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而”字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年的中考高考的语文试题中,有“而”字的判断题是最为多见的。“而”字 是甲骨文中就有的初文。它是象形字,图像是男人的脸部生满胡须。汉代的《说文》说它是“颊毛也”,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一部分实词逐渐抽象化而变成了虚词。可以说,古汉语中绝大多数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如虚词“其”字是由词义是簸箕的“其”字转化而来,虛词“亦”字,是由词义是表示胳膊窝夹东西的“亦”字转化而来。“而”转化成虚词很早,它的初文词义,在古籍中很难查找,只是在很早的古书《周礼·考工记》上,说一个木匠长着连毛胡子。“而”字变成虚词后,它的词类,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连词,一类是代词,还有一类是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前几年河南某市中考题,出了这么两句,让考生判断两句话中的“而”字用法相同否。A句“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译成现代汉语“你的母亲站在这。”B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君子博学并且每日多次反省自己。”这题很容易,一看就知道,A句的“而”字是个代词,B句“而”字是个连词。两句中“而”字,词类、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近几年天津的高考题,又出了“而”字判断题,A句“飞之三日而不集”。译文是“鲁班造的木鸢,飞了三天却不落地”。B句是“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是“客人有吹箫的,我唱歌来配合他。”A句的“而”字是连词,但有转折的意思。B句的“而”也是连词,但却起了修辞作用,可不翻译。看来两句话,词类虽相同,但用法和意义却不相同。“而”是连词词类的,大体上有七种用法和意义。上面的论述中说到了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和修饰关系,另外还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等。如“敏而好学”译文“他聪敏又爱好学习。”这个例句中“而”字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又”等。又如“图穷而匕首现。”译文:“地图全部展开后,藏在图中的匕首便现出来了。”“而”字是连词递进关系。可译为“接着”“就”“才”或不译。又如“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是也。”《冯婉贞》,“而”字是连词,假设关系,可译成“如果”“假如”。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译文是“六国贿赂秦国,因而力量受到亏损,这是六国灭亡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因此”“所以”等。由此可见,考生在试卷中,遇到有“而”字的判断题,千万不要马虎要认真判断它的词类用法和意义,才能做出准确答案。
其他文献
制备了碳纳米管/中性红修饰电极,并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27℃时,该修饰电极在0.01mol/L KCl+0.1mol/L柠檬酸-磷酸氢二钠(pH=2.7)缓冲溶液中对溶解氧
建筑安装施工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力量。近年来.兖矿集团东华建筑公司三十七处结合建筑安装行业实际,重点增强责任
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某个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进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酝酿写作灵感,从细节刻画入手,逐渐提升写作的能力。一、注重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细节”,即细微环节,是作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提升作文水平,就要从细节入手,展现最真实的情感。比如,一个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都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来,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微笑等,都是作文的细节部分。在日常的教学
煤炭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成本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合理控制安全投入和优化安全成本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义马煤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