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而儿童文学作品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以赵元任所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为主,从“期待视野”和“读者角色与地位”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探索它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性。
【关键词】 接受美学;儿童文学;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91-02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让孩子们接触到过去和未来,接触到国外的文化和生活。随着世界各地优秀的儿童作品不断被引进中国,译者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们不再看重成人的意愿和教育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们是否能接受,让作品真正属于孩子,帮助他们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马娅同,2015:126-128)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读者群体,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一)主题积极鲜明
儿童正处于成长初级阶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渐变时期。人们希望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主题一般单一、明朗、赋予教育意义。
(二)题材广泛深刻
儿童小说的题材具有广阔性,它包括诗歌、小说、寓言等多种类型。因为儿童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通常是从表面出发,易于被复杂现象所迷惑。因而,儿童文学创作题材虽题材广泛,但也不能百无禁忌。
(三)语言生动形象
由于儿童年龄小且词汇量有限,孩子们不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所以抽象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形象的语言描写可以给人以画面感,让原本苍白的语言描写注入活力,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益于培養孩子们的气质、性情、和举止。因此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东方安徒生”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言“凡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必然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能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并且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1957)因此,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要时刻牢记儿童语言的特点,保持原文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儿童翻译与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开始运用到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强调读者在完成文学意义中的积极作用,认为读者的反应是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期待视野、读者角色和地位这两个方面。
一个卓越的儿童文学译者,第一要充分领会原文所反映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传统特征。其次是要知晓儿童的生理、心理、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儿童要主动接受和喜欢译文。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以期待视野为例,儿童是首要读者,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审美需求译者要通计熟筹。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从儿童的角度欣赏原著,将自己的视野与原文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其次是译者可以成为译文与儿童读者交流的平台,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出版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小女孩阿丽思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儿童文学的典型特征。语言大师赵元任的译本一经推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本文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从期待视野、读者角色和地位两方面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一)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
孩子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通常他们喜欢阅读形象生动、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的书籍。因此,为了使作品具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读者的兴趣,译者应采取措施满足儿童读者的期望。
Alice’s Evidence (Carroll,2007)
阿丽丝大闹公堂 (赵元任,2002)
文中,皇后的定罪让阿丽思非常愤怒并想要反抗。值得注意的是,译文“大闹公堂”来自《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孙悟空的故事老少皆知,孩子们对这个形象非常熟悉。因此,这样翻译很容易让儿童产生类似的联想,满足孩子的期待视野。
(二)读者角色和地位
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奈达说:“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Nida,2004:12)这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原文的意义,又要注意原文的语言风格。以下就从词汇、修辞、文化三方面来讨论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
1.词汇层面
词汇简单是儿童语言的基本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明晰原文的基础上,选择相对简洁和绘声绘色的词语。众所周知,儿童的思维模式形象且抽象,译者在处理译文中就要选择生动具体的语言使原文本活灵活现,从而引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Carroll, 2007:12)
正在那时,她听见不远处有个什么东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溅水。(赵元任,2002:12) 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语,且英语与汉语并无太多不同。译文用“浦叉浦叉”形容水的声音,通过语音系统仿佛让儿童身临其境,再现阿丽思当时的感受,成功地吸引儿童读者的眼球。此外,短句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实现了儿童文学简洁明朗的风格。
2.修辞层面
在现代文学和翻译理论中,修辞是重要的文体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关于修辞的翻译并不意味着照搬原意。若翻译得当,译文就会集形式美、音乐美、画面美于一身,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押韵、缩略语、夸张等被多次使用。
“Of course not,” said the Mock Turtle. “Why, if a fish came to me, and told me he was going a journey, I should say ‘With what porpoise?’”
“Don’t you mean ‘purpose’?” said Alice. (Carroll, 2007:122)
“是啊,”假海龟说,“你想,假如有个黄蟹来找我,对我说它要旅行上哪儿去,我第一句话就要问它,‘你有什么鲤鱼’?”
阿丽思道:“你要说的不是理由吗?”(赵元任,2002:88)
这段对话中,怪诞生物素甲鱼正在谈论龙虾方块舞,阿丽思没有听清楚所以误解了这个词语。对英语读者来说,很容易对这个刁钻的双关语一笑了之,但要把它翻译成中文却是一个挑战。为了保持对话的趣味性和语境的连贯性,赵老师在作品中创造了新的双关语“鲤鱼”和“理由”。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更加生动有魅力。
3.文化层面
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承载着文化,且受到其制约。对于儿童来说,外来文化的介入使得儿童很难阅读原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牢记源语言的文化,还要结合本土文化采取适当的翻译措施。
About four inches deep and reaching half down the hall.
有四寸来深,哭得几乎满厅都是水。
“英寸”是英国的长度单位,换算成中国的长度单位比较复杂。译文用中国标准的计量单位“寸”表达“英寸”的含义,二者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在选择翻译方法时,译者必须首先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
四、结论
在接受美学观点的下,译者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原文,并以小读者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作者的审美情趣。作为儿童读者,译文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因此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必须根据源文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儿童读者,趙元任的译文符合儿童的期望视野,不仅考虑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也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7.
[2] 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
[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
[4]马娅同,侯广旭.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11):126-128.
[5]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8.
[6]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
华小芬,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关键词】 接受美学;儿童文学;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91-02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让孩子们接触到过去和未来,接触到国外的文化和生活。随着世界各地优秀的儿童作品不断被引进中国,译者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们不再看重成人的意愿和教育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们是否能接受,让作品真正属于孩子,帮助他们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马娅同,2015:126-128)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读者群体,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一)主题积极鲜明
儿童正处于成长初级阶段,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渐变时期。人们希望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主题一般单一、明朗、赋予教育意义。
(二)题材广泛深刻
儿童小说的题材具有广阔性,它包括诗歌、小说、寓言等多种类型。因为儿童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通常是从表面出发,易于被复杂现象所迷惑。因而,儿童文学创作题材虽题材广泛,但也不能百无禁忌。
(三)语言生动形象
由于儿童年龄小且词汇量有限,孩子们不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所以抽象和晦涩难懂的语言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形象的语言描写可以给人以画面感,让原本苍白的语言描写注入活力,更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益于培養孩子们的气质、性情、和举止。因此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东方安徒生”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言“凡是一个有成就的作家,必然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能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并且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1957)因此,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要时刻牢记儿童语言的特点,保持原文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儿童翻译与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开始运用到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强调读者在完成文学意义中的积极作用,认为读者的反应是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期待视野、读者角色和地位这两个方面。
一个卓越的儿童文学译者,第一要充分领会原文所反映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传统特征。其次是要知晓儿童的生理、心理、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儿童要主动接受和喜欢译文。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以期待视野为例,儿童是首要读者,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审美需求译者要通计熟筹。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从儿童的角度欣赏原著,将自己的视野与原文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其次是译者可以成为译文与儿童读者交流的平台,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出版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小女孩阿丽思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儿童文学的典型特征。语言大师赵元任的译本一经推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本文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从期待视野、读者角色和地位两方面验证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三、《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一)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
孩子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通常他们喜欢阅读形象生动、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的书籍。因此,为了使作品具有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读者的兴趣,译者应采取措施满足儿童读者的期望。
Alice’s Evidence (Carroll,2007)
阿丽丝大闹公堂 (赵元任,2002)
文中,皇后的定罪让阿丽思非常愤怒并想要反抗。值得注意的是,译文“大闹公堂”来自《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孙悟空的故事老少皆知,孩子们对这个形象非常熟悉。因此,这样翻译很容易让儿童产生类似的联想,满足孩子的期待视野。
(二)读者角色和地位
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奈达说:“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Nida,2004:12)这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原文的意义,又要注意原文的语言风格。以下就从词汇、修辞、文化三方面来讨论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
1.词汇层面
词汇简单是儿童语言的基本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明晰原文的基础上,选择相对简洁和绘声绘色的词语。众所周知,儿童的思维模式形象且抽象,译者在处理译文中就要选择生动具体的语言使原文本活灵活现,从而引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Carroll, 2007:12)
正在那时,她听见不远处有个什么东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溅水。(赵元任,2002:12) 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语,且英语与汉语并无太多不同。译文用“浦叉浦叉”形容水的声音,通过语音系统仿佛让儿童身临其境,再现阿丽思当时的感受,成功地吸引儿童读者的眼球。此外,短句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实现了儿童文学简洁明朗的风格。
2.修辞层面
在现代文学和翻译理论中,修辞是重要的文体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关于修辞的翻译并不意味着照搬原意。若翻译得当,译文就会集形式美、音乐美、画面美于一身,从而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押韵、缩略语、夸张等被多次使用。
“Of course not,” said the Mock Turtle. “Why, if a fish came to me, and told me he was going a journey, I should say ‘With what porpoise?’”
“Don’t you mean ‘purpose’?” said Alice. (Carroll, 2007:122)
“是啊,”假海龟说,“你想,假如有个黄蟹来找我,对我说它要旅行上哪儿去,我第一句话就要问它,‘你有什么鲤鱼’?”
阿丽思道:“你要说的不是理由吗?”(赵元任,2002:88)
这段对话中,怪诞生物素甲鱼正在谈论龙虾方块舞,阿丽思没有听清楚所以误解了这个词语。对英语读者来说,很容易对这个刁钻的双关语一笑了之,但要把它翻译成中文却是一个挑战。为了保持对话的趣味性和语境的连贯性,赵老师在作品中创造了新的双关语“鲤鱼”和“理由”。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更加生动有魅力。
3.文化层面
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承载着文化,且受到其制约。对于儿童来说,外来文化的介入使得儿童很难阅读原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牢记源语言的文化,还要结合本土文化采取适当的翻译措施。
About four inches deep and reaching half down the hall.
有四寸来深,哭得几乎满厅都是水。
“英寸”是英国的长度单位,换算成中国的长度单位比较复杂。译文用中国标准的计量单位“寸”表达“英寸”的含义,二者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在选择翻译方法时,译者必须首先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
四、结论
在接受美学观点的下,译者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欣赏原文,并以小读者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作者的审美情趣。作为儿童读者,译文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因此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必须根据源文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儿童读者,趙元任的译文符合儿童的期望视野,不仅考虑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也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7.
[2] 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
[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
[4]马娅同,侯广旭.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赵元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11):126-128.
[5]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8.
[6]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
华小芬,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