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统计部门在改革统计制度和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统计工作暴露出明显不足,尤其是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难以与国际接轨,未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科学研究提供高效的服务。
披露制度不适应信息社会要求
我国现行《统计法》是1993年修订的,有关统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依法可公布的数据没有公开发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重要信息源的统计信息,日益需要具备与国际同类数据和信息的可比较性。然而,当前我国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商业机构无法获得所谓“不能公开”的统计资料,而实际上很多数据依据《统计法》的规定恰恰是可以公布的。例如,我国500强企业虽然在一些年鉴上公布了名单和个别指标,如资产总计、销售收入,但一些备受关注的主要指标却未列入。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统计机构和业务体系,许多数据完全可以依法公开发布,服务于社会公众。
(二)保密设限的程度和范围界定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制度,第十五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保密制度。但对保密设限的程度和范围界定不清。许多统计部门,特别是一些地方、部门的统计机构,并没有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因为统计—数据涉及面广、详细程度不一,统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清楚可以公布哪些,公布到什么程度,在公开披露问题上往往选择保守做法,尽量减少披露内容,或者只报喜不报忧。
(三)服务质量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
我国统计部门长期奉行计划经济政策,统计任务、统计登记表、统计分析方法等等,都习惯根据国家计划统一制订。例如,统计部门设置的综合数据,多数按照国家要求的表格和指标顺序,或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略作增减,很少考虑社会和民众的需求。而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正急切需要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统计信息服务,如果不尽快修订信息披露制度,将贻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服务收费管理极不规范
我国部分城市的统计部门引入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但数据管理、服务范围、收费标准等都很不规范,一些信息属于依法应该公开披露的却要收费;有些地方统计局虽然没有专门的对外机构,但其业务部门(如入口处等)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而收取费用;一些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也利用统计数据多头收取费用,乱收费、收费高的问题较为突出,甚至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纯科研目的的资料也要收很高的费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统计数据是通过政府拨款、依靠广大人民高度配合才获得的,数据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达国家的许多统计数据是可以免费获得的,有的地区(如欧盟)还提供免费的复印业务。
统计信息披露制度亟待审查修订
统计数据质量可靠、内容丰富,是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对政府制定政策、科学研究、经济决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统计信息领域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有限,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必须大力改革,尽快审查修订。
(一)制订操作性更强的披露制度,主动与国际惯用体系接轨
行政管理专家十分强调中国统计改革的迫切性。过去,我国大量数据是按照预约的要求统计的,有“内部数据”之说;中国社会缺乏数据,一些来自政府的数据也不准确,比如,企业产值按所有制统计,但是,事实上大量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并未搞清楚,故在一些研究中,数据资料只好用国外的。
因此,要针对当前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新形势下的需求,制订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披露制度,公开和增补一些先进国家常用的统计指标,主动与国际惯用体系接轨,保证跨国数据间的可比性,以利于客观评价自身,知己知彼,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数据披露和应用法制化,拒不提供合法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应受法律制裁
新的披露制度应重新审查和定义不同统计信息的保密等级,在保密的前提下,尽量向社会披露更多、更全面的统计信息,并通过立法使统计数据披露和应用法制化;新的披露制度还应规定统计部门披露信息的责任,不及时披露或拒不提供合法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应受法律制裁。
(三)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形成服务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统计部门要加强信息服务意识,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应紧密跟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统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拓宽公布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还应逐步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提升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形成服务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四)调整信息披露策略,界定收费范围,规范收费标准
我国部分城市的统计部门已设立了事业编制的统计服务中心,专门从事城市调查、信息服务等业务。本着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我国的统计部门应充分考虑大众的权利和义务,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适当调整信息披露的策略,专门研究统计信息的收费问题,界定收费范围,规范收费标准,杜绝通过提高价格谋取暴利的行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披露制度不适应信息社会要求
我国现行《统计法》是1993年修订的,有关统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依法可公布的数据没有公开发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重要信息源的统计信息,日益需要具备与国际同类数据和信息的可比较性。然而,当前我国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商业机构无法获得所谓“不能公开”的统计资料,而实际上很多数据依据《统计法》的规定恰恰是可以公布的。例如,我国500强企业虽然在一些年鉴上公布了名单和个别指标,如资产总计、销售收入,但一些备受关注的主要指标却未列入。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统计机构和业务体系,许多数据完全可以依法公开发布,服务于社会公众。
(二)保密设限的程度和范围界定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制度,第十五条规定了统计资料的保密制度。但对保密设限的程度和范围界定不清。许多统计部门,特别是一些地方、部门的统计机构,并没有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因为统计—数据涉及面广、详细程度不一,统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清楚可以公布哪些,公布到什么程度,在公开披露问题上往往选择保守做法,尽量减少披露内容,或者只报喜不报忧。
(三)服务质量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
我国统计部门长期奉行计划经济政策,统计任务、统计登记表、统计分析方法等等,都习惯根据国家计划统一制订。例如,统计部门设置的综合数据,多数按照国家要求的表格和指标顺序,或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略作增减,很少考虑社会和民众的需求。而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正急切需要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统计信息服务,如果不尽快修订信息披露制度,将贻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服务收费管理极不规范
我国部分城市的统计部门引入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但数据管理、服务范围、收费标准等都很不规范,一些信息属于依法应该公开披露的却要收费;有些地方统计局虽然没有专门的对外机构,但其业务部门(如入口处等)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统计信息而收取费用;一些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也利用统计数据多头收取费用,乱收费、收费高的问题较为突出,甚至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纯科研目的的资料也要收很高的费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统计数据是通过政府拨款、依靠广大人民高度配合才获得的,数据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达国家的许多统计数据是可以免费获得的,有的地区(如欧盟)还提供免费的复印业务。
统计信息披露制度亟待审查修订
统计数据质量可靠、内容丰富,是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对政府制定政策、科学研究、经济决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上所述,统计信息领域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有限,统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必须大力改革,尽快审查修订。
(一)制订操作性更强的披露制度,主动与国际惯用体系接轨
行政管理专家十分强调中国统计改革的迫切性。过去,我国大量数据是按照预约的要求统计的,有“内部数据”之说;中国社会缺乏数据,一些来自政府的数据也不准确,比如,企业产值按所有制统计,但是,事实上大量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并未搞清楚,故在一些研究中,数据资料只好用国外的。
因此,要针对当前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新形势下的需求,制订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披露制度,公开和增补一些先进国家常用的统计指标,主动与国际惯用体系接轨,保证跨国数据间的可比性,以利于客观评价自身,知己知彼,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数据披露和应用法制化,拒不提供合法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应受法律制裁
新的披露制度应重新审查和定义不同统计信息的保密等级,在保密的前提下,尽量向社会披露更多、更全面的统计信息,并通过立法使统计数据披露和应用法制化;新的披露制度还应规定统计部门披露信息的责任,不及时披露或拒不提供合法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应受法律制裁。
(三)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形成服务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统计部门要加强信息服务意识,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应紧密跟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统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拓宽公布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还应逐步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提升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形成服务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四)调整信息披露策略,界定收费范围,规范收费标准
我国部分城市的统计部门已设立了事业编制的统计服务中心,专门从事城市调查、信息服务等业务。本着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我国的统计部门应充分考虑大众的权利和义务,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适当调整信息披露的策略,专门研究统计信息的收费问题,界定收费范围,规范收费标准,杜绝通过提高价格谋取暴利的行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