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如何控制输血风险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ouzhoudao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输血是临床治疗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性病、艾滋病的进一步蔓延,输血风险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控制输血风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血站如何控制输血风险进行探讨,旨在血站在采供血工作中如何减少输血风险。
  【关键词】 输血 血站 输血风险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245-01
  输血是一个包括血液质量、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与服务的复杂过程,它涉及“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所有环节,其中发生任何质量差错将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提高血液质量,预防和减少输血风险发生,必须建立并实施一个合理的采供血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主动防范和预防措施、提高全面质量意识。
  1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近年来全社会对血液安全的高度聚焦,国家对血站的质量管理也日趋严格,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法律诉讼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在血液质量规范管理方面,要严格依《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基本标准》等对采供血工作进行法制化管理,借鉴药品质量管理的GMP标准,结合血站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我国发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我国采供血机构的规范化质量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以此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血液产品的质量控制,减少临床输注风险发生。
  2 全面贯彻《献血法》,实行无偿献血是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的保证
  安全的血液是指: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WHO《安全输血与血液安全》教材中明确指出从低危人群中选择献血者,尤其是固定无偿献血者。只有从低危人群中选择自愿无偿献血者,到达从采集的源头抓好血液安全工作。《献血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适龄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本站一方面大力推廣街头、场镇自愿无偿献血,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筛选献血者,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推进机采成分血,避免受血者接受多个献血者的血液,降低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
  3 重视基本的采输血链条,并加强全程质量控制
  采供血过程链如下: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发放,每个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到整个血液的质量,即:血液的质量与每个环节的质量都有关。采用关键工作设置控制点与一般工作实行“三检三控”法相结合,使采供血的质控工作既突出抓住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又对一般工作毫不放松,目的是使采供血工作始终处于全面质控之中。按照有关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QMS)[2],对血站常规工作管理上采用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自检自控,由小组长或科室负责人牵头的互检互控,由血站管理部门对各科、各工作环节检查以及质量管理科对有关科室和环节上工作监督和抽检的专检专控。也即“三检三控”。质量控制重点放在“人、机、料、法、环”等五个方面,采用工作现场与非现场质控相结合的方式,对血站关键工作或薄弱环节采用关键控制点(CCP),结合系统的质控理论和技术培训,加上配备专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监控各环节工作是否严格遵守有关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并使用质控专用仪器、设备进行定点项目的监测工作。
  建立全市血液信息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实现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发放、临床输注等环节全面信息覆盖管理,实现对整个采输血各链节的监管,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
  4 提高检测技术是切断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途径
  提高检测技术,严格筛查血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的最重要的一关。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仪器、推进核酸难测工作缩短窗口期,选择经评估敏感性与特异性好的检测试剂,血液初复检用不同人使用不同检测设备和不同生产厂家的检测试剂,减少人员之间与检测设备及试剂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并积极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3],利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操作流程具有可追溯性,从而保证血液的安全性。
  5 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
  成分输血可避免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输血反应。全血仅用于血容量不足伴有进行性失血的休克患者,而成分输血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地提取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给病人。成分输血一方面可以增加病人有效成分的输入量,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成分输血可以减少非治疗成分血的输入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因而各种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并不一样。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
  6 改进输血技术,开展白细胞滤除、血浆病毒灭活、辐照血液,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的又一重要环节
  6.1 白细胞滤除:白细胞滤除尤其是在储存前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分,能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风险。白细胞滤除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副作用,它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还有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有输入异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所致;另外还有许多亲白细胞的病毒,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多寄生于受感染者的白细胞内,通过白细胞的输入而传播,而临床使用这种去除白细胞的血液,不仅可以使患者避免许多不良反应发生,而且减少了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降低了输血风险。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6.2 病毒灭活:血浆病毒灭活方法很多,亚甲蓝光化学方法可完全灭活血浆所含的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病毒,达到血浆病毒灭活有效性指标,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异,减少了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降低输血风险。
  6.3 辐照血液:预防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最有效地方法是血液辐照。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植活、致敏、增殖和分化能力,防止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总之,尽管我们血站在血液采集、血液筛查和成分分离与采供血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地完善和规范采供血行为,提高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采供血中每一步工作,是避免因输血致患者感染风险的一条合理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67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1.
  [3]陈平.从产品质量责任角度研究输血风险防范与管理.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5,12(3):5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14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经医院论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目的:探讨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新疆自治区中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应用于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90例骨折患者,随机性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消解患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