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node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的形势发展较快,由于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问题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存在差异,对操作规程了解较少,在施工中容易产生影响质量的现象,这些状况如重视不够或解决不及时,将会直接影响质量和工期。就施工质量容易形成的通病和实际应用措施谈几点体会。
2.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2.1 一般施工做法的弊病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支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抦合,然而在整个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不符合规范规定。规范对箍筋封闭和箍筋末端弯钩的构造要求,是保证箍筋对混凝土起有效约束作用的必要条件。采用分成套箍法操作难度仍相当大,且须将节点部分侧模板拆除方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绑扎梁筋、安装侧模板),其缺陷是:⑴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⑵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楼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推放和搬运钢筋及其不安全;⑶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功效较低。
2.2 改进的对策
近几年的做法是将梁板模板(含侧模板)全部安装完毕后才安装梁板钢筋并整体沉梁。该施工程序的优点是钢筋堆放、运输及绑扎较安全,交叉作业少,支模和绑钢筋不冲突,功效较高。但若不采取特别措施,会出现节点箍筋少放或箍筋间距无法保证的问题。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解决:⑴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⑵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0㎜,采用该法可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较复杂时,采用该方法可能也会有困难,施工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框架柱纵筋的搭接
按照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允许搭接的矩形,异形柱纵筋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或接焊,但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或贪图方便,更愿意采用搭接。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截面过小,因该部位箍筋尺寸并未变化,使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相差柱主筋1d 的距离,其直径通常在¢18 以上)。这一问题在柱截面较大时还不太突出。随柱截面的减小就显得较为突出。特别是异形柱通常柱宽仅200㎜.如端部配2¢25 纵筋。减去钢筋保护层50㎜.则此时两根纵筋的净距仅100㎜.若采用搭接,则搭接处两根纵筋的净距如搭接1 根考虑也仅75㎜,若两根同时搭接则只剩下50㎜.显然对柱有效截面消弱太大,使钢筋搭接末端延伸部位成为柱的薄弱点。在按规范柱纵筋容许搭接上(三、四级框架d<22),施工人员应在下部柱筋搭接部位末端延伸150㎜,并向外弯1d,使上部柱纵筋通过此弯段与下部柱纵筋轴线对齐,并宜在弯折段增加构造焊,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增加的工作量又不算大。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第5.2.10 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5.2 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Mm)。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要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要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30㎜,二是施工时哪一向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 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干40㎜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计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主,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5.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1 柱的“烂根”和“夹渣”
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段>5m 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另因底部板丽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为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及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 的水泥砂浆。平铺1︰2 水泥25~30㎜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5.2 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目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6.结语
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的优点,在工程实践中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node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的形势发展较快,由于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问题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存在差异,对操作规程了解较少,在施工中容易产生影响质量的现象,这些状况如重视不够或解决不及时,将会直接影响质量和工期。就施工质量容易形成的通病和实际应用措施谈几点体会。
2.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2.1 一般施工做法的弊病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支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抦合,然而在整个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不符合规范规定。规范对箍筋封闭和箍筋末端弯钩的构造要求,是保证箍筋对混凝土起有效约束作用的必要条件。采用分成套箍法操作难度仍相当大,且须将节点部分侧模板拆除方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绑扎梁筋、安装侧模板),其缺陷是:⑴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⑵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楼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推放和搬运钢筋及其不安全;⑶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功效较低。
2.2 改进的对策
近几年的做法是将梁板模板(含侧模板)全部安装完毕后才安装梁板钢筋并整体沉梁。该施工程序的优点是钢筋堆放、运输及绑扎较安全,交叉作业少,支模和绑钢筋不冲突,功效较高。但若不采取特别措施,会出现节点箍筋少放或箍筋间距无法保证的问题。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解决:⑴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⑵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0㎜,采用该法可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较复杂时,采用该方法可能也会有困难,施工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框架柱纵筋的搭接
按照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允许搭接的矩形,异形柱纵筋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或接焊,但有些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或贪图方便,更愿意采用搭接。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截面过小,因该部位箍筋尺寸并未变化,使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相差柱主筋1d 的距离,其直径通常在¢18 以上)。这一问题在柱截面较大时还不太突出。随柱截面的减小就显得较为突出。特别是异形柱通常柱宽仅200㎜.如端部配2¢25 纵筋。减去钢筋保护层50㎜.则此时两根纵筋的净距仅100㎜.若采用搭接,则搭接处两根纵筋的净距如搭接1 根考虑也仅75㎜,若两根同时搭接则只剩下50㎜.显然对柱有效截面消弱太大,使钢筋搭接末端延伸部位成为柱的薄弱点。在按规范柱纵筋容许搭接上(三、四级框架d<22),施工人员应在下部柱筋搭接部位末端延伸150㎜,并向外弯1d,使上部柱纵筋通过此弯段与下部柱纵筋轴线对齐,并宜在弯折段增加构造焊,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增加的工作量又不算大。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第5.2.10 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5.2 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Mm)。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要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要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30㎜,二是施工时哪一向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 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干40㎜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计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主,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5.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1 柱的“烂根”和“夹渣”
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段>5m 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另因底部板丽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为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及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 的水泥砂浆。平铺1︰2 水泥25~30㎜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5.2 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目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6.结语
现浇施工的框架具有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的优点,在工程实践中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