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由外国传入我国并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由于春季温差大、气候异常,极易引发本病,加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1流行特点
各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一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潜伏期仔猪2~4d,怀孕母猪4~7d。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为传染源。老鼠可能是该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此病在仔猪间传播比在成猪间传播容易。
2临床症状
2.1母猪妊娠母猪发生早产、后期流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等。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母猪的双耳、腹部、尾部及外阴皮肤呈现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
2.2仔猪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并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离群独处或互相挤作一团,被毛粗乱,后腿及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渐进消瘦,眼睑水肿。有的仔猪表现口鼻奇痒,常用鼻盘、口端摩擦圈舍壁栏。
2.3育肥猪育肥猪对本病易感性较差,临床表现轻度的类流感症状,呈现暂时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少数病例表现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皮肤出现深青紫色斑块。
另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不太明显,外观偶尔可见个别母猪被毛粗乱,耳尖和耳边缘不同程度的发绀、外阴和腹部发绀,真皮内形成色斑、水肿和坏死。剖检检母猪可见肺水肿、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母猪流产的死胎及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弱仔猪,可见头部水肿(特别是颌下、颈下和腋下,水肿液呈胶冻样),眼结膜水肿,鼻两侧皮下水肿并见有出血,之后股内侧皮下水肿,并见有大面积出血性浸润。须下淋巴结、肠淋巴结肿大,斑状出血,扁桃体水肿并呈弥漫性出血。胸腹腔积水,带有暗红的颜色。喉头粘膜点状出血,一侧肺尖叶或心叶见有体积较大的暗红色肉变区,膈叶前部也散在大小不等的肉变区。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断奶仔猪,可见耳尖和耳边缘出现轻度发绀。肩前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肠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尤其脾头部,并有紫色的出血灶。肺表面散在许多灰黑色半透明粟粒大小的病灶,未见明显炎症。肝轻度肿大,色调不均,质度脆弱,胆汁粘稠,油黄色。小肠粘膜充血。脑软膜充血,侧脑室见有点状出血。育肥猪和公猪除见有耳边缘和耳尖发绀外,在育肥猪还见有肺水肿、胸膜炎和肺炎的病理变化。
4诊断
首先,此病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同时从病猪个体表现上难以做出结论,观察此病应注重把握其群体表现。应当注意以下情况: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率明显提高,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一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增加,部分仔猪双耳发红,腹泻增多,瘦弱仔猪增多,治疗效率下降,死亡率明显上升,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表现,细心观察能发现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或蓝色斑块。具有以上表现的猪群应当考虑是否感染了此病。然后通过病毒分离接种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对蓝耳病进行确诊。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很难作出诊断,通常需用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5预防措施
5.1把好猪只引入关,加强检疫,杜绝引种及购买仔猪时从疫区带入病毒。
5.2冬春季节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避免闲杂人员进入猪舍。
5.3定期消毒,做好灭鼠,保持清洁卫生。
5.4育肥猪坚持“全进全出”,猪出栏后猪舍彻底消毒。
5.5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仔猪有呼吸道症状,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兽医检查,做出科学诊断,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5.6及时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未免母猪所产仔猪可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乳油剂灭活苗在12日龄时首免1/2头份,30日龄二免1头份;已免母猪所产仔猪25~35日龄接种灭活苗1头份;后备母猪和哺乳母猪均在配种前半月至1个月免疫1头份。另外,已发现感染蓝耳病猪只的猪场,猪只接种疫苗时,应选用弱毒疫苗。
6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疗法。首先对病猪进行解热、消炎对症治疗,可用神农热毒清或圆环瘟毒康肌肉注射,同时用远征强效阿莫仙注射或用喘支宁肌肉注射以降低死亡率。配合使用神五消毒液或圆环毒杀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受威胁的猪场可用PRRS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接种,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
进入冬季以后,一旦场内出现有蓝耳的猪,养殖户可在饲料中添加如下一些药物:血虫净,5~7mg/kg.bw;治菌磺,0.1mL/kg.bw;阿莫西林,10mg/kg.bw。这些药物需要配合使用。
1流行特点
各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一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潜伏期仔猪2~4d,怀孕母猪4~7d。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为传染源。老鼠可能是该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此病在仔猪间传播比在成猪间传播容易。
2临床症状
2.1母猪妊娠母猪发生早产、后期流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等。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母猪的双耳、腹部、尾部及外阴皮肤呈现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
2.2仔猪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并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离群独处或互相挤作一团,被毛粗乱,后腿及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渐进消瘦,眼睑水肿。有的仔猪表现口鼻奇痒,常用鼻盘、口端摩擦圈舍壁栏。
2.3育肥猪育肥猪对本病易感性较差,临床表现轻度的类流感症状,呈现暂时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少数病例表现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皮肤出现深青紫色斑块。
另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不太明显,外观偶尔可见个别母猪被毛粗乱,耳尖和耳边缘不同程度的发绀、外阴和腹部发绀,真皮内形成色斑、水肿和坏死。剖检检母猪可见肺水肿、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母猪流产的死胎及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弱仔猪,可见头部水肿(特别是颌下、颈下和腋下,水肿液呈胶冻样),眼结膜水肿,鼻两侧皮下水肿并见有出血,之后股内侧皮下水肿,并见有大面积出血性浸润。须下淋巴结、肠淋巴结肿大,斑状出血,扁桃体水肿并呈弥漫性出血。胸腹腔积水,带有暗红的颜色。喉头粘膜点状出血,一侧肺尖叶或心叶见有体积较大的暗红色肉变区,膈叶前部也散在大小不等的肉变区。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断奶仔猪,可见耳尖和耳边缘出现轻度发绀。肩前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肠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尤其脾头部,并有紫色的出血灶。肺表面散在许多灰黑色半透明粟粒大小的病灶,未见明显炎症。肝轻度肿大,色调不均,质度脆弱,胆汁粘稠,油黄色。小肠粘膜充血。脑软膜充血,侧脑室见有点状出血。育肥猪和公猪除见有耳边缘和耳尖发绀外,在育肥猪还见有肺水肿、胸膜炎和肺炎的病理变化。
4诊断
首先,此病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同时从病猪个体表现上难以做出结论,观察此病应注重把握其群体表现。应当注意以下情况: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率明显提高,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一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增加,部分仔猪双耳发红,腹泻增多,瘦弱仔猪增多,治疗效率下降,死亡率明显上升,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表现,细心观察能发现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或蓝色斑块。具有以上表现的猪群应当考虑是否感染了此病。然后通过病毒分离接种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对蓝耳病进行确诊。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很难作出诊断,通常需用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5预防措施
5.1把好猪只引入关,加强检疫,杜绝引种及购买仔猪时从疫区带入病毒。
5.2冬春季节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避免闲杂人员进入猪舍。
5.3定期消毒,做好灭鼠,保持清洁卫生。
5.4育肥猪坚持“全进全出”,猪出栏后猪舍彻底消毒。
5.5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仔猪有呼吸道症状,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兽医检查,做出科学诊断,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5.6及时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未免母猪所产仔猪可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乳油剂灭活苗在12日龄时首免1/2头份,30日龄二免1头份;已免母猪所产仔猪25~35日龄接种灭活苗1头份;后备母猪和哺乳母猪均在配种前半月至1个月免疫1头份。另外,已发现感染蓝耳病猪只的猪场,猪只接种疫苗时,应选用弱毒疫苗。
6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疗法。首先对病猪进行解热、消炎对症治疗,可用神农热毒清或圆环瘟毒康肌肉注射,同时用远征强效阿莫仙注射或用喘支宁肌肉注射以降低死亡率。配合使用神五消毒液或圆环毒杀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受威胁的猪场可用PRRS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接种,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
进入冬季以后,一旦场内出现有蓝耳的猪,养殖户可在饲料中添加如下一些药物:血虫净,5~7mg/kg.bw;治菌磺,0.1mL/kg.bw;阿莫西林,10mg/kg.bw。这些药物需要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