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语言的共性和课堂教学重要性的论述,说明了认知在我国学生学习外语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揭示的学生学习外语的要求、困难、方法等问题,指出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能充分开发利用他们的认知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输入的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等等,将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认知外语教学语言知识因素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外语教学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由盲目追随走向理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由国外引进的各种教学理论、思想、方法使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于盲目地追随国外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不顾国情及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与特点,有些方法的实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面对现状,我们应冷静反思,分析外语教学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良好途径,责无旁贷地参与这种探索与研究。我将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讨认知在我国学生学习外语中的重要性。
下面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论述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需要及其教学方法。
一、人类语言的共性说明外语学习离不开认知
人类语言的共性可以归因于人类大脑的共同硬件(如信息处理机制、记忆等),共同的世界知识的规律(如物质、性能、关系等),以及人们共同的经历。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交际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认知方式相互交替的复杂过程,人们通过把感知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以便有效地推行出相关的信息,同时,人们凭借广博的世界知识,把信息与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以便缩小理解的范围。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地利用大脑中储存的语义、词汇和句法信息、运用语法知识,以及其它的知识结构来产生新的语句。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迁移本身也是放映一个认知过程,通过那些标记度低(不规则、低频率、语义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更容易迁移,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感也影响着迁移。
二、外语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我国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外语,在课堂环境里能学好外语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了外语学习的某些过程与其他知识学习是相似的,都需要认知与参与。无论学习环境优越还是差劣,无论是以综合测试还是以分项测试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正规的教学对儿童及成年人、初学者及高层次的学习者都是十分有益的。从我国外语的教学历史来看,成功的外语人才主要也是通过课堂培养出来的。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课堂教学有利于外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我们的重点也应该探讨外语教学的方法和规律。那么,如何利用认识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认知的作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外语同仁参考与讨论。
1.提高输入的质量。
对于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输入,一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Krashen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语言教师,无论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他都能使输入的材料为学生所了解。我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这样反映,他们觉得听教师讲英语容易懂,在课堂上收获大,而听广播、看电视、自学却有一定的困难。从调查表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无论是阅读、听力理解方面,还是在口头上表达、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对目的语的熟悉度不够(阅读生词多占36%,口语平时缺乏训练占7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保证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是教学的前提,尤其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疑虑、焦急中摸索,不如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思路的钥匙。Ellis认为预先调整的输入比交际中调整的输入更有效地促进词汇的习得,在学生交流不多的大课堂上通过预先调整提供足够的词汇习得输入,是一种有助于教学的做法,尤其是现在的语言材料不足以解读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语言信息知识,如语法知识、文化背景、世界经验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就能够有效地推导出最具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的理解。当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输入的方法也不同。比如高层次学生就可以从电视、广播等输入,收益不小,在任何层次的学习中,学生的吸收都是关键,而运用认知促成吸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重视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吸收外语输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内化外语的一些规则,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即中介语。中介语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应用。它不仅仅是指母语的迁移现象,还包括如对目的语的简化、泛化、概念的错误假设,规则的不完全应用等策略。对于中介语现象,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学生主动地向目的语靠拢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当作消极因素。相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用所学得的语言。
另外,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至关重要。记得一位外籍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无论学习什么材料,在上课前必须准备有五个以上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质疑,也可以表示赞成或反对,甚至可以提出建议或改进的办法,等等。课堂上我主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评论,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之中。通过借鉴,我使用牛津英语教材时也尝试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尤其是新教材的语言材料,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谈,甚至答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
3.语言的产生是学生学习外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做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由不同语言或方法表达各类句子,因此,我在写作和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句型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传统的翻译法在阅读方面显然不可取,因为一切信息都是通过母语来处理,必然抑制学生的外语长期记忆。而通过汉译英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却能使他们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诵读、听写等方法,不仅是输入良好途径,而且对语言产生的自动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语言的产出对学好语言作用十分重大。它不仅能激发更有效地输入,而且能给学生一个验证自己假设的机会,促进他们构句、谋篇的能力,逐渐达到自动化的流利程度。
作为外语教师,我们有充分机会观察学生在语言接受和产出方面的各种现象,这有助于我们探索学习外语的规律。反之,这种研究的成果又能促进教学的进展,可以说,研究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愿与更多的同行一起深入探索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及学习外语的策略,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In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M].1990.
[2]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赵世开.语言研究中的观念变化:回顾与愿望[J].2000.
[4]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禹明.新型英语教学的探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关键词: 认知外语教学语言知识因素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外语教学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由盲目追随走向理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由国外引进的各种教学理论、思想、方法使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于盲目地追随国外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不顾国情及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与特点,有些方法的实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面对现状,我们应冷静反思,分析外语教学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积极寻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良好途径,责无旁贷地参与这种探索与研究。我将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讨认知在我国学生学习外语中的重要性。
下面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论述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需要及其教学方法。
一、人类语言的共性说明外语学习离不开认知
人类语言的共性可以归因于人类大脑的共同硬件(如信息处理机制、记忆等),共同的世界知识的规律(如物质、性能、关系等),以及人们共同的经历。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交际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认知方式相互交替的复杂过程,人们通过把感知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以便有效地推行出相关的信息,同时,人们凭借广博的世界知识,把信息与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以便缩小理解的范围。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地利用大脑中储存的语义、词汇和句法信息、运用语法知识,以及其它的知识结构来产生新的语句。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迁移本身也是放映一个认知过程,通过那些标记度低(不规则、低频率、语义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更容易迁移,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距感也影响着迁移。
二、外语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我国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外语,在课堂环境里能学好外语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了外语学习的某些过程与其他知识学习是相似的,都需要认知与参与。无论学习环境优越还是差劣,无论是以综合测试还是以分项测试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正规的教学对儿童及成年人、初学者及高层次的学习者都是十分有益的。从我国外语的教学历史来看,成功的外语人才主要也是通过课堂培养出来的。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课堂教学有利于外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我们的重点也应该探讨外语教学的方法和规律。那么,如何利用认识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认知的作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外语同仁参考与讨论。
1.提高输入的质量。
对于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输入,一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Krashen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语言教师,无论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他都能使输入的材料为学生所了解。我在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这样反映,他们觉得听教师讲英语容易懂,在课堂上收获大,而听广播、看电视、自学却有一定的困难。从调查表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无论是阅读、听力理解方面,还是在口头上表达、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对目的语的熟悉度不够(阅读生词多占36%,口语平时缺乏训练占7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保证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是教学的前提,尤其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疑虑、焦急中摸索,不如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思路的钥匙。Ellis认为预先调整的输入比交际中调整的输入更有效地促进词汇的习得,在学生交流不多的大课堂上通过预先调整提供足够的词汇习得输入,是一种有助于教学的做法,尤其是现在的语言材料不足以解读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语言信息知识,如语法知识、文化背景、世界经验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就能够有效地推导出最具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的理解。当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输入的方法也不同。比如高层次学生就可以从电视、广播等输入,收益不小,在任何层次的学习中,学生的吸收都是关键,而运用认知促成吸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重视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吸收外语输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内化外语的一些规则,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即中介语。中介语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应用。它不仅仅是指母语的迁移现象,还包括如对目的语的简化、泛化、概念的错误假设,规则的不完全应用等策略。对于中介语现象,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学生主动地向目的语靠拢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当作消极因素。相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用所学得的语言。
另外,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至关重要。记得一位外籍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无论学习什么材料,在上课前必须准备有五个以上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质疑,也可以表示赞成或反对,甚至可以提出建议或改进的办法,等等。课堂上我主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评论,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之中。通过借鉴,我使用牛津英语教材时也尝试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尤其是新教材的语言材料,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谈,甚至答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
3.语言的产生是学生学习外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做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由不同语言或方法表达各类句子,因此,我在写作和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句型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传统的翻译法在阅读方面显然不可取,因为一切信息都是通过母语来处理,必然抑制学生的外语长期记忆。而通过汉译英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却能使他们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诵读、听写等方法,不仅是输入良好途径,而且对语言产生的自动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语言的产出对学好语言作用十分重大。它不仅能激发更有效地输入,而且能给学生一个验证自己假设的机会,促进他们构句、谋篇的能力,逐渐达到自动化的流利程度。
作为外语教师,我们有充分机会观察学生在语言接受和产出方面的各种现象,这有助于我们探索学习外语的规律。反之,这种研究的成果又能促进教学的进展,可以说,研究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愿与更多的同行一起深入探索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及学习外语的策略,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In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M].1990.
[2]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赵世开.语言研究中的观念变化:回顾与愿望[J].2000.
[4]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5]禹明.新型英语教学的探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