选题,只是基于珍惜课前两分钟的时间,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考虑,到现在的规范流程(演讲——各组评分——点评)、规定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规定主题、规范评分细则(十分制,其中脱稿6分,内容2分,演讲技巧2分)、规范点评评语、规范奖励等,这一路的思考与改变,让我更坚定了“高中学生有必要坚持课前演讲,坚持带着镣铐的演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