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电影运用到课堂中,更好地发挥德育作用,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老套的故事?比之书本,电影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在学生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迹!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出“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探索的一个新视角。
在一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电影课“成就梦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电影,为其中的人物编台词。这便是进行德育渗透,启发学生去亲近梦想,寻求梦想,确立梦想,实现梦想。教师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小猪”的角色中,为能吃到冰箱上的饼干而努力。教师把小猪吃饼干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分段给学生观看,每失败一次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小猪失败的原因,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角色配音,通过配音感受小猪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台表演配音,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学生灵动的表演,精彩的展示,不时引发现场人员的阵阵欢笑与深深思考。在轻松自在的表演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有梦要行动”的道理。最后,教师播放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追求梦想的微电影。教师借由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电影,进一步唤醒了学生追逐梦想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总结与升华,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寻找梦想、为梦想努力才能成就梦想的思考中。
科学研究表明,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记忆效果。电影的特色即动作和聲音能同时刺激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电影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给观众强烈的印象,看到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铭记在记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新颖有创意。课件经过精心设计,不花哨,不杂乱,实用而有效。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课件都极富创意,紧贴童心,从一开始就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营造了一种轻松、分享的德育氛围。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听、看、思考发现了电影中的奥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表达观点,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定下自己的目标。而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变化,从而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电影这种奇妙的东西,让学生在平凡的话题中有了不凡的感受,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德育能量。
不同于成人的说教,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触动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呢?教师要根据学段,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他们对于动画电影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又有趣的电影效果最佳,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告诉学生蝌蚪变青蛙的生物学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金鱼、螃蟹等动物,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生命体验感悟。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情感认知类影片,如《狮子王》《马兰花》等,从中感受人性最本真朴素的美好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重点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如《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都不能少》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總之,电影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电影又有显著的德育功能,电影中的“理”滋润道德认知的幼苗,电影中的“情”促进情感体验的升华,电影中的“人”引领积极健康的生活。优秀的电影坚持以情施教,教师应学会利用电影中的德育能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满足与愉悦中,将道德观念悄然植根于学生心中,继而开花结果,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在德育教育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利用电影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意蕴深远的传统美德,引领学生拥有“真善美”的正能量!
关键词:德育工作;电影;影响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什么要去讲大道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老套的故事?比之书本,电影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在学生心里烙上深刻的印迹!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出“好的电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成为当今德育工作探索的一个新视角。
在一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五年级的电影课“成就梦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无声动画电影,为其中的人物编台词。这便是进行德育渗透,启发学生去亲近梦想,寻求梦想,确立梦想,实现梦想。教师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小猪”的角色中,为能吃到冰箱上的饼干而努力。教师把小猪吃饼干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分段给学生观看,每失败一次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小猪失败的原因,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为角色配音,通过配音感受小猪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台表演配音,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学生灵动的表演,精彩的展示,不时引发现场人员的阵阵欢笑与深深思考。在轻松自在的表演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有梦要行动”的道理。最后,教师播放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追求梦想的微电影。教师借由一部贴近学生生活的微电影,进一步唤醒了学生追逐梦想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总结与升华,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说教,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寻找梦想、为梦想努力才能成就梦想的思考中。
科学研究表明,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记忆效果。电影的特色即动作和聲音能同时刺激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电影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给观众强烈的印象,看到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铭记在记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新颖有创意。课件经过精心设计,不花哨,不杂乱,实用而有效。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课件都极富创意,紧贴童心,从一开始就完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营造了一种轻松、分享的德育氛围。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听、看、思考发现了电影中的奥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表达观点,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定下自己的目标。而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变化,从而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电影这种奇妙的东西,让学生在平凡的话题中有了不凡的感受,激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德育能量。
不同于成人的说教,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能触动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将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纳入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呢?教师要根据学段,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他们对于动画电影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一些有意义又有趣的电影效果最佳,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告诉学生蝌蚪变青蛙的生物学知识,并帮助他们认识金鱼、螃蟹等动物,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生命体验感悟。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情感认知类影片,如《狮子王》《马兰花》等,从中感受人性最本真朴素的美好情感。到了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重点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如《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都不能少》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總之,电影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电影又有显著的德育功能,电影中的“理”滋润道德认知的幼苗,电影中的“情”促进情感体验的升华,电影中的“人”引领积极健康的生活。优秀的电影坚持以情施教,教师应学会利用电影中的德育能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满足与愉悦中,将道德观念悄然植根于学生心中,继而开花结果,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在德育教育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利用电影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意蕴深远的传统美德,引领学生拥有“真善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