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京大屠杀』,反思比愤怒更重要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对于作家何建明来说,《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一部不得不写的作品。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百姓的需要。《中华读书报》(下称:《读书报》)记者专访了何建明,谈《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读书报》:为什么想到写《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何建明:(2014)12月13日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中国的公祭日迟到了77年。日本人作为施暴者,在“南京大屠杀”的第五天就祭奠他们死去的2000多个日本兵,并且每年在广岛举行公祭仪式。从“淞沪大战”到“南京大屠杀”,中国有50多万人死于战争。 如果不是钓鱼岛纷争,如果不是安倍晋三一次次挑起事端,我们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南京曾经发生过如此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事件?
  今天的中国比70多年前强大,军队与装备也强大精良得多,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中华民族到底应该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中吸取些什么?这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目的。
  《读书报》:“南京大屠杀”过去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从文学角度全面关注?
  何建明:徐志庚和张纯如从不同角度写过,为“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做了很多贡献。但他们也受到历史的局限和资料的局限,还不够全面。还有很多研究大屠杀的学术书,躺在书库里没人知道。我查阅了4000多万字的历史档案,不只了解中、日两国的资料,也了解国际形式,采访了南京城那些年长的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们。最关键的是日本人写“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军方资料,再纵观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现实,一是公祭来得晚;二是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书,来得太晚。
  《读书报》:您写作这本书,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何建明: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完成了史料的整理,我有新的发现。一是要正确认识。日本的残暴恶行之外,日本民族和军队的某些精神和信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77年前,日本兵第一次到中国来,把南京一个乡镇的地名、地貌记得清清楚楚。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是“中国通”,每到一处都写诗词。我们打日本人,但是对他们了解多少?确立公祭日,主要是提醒国人今天应该记住什么;二是反思中国为什么失败?日本军人是杀人魔鬼,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有高端智慧,几乎每个日本兵都写日记,我看到许多士兵在日记里描述:接到应征通知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边哭边流着泪说自己家人总算有了为天皇效忠的机会!相比之下,我们的军队不少是拉壮丁式的“征兵”,有些是哭着喊着硬被拉走的。所以当时听起来中国军队守城部队数量上比日军多出1倍,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这是造成日本军队横扫我苏南大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书报》:在取舍上是否更需要有所选择?写作上侧重哪些方面?
  何建明:再写“南京大屠杀”,叙述非常重要,我特别注意全面性、客观性的叙述。日军攻克南京城后的第五天,日军在中华门至“总统府”路段举行“入城仪式”。有一个方队,穿着整齐的军服,每人胸前挂着一个用白布包着的盒子,那是死去的日本兵的遗骨及遗物……“看到这些,我们的心情异常沉痛,发誓要为他们报仇!”这是日本兵当天日记里的话。
  我感觉十分恐怖,也十分震憾,一个每时每刻用死去战友的灵魂来激励自己意志的军队,会是什么样的战斗力?我们不是夸日本怎样,而是必须了解中国人输在哪里,中国的今天也要记住这些。
  《读书报》:开篇从背景写起,是否也是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南京大屠杀”?
  何建明:为什么出现“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8年?原因很多,但“国军”内部的相互消耗、互不信任、各自为阵、临阵改辙是重要因素。在77年前的“吴淞大战”时,蒋介石政府对日决战的军事部署和所投入的兵力、装备并不比日军逊色多少,而我们的用兵数量都在日军1倍以上。造成最终悲剧的原因是,很大程度上我们是被内奸出卖了。上午商议封锁江阴的长江要塞、不让在武汉的日本战舰支援上海,中午汪精卫手下的机要秘书黄浚就把这个机密透露给日本驻南京大使馆,随后日舰星夜兼程逃出我江阴防御要塞,加入了上海的战役,最后造成中国军队全线溃败。在南京保卫战的初期,我方军民数十万人共同对敌,登陆初期的日军像瞎子摸大象一样,这时又有汉奸突然冒出,他们明的、暗的为日军点灯引路,毁我要害。
  我在写作时也思考,我们的国民性有什么问题,军队有什么问题。和平时期的今天,我们难道不该清醒地意识到如今在我们身边“潜在汉奸”的现象吗?信仰教育、党员群众路线教育、爱国教育,等等,又是何等的重要与紧迫!没有这样的教育,如果中国再度危难,汉奸现象将依然盛行……国家、政党和制度上需要改变的某些东西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读书报》:这种反思与《忠诚与背叛》是一脉相承的?
  何建明:《忠诚与背叛》主要是党性和信念的反思,这次主是要对国民性的反思。有件事我一直疑惑不解:30多万人,面对强盗的枪杀和残暴时,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被征服和屠杀了?当然不能否认放下武器的军人与市民赤手空拳,无法与荷枪实弹的日军拼个输赢。
  我看了不少死里逃生者回忆当年大屠杀现场的文字,令人遗憾的是,很难能看到有我军人士和民众面对日军屠杀的机枪子弹而奋起反抗的情景。胆怯是人的天性,但没有血性的军队、没有血性的民族,遇到日本侵略者这样灭绝人性的军队,惨遭大屠杀是必然的。“武士道”源于我国最初的武术,可是被日本人继承并完善,中国人完全丢掉了。
  《读书报》:那么您希望这本书起到什么作用?
  何建明:一是尽量客观,让日本人认账;二是揭露日方的本质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的争议,很大的一点就是关于到底是“30万人”还是“不到30万人”的问题。30万人的数字是否准确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不能因为人数就抹杀了日军残暴的罪行。
  我们在对待和处理有关被日本军队残害致死的人数和人员分类问题上的混乱,很容易让人当做攻击我们的话柄。比如当年南京政府重要人物所发表的文章、讲话,甚至是一些诸如警察厅官员记载的日本军队进攻前南京城内的人数时,一会说是还留有“20多万人”,一会又说“约50万人”,到底是多少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战后几十年,不同政府、不同组织,也多次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进行过统计、调查,但都是不全面的,缺乏严谨、科学、系统、精细的调查与统计。当时约翰·拉贝他们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留下的史料中,物品单上记载了日军抢劫后他们丢失的物品,甚至连一只杯子、一根桌腿都清晰无误地写在纸上、装入文件档案内。一个民族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一个不注意细节的人,是不可能成大器的;一个不注意细节的国家,同样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
  《读书报》:这么多资料,您是怎么把握的?
  何建明:在尽可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如何取舍、如何表达,是一个作者的思想力、观察力、历史观点、立场的综合表达。有人深入生活,十年抓不了一滴水,有人一次就把金子抓到了。我的时间和自由度不够。我在力所能及地调动所有智慧和可能。所以我说,最好的作品在我退休以后,但是体力和写作的冲动是否还有,也很难说。但至少退休后5年和10年是创作的黄金期,很多重要题材等着我去写。
  《读书报》:您的作品,即使触碰敏感的问题,分寸也把握得非常好。
  何建明:我有意触动一些敏感的问题,希望重重地敲打一下国民。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悲惨,我们不能光流泪,还要反思。大事件写完可以收笔了,但是我还憋着很多气,还要回答我自己为什么写这本书。所以有了“十问国人”(《人民文学》第12期)。我希望更多地关注历史,从国民性、民族性的问题深入思考。如果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文学作品就可能简单化。
  《读书报》:在文体上是怎么考虑的?大段的引用,会不会淹没思考?在结构上又有什么讲究?
  何建明:文体上看似没有讲究,实际上是有思想高度的考虑,希望深刻反思民族的狭隘和自私。引用得多是有道理的。有些章节,这一段是中国士兵的日记,另一段是日本士兵的日记,连续引用的几段日记也是有连贯性的。幸存者和当事者的表达远比叙述本身有力量,有的地方很直白,反而最能说明问题。思考的笔墨少一点没关系。但是结构非常重要,如果单向性写作,作品会比较单调薄弱。这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决战,我从“南京大屠杀”的源头写起,有中方、日方、欧美人士和幸存者的现场目击实录,还有一章专门写到日本鬼子是如何从一个善良的人转化成一个魔鬼。为什么他们残暴,我要找到民族的劣根性。
  (摘自《中华读书报》 )(图片 37.jpg 图注:何建明)
其他文献
(引言)汪兆铭(1883~1944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留学回国后追随孙中山;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时,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后期思想明显蜕变,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本文中汪文惺、何孟恒,系汪精卫的长女和女婿。  替蒋介石挨了3枪  汪文惺夫妇两位
期刊
2015年上半年,汽车企业陆续公布了2014年业绩。国有车企的“四大天王”,上海汽车集团销售558.37万辆,排名第一;东风汽车销售380.25万辆,排名第二;一汽集团销售308.61万辆,排名第三;长安汽车销售254.78万辆,排名第四。一汽集团这个曾经的老大逐渐沦陷,成为了老三。过完年后,一汽集团则是老三的地位都没保住,从今年1月开始,长安汽车集团销量超越一汽集团,成为第三,一汽集团则沦为第四
期刊
著名香港艺人赵雅芝在其微博上称,“每次路过天安门都会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并配发自己路过天安门时的照片。  简单的一句爱国言论获得近10万网民点赞。然而,也有少数网民竟破口大骂,称:“我真不知道,中国人有什么好骄傲的!”“那就呆在北京享受雾霾吧”。甚至对赵雅芝进行人身攻击。  很多人想不明白,包括我,“白娘子”一句为国骄傲何错之有?我们那颗向善的心,难道都盖上雾霾了?  今天的中国
期刊
(引言)上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和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都实行了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但是,相似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有这样两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被人们作为反面教材,却不知他们对东西方金融造成过巨大影响。一个就是为希特勒创造经济奇迹的德意志银行行长沙赫特,另外一个则是曾给1949年中国解放前带来金融灾难的民国央行行长孔祥熙。虽然他们实行的都是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但是二人的政策导
期刊
针对“云南富宁归朝里马小学15名男生2名女生遭教师张某性侵,其中一名男生受伤住院”的网帖曝料,2014年12月31日,云南省富宁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通报称,事发学校校长已被免职,涉事教师张某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该通报最后还称“家长情绪基本稳定”。  不知从何时起,“家属情绪稳定”成为事故报道的“标配结束语”。2014年,云南省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9·26”踩踏事故,官方就通报称,“家
期刊
1983年出生的艺校生余敏燕,毕业后“令同学们不可思议地去了南京邮电大学团委”,并在没有经历任何岗位锻炼的情况下转至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任区长助理,又轻松调任无锡市新区宣传部部长。随着余敏燕与南京市市委书记杨卫泽同一天消失在大众视线,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坊间猜测的“一定有背景”果然来头不小,她“上面”的人是他。  余敏燕应声落马,带给人们强烈冲击的不是她上面的人究竟是谁,而是再次证明了官场腐败环境下
期刊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表示,“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  关于中国的社保缴费是否过高,已经争论多年,但副总理明确承认社保缴费偏高,确为首次。  社保缴费高不一定会引发民众不满,北欧的高税收高福利模式一直备受艳羡,香港的低税收低福利模式也有人称道。终究缴费水平和福利水平相匹配方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即性价比。  中国的社保费率引来的怨气,归根结底是因为性价比
期刊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太原市晋源区“强拆致人死亡”一案做出二审判决。主犯武瑞军和李彦忠一审被判死刑、无期,终审均判13年。此案曾经因为死者孟福贵的儿子孟建伟在网络连续发布《奔丧日记》而引发关注,更因为晋源区政府两次给法院发公函要求对武瑞军“慎重量刑”而招来舆论质疑。  死者儿子认为,二审并没有新的量刑情节,不该大幅减刑。依我国《刑事诉讼法》,即便在没有新的量刑情节的情况下,如果二审法院觉得一审量刑过
期刊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职训中心主任吴某光收受17万元贿赂,为商人承揽校园工程提供帮助,一审被判“受贿罪”获刑5年。不过吴某光辩称受贿钱财均用于公务接待送礼。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其犯“单位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构成“单位受贿罪”,关键是受贿行为必须由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认可,而不是看受贿钱财怎么花。本案中并未交代吴某光受贿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班子成员”集体认可。如果单凭吴某光的
期刊
中央电视台针对地表水抗生素超标的一次暗访报道,让公众“惊呆了”。记者发现,全国主要河流黄浦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更令人咋舌的是,作为中国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的山东鲁抗医药公司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1万倍。  鲁抗医药公司违法排污如此“任性”,让人心惊肉跳。央视报道后,环保部派督查组赴山东省济宁市调查,山东省环保厅也派人赴当地调查。这不免让人困惑:企业违排,为啥监管部门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