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下面我就用实际的案例来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一、利用误差,学会探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需要测量的实验,例如量筒测量体积时候的读数、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候的读数、估计时间的长短等实验。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测量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候小小的误差会形成一道隐形的障碍,阻碍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往往学生凭着以前的经验会预测随着摆重量的增加,摆的速度会变快,并且这个经验会埋藏在他们潜意识中,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判断。
  汇报实验结果出来,绝大多数组都是A组的结果,有几组却是B组的答案。当我仔细查看B组答案的同学的同步探究时,发现最后一组数据原本应该是12次,橡皮未擦过的痕迹依稀可辨,显然他们组是为了凑出这个答案来迎合自己的预测,而正是如此,却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如果我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你们的结果是错的,他们会马上擦去自己真实实验的数据,少了一次真正探究的机会。于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的所在,而是来了一个“顺水推舟”,让他们用更重的分量(8个钩码)来测试他们的实验结果。有一位学生幸运地为大家演示实验,伴随着一丝紧张,演示实验开始了。当全班同学紧紧地盯着钩码摆动,一次次大声地数出摆动的次数,当他们最后发现,摆动的次数还是12次,并非他们预料的18次时,全场欢呼起来,同学们探究收获的喜悦被瞬间释放了。
  二、抓住细节,拓展探究
  在《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拉力的时候,出现了误差,而这个误差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明显异常。
  有一组学生提出,他们在水平拉动装有钩码的盒子时,水平拉力显示为0牛顿,并且经过反复测量,都是这个结果。我让这组同学代表在投影机下面,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遍,让全班同学一起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在测量前,学生竖直方向拿好测力计,并进行了调零,然后换到水平方向,钩住了盒子,轻轻平稳拉动盒子时,测力计上指针的确指的是0刻度。
  明明手里都用了力,虽然很小,但也不至于是0牛顿吧。
  全班同学都盯着屏幕观察,试图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是很遗憾,第一次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妥。
  那么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有的同学提出,让演示实验的同学再做一遍,刚才没有很仔细地观察。
  当全班同学就像侦探勘测现场,寻找各种蛛丝马迹的那一刻,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才感受到,这或许才是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吧。
  我请演示的同学重新做了一遍,应大家的要求,整个演示过程动作要慢一点。这次有学生发现了:在竖直方向把指针调到0刻度了,测力计水平钩住盒子准备用力拉的时候,指针回到了0刻度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纷纷给出各种可能的解释。
  原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和弹簧本身也有重量。水平放置后,准备开始水平拉动盒子的时候,本来竖直方向指针指向了0刻度,缩回到了0刻度以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水平方向上调0,而不能一成不变,深刻理解了调0刻度的含义。这也让学生明白了,调0不是一个独立的步骤,这个步骤的意义是为了后面准确测量而服务的,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有时候上课时候的“一帆风顺”,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没有经过太多的脑力劳动来获取应有的知识,因而也不会在他们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反而是开展有效探究的一个切入点。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更是让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可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多的意外,那该如何?
  三、故设困境,增加探究
  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备课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本来是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能熄灭火焰,但是过程远没有书本描述得这么简单。
  我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把两种物质混合后,用燃烧的木棒伸进烧杯中,果然木棒上的火焰熄灭了。但是到了第2步,把杯子中的气体倾倒出来,蜡烛的火焰纹丝不动。难道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够?我加大了实验原料的量,继续倾倒气体,还是不能熄灭蜡烛的火焰。仔细查看了书本,发现书上用的是我们喝水用的玻璃杯,不是烧杯,难道问题出在这里?换了玻璃杯,继续实验,做了5.6次,灭火的成功率不高。查阅各种资料,寻求多方帮助,终于提高了灭火的效率。
  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必须马上用玻璃片盖住玻璃杯口,虽然二氧化碳较重,但是毕竟是气体,由于反应剧烈,产生的气体容易被冲走。由于倾倒的是气体,不能像倒液体那样迅速。
  倾倒的时候,玻璃杯口露出一小口,使倒出来的气体集中一起,对准火焰焰心缓缓倾倒,灭火成功率很高。
  总之,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离想象差距甚大。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常态体育课,就是按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利用现实的教学资源,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和完成的教学任务。  常态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有效体育活动,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目的,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和实践。  一、常态课中,抓好课常规是学生参与有效体育活动关键  记得美国
一、首先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人格受到尊重与保护,学困生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心才能调动起来。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并非排斥批评教育,但这种批评教育和管理必须是出于爱心,且有耐心,言辞中肯,分寸恰当,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不能因我们急躁就伤害学生的自尊。学困生,比普通学生情感更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常常会破罐破摔,这是直接阻碍他们进步和发挥潜能的内因。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承受
综述了第九届全国喷水织机和第十届全国喷气织机技术协作网年会上,送交和宣讲的35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分加入WT0后纺织业的应对、新型织机的发展和选用、开发利用新原料、生产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新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学科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思想。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发挥其人文内涵,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掘,不仅需要教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着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学到了什么?学习的效果怎么样?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们的热切关注。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有效性呢?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1.情境创设突出有效性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
近日购得一书--<范曾散文三十三篇>,其中<鸿鹊悲天>一文,追思我国著名画家、杰出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论及悲鸿作画时,范曾以"力追‘大和&#39;之境"进行评价.关于"大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