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家住重庆深山中的许二娃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生活能与只在课本里看过的首都北京发生任何联系。那时他天天上学要先走山路上崖顶,再挂溜索到河对岸,每次上溜索都要忐忑半天,心一横眼一闭才敢上去。
如今他每天上学路轻轻松松,出了家门在小河边跨过崭新漂亮的人行桥就到了小学校。有了过河的桥,上学方便了,原来转到外地念书的小伙伴也陆续回来了,上学成为二娃最开心的事。
更让他开心的是,2013年夏天建桥时,他和工地上北京来的大学生小斌哥哥成为了朋友,现在每个月通一封信。二娃已经和小斌哥哥约好,将来自己也要考上北京的大学。
一座小桥改变了二娃的生活,谁又能说,它不会改变二娃的未来呢?
从北京出发的“爱心桥”
说起这一座桥的渊源,还要从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奠基人茅以升先生讲起。作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老生前就曾经深情地说过:“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
茅以升的小女儿—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女士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活跃在公益之路上。为纪念茅以升而发起设立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注重于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自2011年开始,基金会的同仁们将目光投向“涉水上学”的孩子们。
在城乡道路已然四通八达、桥梁跃江跨海的今天,在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上学或踩着水中的石头,或溜着跨江的钢索,或伏在老师的背上,渡过一条条湍急的河流。
茅玉麟带着她的同事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结果让人心惊:在我国西部深山中的许多贫困地区,山水交错,贫穷闭塞,纵横的河水溪流成为人们出行的阻碍,直到今天,全国还有三千多个自然村近百万人口出行依赖于溜索。用溜索往来于高山峡谷之间或者河流之上,这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特别是那些上学的孩子,惊险的上学路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每天都经受着生死考验,人身伤亡的悲剧多次发生。
孩子们有需要,谁还能坐得住呢?2011年,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发起“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希望能募集社会资金,汇聚爱心单位和个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力量,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架设一座座安全求学之桥,同时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起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走进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室,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忙碌,这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已经成为好几座小桥的运筹之地。这群以妇女为主的公益人,为了千山万水之外的孩子们奔走呼吁、筹集善款、联系设计机构和高校、动员施工单位……2012年6月12日,基金会正式向社会发出呼吁,解决孩子们“涉水上学”问题,共行善举,为孩子架起“爱心桥”。
彼岸,直达幸福
桥,连着此岸和彼岸。解决了孩子涉水困难的桥,也直接通达到百姓的情感深处。每一座茅以升公益桥的建设,都成为当地十里八乡的大喜事,也成为当地孩子和百姓切实受益的“爱心桥”。
茅玉麟清楚地记得近三年中“小桥工程”的建设情况:
第一座桥,2012 年6月竣工,坐落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大山深处。那是座漂亮的人行桥,是“小桥工程”联合了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京玻钢院、重庆万州交通设计院等单位参与实施的。竣工典礼那天,孩子们像过年一样开心,精心编排了代表全校最高水平的节目向小桥捐建者们致敬。那一天,许多陌生的孩子和大人都对茅玉麟说过感谢的话,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河岸两边山坡上、空地上也站满了周围乡村的村民,这些都是小桥最直接的受益人—七百多名小学生和三千多名村民。“过河难”成为历史。
第二座桥,2013年7月竣工,位于毛泽东祖籍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八都镇院背村。当时茅以升基金会联合青岛宝利建设有限公司、吉水县交通运输局共同出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湖南中大设计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设计。由于桥址地质状况复杂,桩基处多次出现溶洞,并伴有塌方现象,导致施工难度加大,工程量大增,工程费用增加十多万元,最让茅玉麟感动的是,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院背村全村25户村民自发捐款15万余元支持小桥建设。其中,有一人最多捐款5万元,数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也积极捐款。一位身患骨癌晚期的村民,为了资助小桥建设,从有限的救命钱中捐出3000元,此举深深地触动了大家,村干部都纷纷追加捐款。一颗爱心火热了更多的爱心,小桥工程建设如期竣工,为当地一千多村民、近百名中小学生解决了过河安全问题。
第三座桥,2014年竣工,位于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忙丙乡。为当地两个村委500余户2100余百姓以及近百名学生提供了出行保障,解决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难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还有更多的桥正在建设或筹划之中—
第四座桥,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长角坝镇下沙窝村。当时茅玉麟在铁路桥梁设计年会上向大家介绍了“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的建设经验,立刻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铁路系统工程师们纷纷捐钱,当场募集了80万元资金,用于建桥,各参会单位积极组织实地考察并作出设计方案,提出了每家去找2—3个桥址,最后选出最急需建桥的地方,将钱用在“刀刃”上。
第五座桥,拟建在重庆市石柱县六塘小学、丰都县双龙中学附近的河流上。
第六座桥,拟建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绿溪口乡水漫溪村。
……
茅以升公益小桥的建设还引起了影响更深远的“蝴蝶效应”,彭水县开展了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桥”的建设,吉水县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对七十余座危桥的改造;院背村也趁此时机对全村进行新的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一个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茅以升公益桥不仅搭建了一座有形的便民桥,还为当地建设发展搭建了一座座无形的桥。
从图纸走向工地
茅以升公益,一边造福贫困地区儿童,一边让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受益,每一次参与设计规划公益小桥,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茅以升先生早年间所倡导的“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得到了实施。
每一座茅以升公益桥,都是在高校学生设计大赛中诞生的。第一座桥在清华大学,第二座桥在中南大学,还有重庆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等。
“小桥工程”让学生们有机会将自己的图纸变成真正的建筑落在中国的山河大地上,这让许多参与设计大赛的学生感到激动,更让他们经历了从云端到现实的转变,从最早的天马行空追求标新立异式设计到回归本土、立足实际的设计。将设计作品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这个过程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认识,如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钱修出最结实、最安全的桥。
更为可喜的是,如今“小桥工程”也已经成为桥梁设计和建设新材料、新技术的秀场。彭水县太原乡的小桥是国内第一座全复合材料桁架桥,还有更多的小桥包括应用FRP复合材料、竹质材料的规划都在积极筹备中,这些新材料的应用正在为“小桥工程”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