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辽宁皮影戏实地调研,充分认识辽宁皮影戏的现实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机遇进行探讨。
关键词:辽宁皮影戏 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04-03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尤其是對极具地方特色的辽宁皮影戏,更要做到守护住,发展好。
一、辽宁皮影戏的基本概况
(一)辽宁皮影戏的构成
辽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主要由朝阳的凌源皮影戏、大连的复州皮影戏、鞍山的岫岩皮影戏、营口的盖州皮影戏等地方皮影戏构成,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戏其多数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期间,銮州皮影传至辽宁,并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由于社会动荡、列强侵入,辽宁皮影戏呈现出衰微之势。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辽宁皮影戏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外。
(二)辽宁皮影戏的特点
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民间原生态的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其中,辽西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高亢嘹亮,亲切自然。皮影人物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表演惟妙惟肖,而辽南皮影戏的唱腔则具有明显的辽南民歌风味,创作上采用地方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在原料上采用驴皮进行雕刻,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独特,极具辽南地方特色。在传统社会中,辽宁皮影戏还被村民当做请愿、还愿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之用。
二、辽宁皮影戏发展现状
(一)辽宁皮影戏取得的成就
2016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等辽宁皮影戏同我国11个省市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凌源皮影戏作为辽宁皮影戏的重要支脉,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收集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高达340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其数量之多,可为全国之首。近年来辽宁皮影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表演一等奖,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80后传承人。在辽宁沈阳“80后”匠人陈雪月作为奉天皮影的传承人,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创新皮影戏《功夫熊猫》,将皮影同动漫结合,让“中国影子”走向世界。
(二)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辽宁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皮影戏自身局限性使得其生命力尤为脆弱。皮影戏的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上等的驴皮和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才能制作而成。传统复杂的制作工序虽然保留了辽宁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是手工作坊的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辽宁皮影戏的唱腔多为原始唱腔,虽悦耳动听,但和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差异大,多是文言表达,节奏缓慢,无法适应当代的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辽宁皮影戏表演受天气、场地、表演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
1.辽宁皮影戏缺乏高素质人才
辽宁皮影戏演出主要依赖于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要想辽宁皮影戏得到传承与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但目前辽宁有省级以上皮影戏保护项目14个,多数都面临接班人太少的问题,掌握皮影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经年迈甚至病重。加之辽宁皮影戏学习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青年一代学徒有的转行去做了装修,有的去做了设计,还有人为了生计当了快递员。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甚至没有接触过辽宁皮影戏,使得辽宁皮影戏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困境。
2.辽宁皮影戏缺乏演出活动、演出场所
伴随社会发展,城市布局有所改变,尽管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有所重视,但仍然不足以支持辽宁皮影戏日常的演出活动。随着各类文娱产业的兴起,作为各类庆典常客的辽宁皮影戏逐渐被时下的流行文化所替代,除去每年固有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外,辽宁皮影戏几乎没有日常的演出活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缺乏演出活动与表演场所的辽宁皮影戏传播日渐困难。
3.辽宁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
辽宁皮影戏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内容过于老旧。据辽宁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现存的辽宁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如复州皮影戏著名曲目《岳飞传》《白蛇传》;凌源皮影戏著名曲目《三打白骨精》《四平山》等传统曲目,剧本类型包括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一般用于大型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等场合,与现代观众生活距离较远,不符合近现代群众喜好,难以引起人们共鸣,辽宁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基础,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困难。 三、辽宁皮影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辽宁皮影戏造成冲击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辽宁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在传承手段与传承内容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文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观众的目光逐渐从传统的皮影表演中转过去,辽宁皮影戏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观众基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
其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强调效率的重要性。辽宁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如今皮影制作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皮影制作效率,辽宁皮影戏目前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其传统的皮影制作方式受到挑战,传承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各类新颖有趣并且直接的娱乐内容,各种短视频成为观众的挚爱,而辽宁皮影戏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不符合现代大众的喜好,其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难。
(二)资金不足限制辽宁皮影戏发展
资金不足是造成辽宁皮影戏出现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与政府支持不足两个方面。
1.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
由于时代发展,辽宁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各种皮影戏表演场合减少,辽宁皮影戏难以获得相应的演出收入,演出市场狭小,导致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进而导致资金不足,员工收入微薄,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辽宁皮影戏传承事业中,最终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辽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拥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省文化厅自2009年以来,同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在基层保护单位设立传袭所,为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提供误工补助和演出机会等,但这不足以支持皮影戏的日常发展,资金缺乏导致皮影戏难以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导致辽宁皮影戏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四、互联网时代为辽宁皮影戏发展带来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云生活成为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所转变,更倾向于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接触或低接触的消费,从而促使更多人进行线上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让各个行业开启了“云化”模式,比如“云”旅游、“云”教育、“云”助农、“云”医疗等,这些实体商业的在线化和云化,无缝对接消费者。在这期间,人们又回归碎片化时间,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娱乐,导致视频和短视频需求增加,使得短视频优质内容和内容深度链接成为用户喜爱的关键。
2.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进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推出了“VR故宫”,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产品,这使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时代潮流。
(二)机遇
1.为辽宁皮影戏拓展传播途径带来新启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的重要生产力,正深刻的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为百姓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富有信息技术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接触的线上消费模式成为新潮流,新的直播形态——“慢直播”“带货直播”“沉浸式直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信息技术同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焦点,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辽宁皮影戏作为极具观赏、娱乐、文化价值的戏剧表演形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成为辽宁皮影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2.为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些年,眾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结合时代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故宫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成“故宫热”形成,进一步促进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辽宁皮影戏也应当在保持皮影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云生活”成为常态,各种云事物的出现为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辽宁皮影戏可以借助“云生活”浪潮进行云传播,并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进行传承方式创新。
五、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结合时代特征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
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快速且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辽宁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的首选。对于辽宁皮影戏的传播,要在原有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将皮影与直播,视频,广告联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对辽宁皮影戏表演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辽宁皮影戏,走进皮影戏;将辽宁皮影戏特色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展现皮影的独特趣味,并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联合广告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传播,加深人们对皮影的印象,以此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二)辽宁皮影戏内容与时代热点有机结合
为解决皮影戏因内容固定留下的刻板陈旧印象,结合时代热点,对皮影戏优秀剧本故事进行统筹整合与创新。大国工匠、一带一路,新时代热点频出,为皮影戏剧本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优秀特征与皮影戏内容进行创意融合,与新时代网络积极热词进行创新结合。在当下社会大众热点的许多动人故事也为辽宁皮影戏故事话本的创制提供新思路。抓住当下独特的创作机遇浪潮,推动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发挥文化独特的正向教育作用。
(三)创新辽宁皮影戏产业发展模式
加快辽宁皮影戏产业模式创新,实现行业点、推广线、政策面的有机结合,皮影存续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行业间的交互结合。以皮影文化为圆心进行跨行业联合,发展融合皮影特点的相关文化旅游,打造皮影文化旅游地标,创造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影视动画、游戏品牌周边等,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从推广教育方面来看,利用当下网络视频线上宣发优势,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介绍和推广,吸引线上的直播同时发展线下体验人群,同时开展皮影戏相关培训教育,将辽宁皮影戏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特色文化教育,加深辽宁皮影戏文化印象,拉进辽宁皮影戏与大众的距离。辽宁皮影文化为基础,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抓住国风文化发展大潮,让皮影产业成为皮影传统技艺人群增收的新型绿色产业,同时促进辽宁皮影文化的常青发展,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
六、结语
正如文中所说,非遗文化保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弘扬皮影文化,传承皮影文明,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结合时代特色,彰显文化活力,打造出皮影传承新面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这种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朱吏.海宁皮影戏[J].寻根,2016(03):7-7.
[2]杨方琦,罗维亮.陕西东府皮影戏数字化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5):131-133.
[3]栾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8):9-10.
[4]李军苗.谈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传媒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3(06):86-86.
关键词:辽宁皮影戏 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04-03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尤其是對极具地方特色的辽宁皮影戏,更要做到守护住,发展好。
一、辽宁皮影戏的基本概况
(一)辽宁皮影戏的构成
辽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主要由朝阳的凌源皮影戏、大连的复州皮影戏、鞍山的岫岩皮影戏、营口的盖州皮影戏等地方皮影戏构成,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戏其多数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期间,銮州皮影传至辽宁,并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由于社会动荡、列强侵入,辽宁皮影戏呈现出衰微之势。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辽宁皮影戏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外。
(二)辽宁皮影戏的特点
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民间原生态的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其中,辽西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高亢嘹亮,亲切自然。皮影人物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表演惟妙惟肖,而辽南皮影戏的唱腔则具有明显的辽南民歌风味,创作上采用地方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在原料上采用驴皮进行雕刻,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独特,极具辽南地方特色。在传统社会中,辽宁皮影戏还被村民当做请愿、还愿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之用。
二、辽宁皮影戏发展现状
(一)辽宁皮影戏取得的成就
2016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等辽宁皮影戏同我国11个省市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凌源皮影戏作为辽宁皮影戏的重要支脉,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收集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高达340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其数量之多,可为全国之首。近年来辽宁皮影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表演一等奖,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80后传承人。在辽宁沈阳“80后”匠人陈雪月作为奉天皮影的传承人,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创新皮影戏《功夫熊猫》,将皮影同动漫结合,让“中国影子”走向世界。
(二)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辽宁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皮影戏自身局限性使得其生命力尤为脆弱。皮影戏的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上等的驴皮和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才能制作而成。传统复杂的制作工序虽然保留了辽宁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是手工作坊的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辽宁皮影戏的唱腔多为原始唱腔,虽悦耳动听,但和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差异大,多是文言表达,节奏缓慢,无法适应当代的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辽宁皮影戏表演受天气、场地、表演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
1.辽宁皮影戏缺乏高素质人才
辽宁皮影戏演出主要依赖于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要想辽宁皮影戏得到传承与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但目前辽宁有省级以上皮影戏保护项目14个,多数都面临接班人太少的问题,掌握皮影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经年迈甚至病重。加之辽宁皮影戏学习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青年一代学徒有的转行去做了装修,有的去做了设计,还有人为了生计当了快递员。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甚至没有接触过辽宁皮影戏,使得辽宁皮影戏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困境。
2.辽宁皮影戏缺乏演出活动、演出场所
伴随社会发展,城市布局有所改变,尽管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有所重视,但仍然不足以支持辽宁皮影戏日常的演出活动。随着各类文娱产业的兴起,作为各类庆典常客的辽宁皮影戏逐渐被时下的流行文化所替代,除去每年固有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外,辽宁皮影戏几乎没有日常的演出活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缺乏演出活动与表演场所的辽宁皮影戏传播日渐困难。
3.辽宁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
辽宁皮影戏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内容过于老旧。据辽宁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现存的辽宁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如复州皮影戏著名曲目《岳飞传》《白蛇传》;凌源皮影戏著名曲目《三打白骨精》《四平山》等传统曲目,剧本类型包括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一般用于大型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等场合,与现代观众生活距离较远,不符合近现代群众喜好,难以引起人们共鸣,辽宁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基础,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困难。 三、辽宁皮影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辽宁皮影戏造成冲击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辽宁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在传承手段与传承内容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文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观众的目光逐渐从传统的皮影表演中转过去,辽宁皮影戏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观众基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
其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强调效率的重要性。辽宁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如今皮影制作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皮影制作效率,辽宁皮影戏目前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其传统的皮影制作方式受到挑战,传承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各类新颖有趣并且直接的娱乐内容,各种短视频成为观众的挚爱,而辽宁皮影戏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不符合现代大众的喜好,其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难。
(二)资金不足限制辽宁皮影戏发展
资金不足是造成辽宁皮影戏出现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与政府支持不足两个方面。
1.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
由于时代发展,辽宁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各种皮影戏表演场合减少,辽宁皮影戏难以获得相应的演出收入,演出市场狭小,导致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进而导致资金不足,员工收入微薄,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辽宁皮影戏传承事业中,最终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辽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拥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省文化厅自2009年以来,同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在基层保护单位设立传袭所,为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提供误工补助和演出机会等,但这不足以支持皮影戏的日常发展,资金缺乏导致皮影戏难以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导致辽宁皮影戏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四、互联网时代为辽宁皮影戏发展带来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云生活成为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所转变,更倾向于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接触或低接触的消费,从而促使更多人进行线上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让各个行业开启了“云化”模式,比如“云”旅游、“云”教育、“云”助农、“云”医疗等,这些实体商业的在线化和云化,无缝对接消费者。在这期间,人们又回归碎片化时间,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娱乐,导致视频和短视频需求增加,使得短视频优质内容和内容深度链接成为用户喜爱的关键。
2.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进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推出了“VR故宫”,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产品,这使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时代潮流。
(二)机遇
1.为辽宁皮影戏拓展传播途径带来新启示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的重要生产力,正深刻的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为百姓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富有信息技术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接触的线上消费模式成为新潮流,新的直播形态——“慢直播”“带货直播”“沉浸式直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信息技术同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焦点,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辽宁皮影戏作为极具观赏、娱乐、文化价值的戏剧表演形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成为辽宁皮影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2.为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些年,眾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结合时代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故宫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成“故宫热”形成,进一步促进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辽宁皮影戏也应当在保持皮影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云生活”成为常态,各种云事物的出现为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辽宁皮影戏可以借助“云生活”浪潮进行云传播,并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进行传承方式创新。
五、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结合时代特征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
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快速且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辽宁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的首选。对于辽宁皮影戏的传播,要在原有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将皮影与直播,视频,广告联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对辽宁皮影戏表演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辽宁皮影戏,走进皮影戏;将辽宁皮影戏特色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展现皮影的独特趣味,并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联合广告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传播,加深人们对皮影的印象,以此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二)辽宁皮影戏内容与时代热点有机结合
为解决皮影戏因内容固定留下的刻板陈旧印象,结合时代热点,对皮影戏优秀剧本故事进行统筹整合与创新。大国工匠、一带一路,新时代热点频出,为皮影戏剧本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优秀特征与皮影戏内容进行创意融合,与新时代网络积极热词进行创新结合。在当下社会大众热点的许多动人故事也为辽宁皮影戏故事话本的创制提供新思路。抓住当下独特的创作机遇浪潮,推动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发挥文化独特的正向教育作用。
(三)创新辽宁皮影戏产业发展模式
加快辽宁皮影戏产业模式创新,实现行业点、推广线、政策面的有机结合,皮影存续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行业间的交互结合。以皮影文化为圆心进行跨行业联合,发展融合皮影特点的相关文化旅游,打造皮影文化旅游地标,创造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影视动画、游戏品牌周边等,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从推广教育方面来看,利用当下网络视频线上宣发优势,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介绍和推广,吸引线上的直播同时发展线下体验人群,同时开展皮影戏相关培训教育,将辽宁皮影戏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特色文化教育,加深辽宁皮影戏文化印象,拉进辽宁皮影戏与大众的距离。辽宁皮影文化为基础,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抓住国风文化发展大潮,让皮影产业成为皮影传统技艺人群增收的新型绿色产业,同时促进辽宁皮影文化的常青发展,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
六、结语
正如文中所说,非遗文化保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弘扬皮影文化,传承皮影文明,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结合时代特色,彰显文化活力,打造出皮影传承新面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这种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朱吏.海宁皮影戏[J].寻根,2016(03):7-7.
[2]杨方琦,罗维亮.陕西东府皮影戏数字化发展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5):131-133.
[3]栾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8):9-10.
[4]李军苗.谈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传媒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3(06):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