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为基点,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情感,授予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反复实践中慢慢提升朗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朗读是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意蕴的有效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理解力和品评力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各个年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追功逐利的影响,过分注重解题能力培养,忽视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师教完一篇课文,学生读不熟甚至读不通的现象发生。没有切实有效的朗读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没有依附着落。因此,在越来越看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今天,我们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创新策略,多措并举。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我要读”的情感内驱,学生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我们又知道,小学生由于好奇而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仅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朗读兴趣不够浓。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多采用激趣策略,让学生带着浓浓兴趣而参与到朗读当中来。当然,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分组读、接力读、赛读、角色读等,方式很多,只要我们在学生朗读之后能跟着积极评价,再给学生一些动力,那学生就会读有乐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我们小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领读、开展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就可以看到前景了。
二、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所谓情感基调,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人读了以后能够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新课标要求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做到有感情,是我们进行朗读教学必须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加以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带着文章情感去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不同的课文,其感情基调也是不同的,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親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而朗读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那就要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放慢朗读节奏,适当延长个别字符声音,提高声调加以朗读。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作为“观文者”,自然要“披文入情”,善于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而学生也读得有兴趣、有信心,进而与作者同呼吸、同声音,因情动而“辞发”。
三、授予学生朗朗技巧
朗读不仅是一项能力,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文字需要不同的朗文方法和技巧。所谓朗读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朗文时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则文章朗读的重音、停顿、语速的确定,不是读者情感决定,而应由文章情感基调来使然。当然,要学生正确把握好朗读情感,首先需要学生对课文有着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熟练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学生现有读法提出朗读方法时,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相反,如何学生在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我们就加以纯技巧的指导,这是徒劳无效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中,我们要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大力实施读的策略,丰富读的方式,让学生小声读、放开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之在提高兴趣过程中慢慢发展,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创策略,通过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我们学生乐于悦读。
参考文献:
[1]范光华,培养朗读能力的初步探索[J].宁夏教育,1985年。
[2]郝理中,要重视朗读教学[J].云南教育,1980年。
[3]王桂芳,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朗读是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意蕴的有效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理解力和品评力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各个年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追功逐利的影响,过分注重解题能力培养,忽视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师教完一篇课文,学生读不熟甚至读不通的现象发生。没有切实有效的朗读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没有依附着落。因此,在越来越看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今天,我们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创新策略,多措并举。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我要读”的情感内驱,学生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我们又知道,小学生由于好奇而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仅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朗读兴趣不够浓。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多采用激趣策略,让学生带着浓浓兴趣而参与到朗读当中来。当然,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分组读、接力读、赛读、角色读等,方式很多,只要我们在学生朗读之后能跟着积极评价,再给学生一些动力,那学生就会读有乐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我们小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领读、开展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就可以看到前景了。
二、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所谓情感基调,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人读了以后能够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新课标要求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做到有感情,是我们进行朗读教学必须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加以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带着文章情感去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知道,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不同的课文,其感情基调也是不同的,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親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而朗读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那就要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放慢朗读节奏,适当延长个别字符声音,提高声调加以朗读。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作为“观文者”,自然要“披文入情”,善于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而学生也读得有兴趣、有信心,进而与作者同呼吸、同声音,因情动而“辞发”。
三、授予学生朗朗技巧
朗读不仅是一项能力,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文字需要不同的朗文方法和技巧。所谓朗读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朗文时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则文章朗读的重音、停顿、语速的确定,不是读者情感决定,而应由文章情感基调来使然。当然,要学生正确把握好朗读情感,首先需要学生对课文有着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熟练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学生现有读法提出朗读方法时,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相反,如何学生在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我们就加以纯技巧的指导,这是徒劳无效的。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中,我们要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大力实施读的策略,丰富读的方式,让学生小声读、放开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之在提高兴趣过程中慢慢发展,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创策略,通过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让我们学生乐于悦读。
参考文献:
[1]范光华,培养朗读能力的初步探索[J].宁夏教育,1985年。
[2]郝理中,要重视朗读教学[J].云南教育,1980年。
[3]王桂芳,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