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迈出自信的第一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天,我在教的三年级一个班下午有两节作文课。今天课间刚好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喊:“不好啦!明天有作文课啦!作文难作文难!见到作文心就烦!”乍一听,我感到很纳闷,怎么这么怕作文?后来和他一聊,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在外面上习作辅导班已经半年多了,但每次写作仍愁没啥写的。
  和他聊完后,我陷入了担忧:如果三年级学生习作刚起步就有这样的恐惧心理,那后面的写作之路该如何行走?
  明天的作文课任重道远,对于第一次上习作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非同一般,我得带领他们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让他们消除恐惧,储备信心,在写作之途上迈出自信的第一步。
  
  一、提前布置有米可炊
  初学习作,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学生了。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在生活中的发现”,于是,我把写作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家里、在学校,甚至在放学的路上,留心观察,发现自己不曾注意的事情,并用小本子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储备材料,破解习作的神秘感,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文有米可炊,畏惧感自然荡然无存。
  ◎思考一:起始段的习作教学不凡从“前作文”开始,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介入作文的内容,改“当堂回忆”为作前观察,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他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闪现着光彩,处处蕴藏着写作的素材。“写什么”解决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就消失了一半。
  
  二、闲聊谈心诱导欲望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了课堂。”叶澜教授的话启迪我们:习作指导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先从观察入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看看有什么发现。话题刚出,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老师今天走进课堂的时候表情严肃,不像平时那样笑嘻嘻的。”有的说:“老师今天眼皮有点拉下来了,估计是昨晚没有睡好。”有的说:“老师今天进班的时候是夹着书进来的,平时都是用手拿着的。”……
  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及时总结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一双眼睛把老师来了一次全方位的扫描,你们的眼睛真厉害,是一双双慧眼!我猜想你们一定在平常还发现了老师的许多秘密,愿意讲给老师听吗?”
  学生经老师这么一夸,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得更高了……
  这样的闲聊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教师的独具匠心: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诱导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敞开心扉,打开话匣,释放激情,尽情倾诉,进入状态,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思考二:起始段的习作教学,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先勇敢地张开嘴巴,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让他们肯说、敢说。因为说是写的前奏。
  
  三、破除戒规自由表达
  儿童天生就喜欢表达,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叽叽喳喳。老师的责任就是要用爱心、耐心、宽容去守护这份童心,呵护这份童心。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发现时,我提出了“三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目的就是解除清规戒律,减少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其结果是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
  【课堂再现】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观察生活,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现在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听呢?
  生1:开学了,走进学校大门口,我发现门口挂了一个显示屏,这个显示屏真神奇。它内容丰富,有天气预报,有通知,有古诗词,还有英语日常用语。它一次能播出很多内容,可以滚动播出,它的本领比黑板大得多!
  生2:我在班上也有新的发现。我的同座李叶以前作文写得不好,可现在作文进步特快。通过几次观察,我终于发现了秘密,她现在特喜欢看课外书,别人玩的时候,她也在看书,真是爱不释手。
  师:在家里有发现吗?
  生3:这几天我发现妈妈心事重重。下班回到家里,默不作声,一点精神都没有。后来我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最近厂里闹下岗,她担心会裁到她。父母真是不容易,我们小孩应该懂事,少让父母操心才对。
  生4:我昨天在家里观察小乌龟,发现小乌龟背上汗津津的,我感到很奇怪,到了傍晚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忽然明白了原来小乌龟也能进行天气预报,背上出汗就是告诉人们天要下雨了。
  学生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方面得益于课前细致的观察积累,另一方也是老师破除清规戒律,让学生自由表达的结果。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碰撞、开启、借鉴,使学生豁然开朗,激活了记忆,拓展了思路,从而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学生感受到原来习作并不难,也不神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思考三:起始段的习作教学,尽可能不要设置人为的障碍,禁锢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的习作像山涧的小溪,无拘无束,自由流淌。
  
  四、展示自我增强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结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生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完成一篇习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处女作”,显得弥足珍贵,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欣赏,也很迫切地想和他人分享这份成功的快乐。作为教师,应该搭建平台,提供这样的机会。
  于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举行了一次习作讲评会,鼓励学生:“谁愿意上来读就上来读,老师不指定。可以读一句话,可以读一段话,也可以读全文。只要敢上来展示,你就是最棒的!”
  学生经老师这么一鼓励,便放开了胆量,纷纷登场,朗读自己的习作:
  生1:我发现学校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可惜品种少了些,建议学校多栽些不同品种的花。
  师:你的眼睛真亮,不仅写了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
  生2:我发现了威风凛凛的螳螂有一大爱好,喜欢吃人的头发。
  师:你的发现与众不同,说明你很用心观察,观察就是要有新的发现。
  生3:我昨天在家里做了一个实验,我找来白菜叶子、馒头和小蚊子,然后捉了几只蜗牛,分别编了号,把它们放在这些食物的面前。它们饿极了,爬向自己喜欢的食物,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它们竟然不约而同地爬向白菜叶子,它们这一举动,改变了我对它们的看法,蜗牛竟然是害虫,我以前一直以为它们是益虫。
  师:你的习作可贵之处是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得很细致,既写出了你的做法,又写出了你的发现与收获。
  尽管学生的习作还有不少问题,但这是他们初学习作的“劳动杰作”,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欣赏。洞察到学生这样的心理,我是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习作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送出鼓励,目的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体验成功,收获快乐,悦纳自我,对下一次的习作充满无限的憧憬与向往。
  ◎思考四:起始段的习作教学,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多肯定,多褒奖,少否定,少挖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呵护学生的稚嫩思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收获习作的成功与快乐。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森林超市招聘会》这一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生活化习作的指导策略。  一、想象,步入写作的殿堂  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只要给他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绪就会向外扩展,就会创造出五光十色的虚拟空间。  在《森林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老师,“书是读出来的”,“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紧扣一个“情”字来进行指导,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示范朗读,激发兴趣,导生入情  目前的范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录音示范,一种是教师范读。现在许多人特别喜欢运用录音示范这一先进的电教手段。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课程的多元化练习形式,活化方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很多教师在实践中都注重了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当堂练习和现场批阅来了解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运用,不仅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质疑思考和主动
《最后的姿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本文从第二课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精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围绕教材努力去挖掘可利用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的语文课堂,重“文”轻“质”有之,重“质”轻“文”也有之。到底“文”与“质”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共生,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文”与“质”的外化凸显  现行小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話过程,改变了过去单向灌输教学的弊端。然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度”的把握,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的倾向:即很多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退居其次地让位给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方法的引导、过程的把控、意义的建构等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这种“对話”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生成情感与态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课
【教学目标】  1.听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的对话故事,能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大意。  2.看电影《摩登时代》片断,能讲述精彩情节。  3.借助科幻画,激励学生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在互动交流中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有条理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适当提问。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排练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介绍的对话。  2.剪辑电影《摩登时代》“喂饭”片断。  3.每位学生画一幅关于未来世界(如未来的科技、未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脑袋瓜里总会蹦出一些有趣新奇的想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多接触儿童诗,学习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他们的心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识字数量的增加,阅读容量的扩展,让很多孩子、家长及教师措手不及。面对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有些孩子真是苦不堪言,他们根本无法承受那么多的生字、那么长的课文、那么多的信息,往往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而有些孩子却是学得很轻松、很有趣,还非常有成就感。细究其原因,那些如鱼得水的孩子,以前就有了很好的阅读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认识一千个以上的
小学语文,从字词的掌握,到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每一篇文章中,传递着那些光辉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讲解时,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还要从中提炼出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价值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一、从朗读中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同于我们平时的阅读。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