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化学课堂充满趣味性,是每位化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将教学内容“趣味化”、问题导入“情境化”、呈现方式“多样化”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导入;呈现方式;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当今的学生是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同时面临更多“信息化”的诱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趣味性课堂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让化学课堂更具趣味性呢?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
为使化学课堂更具趣味性,首先要让教学内容“趣味化”,这关系到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喜爱程度,关系到学生在化学课上学习的主动与否,然而,现行“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正如编者写给同学们的话中所说,教材的编写是经过反复思考,精心编排的,广泛收集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有着大量的精美图片,还有同学们所喜欢的大量化学实验,然而这些教学内容如何在化学课上真正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利用好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比较精准地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位,通过兴趣点导入课堂、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享受着化学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么,教师如何精准地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点位呢?
1. 分析教材、全面罗列
为比较精准地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点位,首先需要教师对初中化学课程中每一章节的兴趣点进行全面探查、罗列。笔者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沪教版)的9章共27节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分成大约80个课时的新课教学内容,由于每一个课时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含兴趣点位也有所不同,有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点位较多,有些内容可能略显枯燥,兴趣点位较少,笔者根据教学实践通过整理在每个课时中都预先找出了3~4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点位,共罗列出近300个兴趣点位。
2. 归纳整理、问卷调查
笔者从课程内容中罗列出的近300个可能的兴趣点位先进行归纳,然后再制订成问卷调查表,具体操作方法是,将9章共27节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分成大约80个课时的新课教学内容,按课时设计了80个调查问卷题,每题提供3~4个兴趣点作为选项,供学生选择。在初三年级抽样了8个平行班约360人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选择后进行涂卡,电脑读卡后进行分析,每题中选择人数较多的选项作为该课时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导入或作为线索贯穿课堂。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大致情况如下:
(1)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内容,这项调查结果跟我们教师预测的结果惊人的相似,因此,化学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来吸引学生,为让实验在教学中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前置,直接作为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来贯穿课堂;教师要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做实验,不仅关注课本演示实验,还应适时拓展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比如,在讲酸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增加氧化铜与酸的反应,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增加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增加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对氢氧化铜等这类物质的性质加深印象;教师还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除了学生分组实验外,大部分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完成各类课外实验,用完成课外实验及实验报告来代替书面作业,由此让学生多感受化学的魅力,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让这种兴趣延伸到整个学习阶段,让化学实验成为化学学习中的一种正催化剂。
(2)学生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化学知识也都很感兴趣。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所以课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利用“生活世界”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和问题,尽量使兴趣点位“生活化”,从而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时,我就以一个吸人眼球的消防知识讲座视频:高温油锅灭火方法——“火上浇油”作为课堂导入,视频过后学生炸开锅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学生怀疑我的视频是经过特效处理的,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拉进课堂教学主题,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和总结,非常顺畅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一下子就把燃烧条件、灭火方法及火宅现场逃生注意事项等一一都给掌握了,最后,学生通过分析灭火原理后知道,原来用“火上浇油”的方法灭火,其原理就是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来达到灭火目的。再如“真假金元宝的鉴别”、“读取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食品保鲜膜质量的辨别”“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的布料”等等,通过化学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与健康生活、饮食、环境等相关的知识兴趣也很大。根据调查,学生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以及化学计算兴趣不大。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听到计算就头疼,“习得性无助效应”的作祟使得他从内心就开始抵制化学计算,笔者在进行“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的元素质量分数计算题中导入新闻信息及学生想了解的健康生活知识作为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背景资料如下:“日前,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规定,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不能添加含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也就是俗称的明矾。在部分允许添加明矾为添加剂的烘焙食品中,添加量也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明矾是什么物质?明矾有何用途?又有何危害?为什么被禁止使用了呢?允许添加量的国家规定是多少?这一系列问题马上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老师在教学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时设计题目如下: 由于铝在人体内大量蓄积,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症状。近年来,很多研究指出铝与老年性痴呆有密切关系。蓄积在人体内的铝还可能引发贫血、骨质疏松等。目前市场上炸油条时,通常需加入明矾晶体作为膨松剂。铝作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膨化食品中,成人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4mg以下。炸油条时需加入明矾晶体作为膨松剂。已知明矾晶体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相对分子质量为474。
(1)计算明矾晶体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2)在1kg炸成的油条中,含有明矾晶体2g,试通过计算说明成人每日食用100g油条,铝元素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此时,同学们为急于知道平时早餐吃的油条中铝元素是否超标,就会不由自主的掉入老师设计的“圈套”,主动的去学习。再如“空气质量报告指标内容及指数”、“什么是PM2.5”、“哪些常见重金属元素会有损人体健康”、“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化学与能源”等一些与健康、饮食、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化学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渗透生活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二、问题导入“情境化”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老师要将预先选好的兴趣点位作为课堂导入或贯穿课堂时要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多点位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可以牢牢的掌控好课堂。比如:有人讲授九年级化学“物质溶解性定量表示”时,上来劈头盖脸就把“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给抛出来,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突兀感,这种突兀的抛出只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我在这堂课的导入采用了“溶解之王”争霸赛作为课堂导入创设了一个“争霸的比赛情境”,让学生来给定量比较硝酸钾、氯化钠这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制定比赛规则,为体现争霸赛的公平性,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制定了比赛规则,规则的出台,溶解度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也就随之引出,这一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引人入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专心的投入进去,然而教师在对设计好的情境在课堂中呈现时也应考虑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图片信息、背景资料、视频等媒体手段,总之,无论在情境的创设与呈现还是其余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让学生每次对化学课堂内容呈现都有一种新鲜感,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将课堂导入录制成微课形式,由学生先去自主研究等等。
总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多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化学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正如编者所说的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体验到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导入;呈现方式;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当今的学生是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同时面临更多“信息化”的诱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趣味性课堂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让化学课堂更具趣味性呢?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
为使化学课堂更具趣味性,首先要让教学内容“趣味化”,这关系到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喜爱程度,关系到学生在化学课上学习的主动与否,然而,现行“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正如编者写给同学们的话中所说,教材的编写是经过反复思考,精心编排的,广泛收集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有着大量的精美图片,还有同学们所喜欢的大量化学实验,然而这些教学内容如何在化学课上真正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利用好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比较精准地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位,通过兴趣点导入课堂、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享受着化学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么,教师如何精准地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点位呢?
1. 分析教材、全面罗列
为比较精准地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点位,首先需要教师对初中化学课程中每一章节的兴趣点进行全面探查、罗列。笔者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沪教版)的9章共27节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分成大约80个课时的新课教学内容,由于每一个课时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含兴趣点位也有所不同,有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点位较多,有些内容可能略显枯燥,兴趣点位较少,笔者根据教学实践通过整理在每个课时中都预先找出了3~4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点位,共罗列出近300个兴趣点位。
2. 归纳整理、问卷调查
笔者从课程内容中罗列出的近300个可能的兴趣点位先进行归纳,然后再制订成问卷调查表,具体操作方法是,将9章共27节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分成大约80个课时的新课教学内容,按课时设计了80个调查问卷题,每题提供3~4个兴趣点作为选项,供学生选择。在初三年级抽样了8个平行班约360人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选择后进行涂卡,电脑读卡后进行分析,每题中选择人数较多的选项作为该课时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导入或作为线索贯穿课堂。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大致情况如下:
(1)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内容,这项调查结果跟我们教师预测的结果惊人的相似,因此,化学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来吸引学生,为让实验在教学中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前置,直接作为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来贯穿课堂;教师要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做实验,不仅关注课本演示实验,还应适时拓展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比如,在讲酸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增加氧化铜与酸的反应,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增加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增加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对氢氧化铜等这类物质的性质加深印象;教师还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除了学生分组实验外,大部分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完成各类课外实验,用完成课外实验及实验报告来代替书面作业,由此让学生多感受化学的魅力,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让这种兴趣延伸到整个学习阶段,让化学实验成为化学学习中的一种正催化剂。
(2)学生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化学知识也都很感兴趣。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所以课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利用“生活世界”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和问题,尽量使兴趣点位“生活化”,从而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时,我就以一个吸人眼球的消防知识讲座视频:高温油锅灭火方法——“火上浇油”作为课堂导入,视频过后学生炸开锅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学生怀疑我的视频是经过特效处理的,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拉进课堂教学主题,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和总结,非常顺畅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一下子就把燃烧条件、灭火方法及火宅现场逃生注意事项等一一都给掌握了,最后,学生通过分析灭火原理后知道,原来用“火上浇油”的方法灭火,其原理就是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来达到灭火目的。再如“真假金元宝的鉴别”、“读取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食品保鲜膜质量的辨别”“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的布料”等等,通过化学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与健康生活、饮食、环境等相关的知识兴趣也很大。根据调查,学生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以及化学计算兴趣不大。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听到计算就头疼,“习得性无助效应”的作祟使得他从内心就开始抵制化学计算,笔者在进行“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的元素质量分数计算题中导入新闻信息及学生想了解的健康生活知识作为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背景资料如下:“日前,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规定,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不能添加含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也就是俗称的明矾。在部分允许添加明矾为添加剂的烘焙食品中,添加量也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明矾是什么物质?明矾有何用途?又有何危害?为什么被禁止使用了呢?允许添加量的国家规定是多少?这一系列问题马上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老师在教学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时设计题目如下: 由于铝在人体内大量蓄积,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症状。近年来,很多研究指出铝与老年性痴呆有密切关系。蓄积在人体内的铝还可能引发贫血、骨质疏松等。目前市场上炸油条时,通常需加入明矾晶体作为膨松剂。铝作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膨化食品中,成人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4mg以下。炸油条时需加入明矾晶体作为膨松剂。已知明矾晶体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相对分子质量为474。
(1)计算明矾晶体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2)在1kg炸成的油条中,含有明矾晶体2g,试通过计算说明成人每日食用100g油条,铝元素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此时,同学们为急于知道平时早餐吃的油条中铝元素是否超标,就会不由自主的掉入老师设计的“圈套”,主动的去学习。再如“空气质量报告指标内容及指数”、“什么是PM2.5”、“哪些常见重金属元素会有损人体健康”、“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化学与能源”等一些与健康、饮食、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化学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渗透生活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二、问题导入“情境化”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老师要将预先选好的兴趣点位作为课堂导入或贯穿课堂时要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多点位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可以牢牢的掌控好课堂。比如:有人讲授九年级化学“物质溶解性定量表示”时,上来劈头盖脸就把“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给抛出来,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突兀感,这种突兀的抛出只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我在这堂课的导入采用了“溶解之王”争霸赛作为课堂导入创设了一个“争霸的比赛情境”,让学生来给定量比较硝酸钾、氯化钠这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制定比赛规则,为体现争霸赛的公平性,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制定了比赛规则,规则的出台,溶解度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也就随之引出,这一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引人入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专心的投入进去,然而教师在对设计好的情境在课堂中呈现时也应考虑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图片信息、背景资料、视频等媒体手段,总之,无论在情境的创设与呈现还是其余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让学生每次对化学课堂内容呈现都有一种新鲜感,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将课堂导入录制成微课形式,由学生先去自主研究等等。
总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多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化学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正如编者所说的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体验到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