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是对农村各项生产力发挥优势作用。其中包括农村的科技建设,土地建设以及分工形式等等。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形式,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这些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和成本的浪费。本文就从创新的必要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F4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291-01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重视力度,相关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制定程度等方面都进入崭新的阶段。其中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废除农业税等制度和方针。同时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同时,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和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人多地少的矛盾问题也不断突出。因此,针对已有的经济组织形式,需要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具体來说,就是要对农村的土地问题进行有效的完善,让农村克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1、已有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不利于农业发展
现如今,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和自然经济的发展状态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农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却和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背离,只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利用,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新。社会分工协作的水平无法提升。
1.1 已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严重制约科技生产力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科技的利用方式和市场发展的相关原则相违背,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农户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原则长期支配下,农业生产方式和科技应用程度无法进行紧密结合,处于高度分离的状态。另外,不仅如此,农户更需要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其中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机服务和化肥原料等等。对于高科技技术需求量却严重缺乏。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转型,研究方向和实际的竞争趋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现如今农业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出,生产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弊端,包括耕地面积,零散经营等等。这种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生产力水平逐渐上升,但却受到严重的限制,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明显出现浪费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滞后性使然。产生的闲置资源和科技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主要是由于耕地规模过小的原因。但是在生物防治工作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防治系统,因此,在农药的配置和使用中,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有所增强。所以,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2 制约土地的自然生产力程度
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自然生产力的制约因素提高重视,深入分析,才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的基本问题。从现如今农业生活的发展现状上看,市场经济占据着主体地位,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的重要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是提升自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势多样,其中水稻、玉米和小麦等是比较重要的经济作物,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也是提升作物生产率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具有较强的可开发潜力,因此,农村自然生产力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大。
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现今的设备以及科技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严重地降低了土地的质量,提升了管理成本。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经济组织形式无法和已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
1.3 制约分工协作生产力的发展
在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保证分工协作的科学性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中可见,农民对于分工协作的意识程度不高,农户自身的独立性不强,而且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交易水平和规模收益都无法提升。另外,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农户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资本和技术的利用程度也逐渐降低,因此,生产经营的水平受到了限制。
分工协作还包括农户的生产行为,严重的从众心理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剧烈波动,形成农产品大战,浪费了社会资源。其次,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制约了地区间专业化分工,限制了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只是单一地指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忽略了农业自身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自然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分工协作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它们才能得到有效利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它们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2、现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现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是在计划经济和小农生产方式双重约束下建立的,与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并形成了严重冲突,导致资源逆向替代,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和失衡,难以发挥竞争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1 微观上农户行为均衡,宏观上资源逆向替代农户用一定的资金购买流动性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户在既定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微观层次上,农户用化肥替代农家肥,用收割机替代手工收割,替代者所耗费的劳动支出是少于被代者所耗费的劳动支出的,因此这种替代是农户经济行为的均衡表现。但从宏观层次看,这种替代没有相应条件的配合,无法使被替代的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这就是不合理的、不经济的。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社会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一种资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才有被替代的必要。如果一种资源被替代后,既不能用于再生产,又不能用于更好地消费,那么它就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在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对农家肥的替代,农机服务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对农户来说,就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是一种逆向替代。这种替代会使稀缺的资源更为稀缺,多余的资源更为多余,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扭曲和失衡。这种替代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劳动力的闲置时间,减少了农民收入。
2.2 难以发挥竞争的作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但从中国大部分农户的现状来看,是难以展开有效竞争的。虽然现阶段中国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但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脱离土地完全转向非农经济活动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目前中国农户经济基础脆弱,既没有承担风险损失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分散风险损失的社会保障,也不具备承受风险的心理素质,更支付不起转产所需承担的高额成本。
3、总结
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改革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使其既有利于重塑微观市场主体,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又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服务的功能。这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体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 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家,2003,15(1):21—28.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F4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291-01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重视力度,相关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制定程度等方面都进入崭新的阶段。其中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废除农业税等制度和方针。同时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同时,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和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人多地少的矛盾问题也不断突出。因此,针对已有的经济组织形式,需要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具体來说,就是要对农村的土地问题进行有效的完善,让农村克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1、已有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不利于农业发展
现如今,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和自然经济的发展状态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农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却和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背离,只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利用,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新。社会分工协作的水平无法提升。
1.1 已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严重制约科技生产力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科技的利用方式和市场发展的相关原则相违背,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农户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原则长期支配下,农业生产方式和科技应用程度无法进行紧密结合,处于高度分离的状态。另外,不仅如此,农户更需要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其中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机服务和化肥原料等等。对于高科技技术需求量却严重缺乏。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转型,研究方向和实际的竞争趋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现如今农业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出,生产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弊端,包括耕地面积,零散经营等等。这种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生产力水平逐渐上升,但却受到严重的限制,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明显出现浪费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滞后性使然。产生的闲置资源和科技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主要是由于耕地规模过小的原因。但是在生物防治工作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防治系统,因此,在农药的配置和使用中,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的成本不断提高,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有所增强。所以,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2 制约土地的自然生产力程度
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自然生产力的制约因素提高重视,深入分析,才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的基本问题。从现如今农业生活的发展现状上看,市场经济占据着主体地位,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的重要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是提升自然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势多样,其中水稻、玉米和小麦等是比较重要的经济作物,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也是提升作物生产率的重要前提。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具有较强的可开发潜力,因此,农村自然生产力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大。
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现今的设备以及科技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严重地降低了土地的质量,提升了管理成本。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经济组织形式无法和已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
1.3 制约分工协作生产力的发展
在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保证分工协作的科学性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中可见,农民对于分工协作的意识程度不高,农户自身的独立性不强,而且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交易水平和规模收益都无法提升。另外,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农户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资本和技术的利用程度也逐渐降低,因此,生产经营的水平受到了限制。
分工协作还包括农户的生产行为,严重的从众心理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剧烈波动,形成农产品大战,浪费了社会资源。其次,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制约了地区间专业化分工,限制了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只是单一地指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忽略了农业自身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自然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分工协作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它们才能得到有效利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它们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2、现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现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是在计划经济和小农生产方式双重约束下建立的,与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并形成了严重冲突,导致资源逆向替代,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和失衡,难以发挥竞争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1 微观上农户行为均衡,宏观上资源逆向替代农户用一定的资金购买流动性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户在既定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微观层次上,农户用化肥替代农家肥,用收割机替代手工收割,替代者所耗费的劳动支出是少于被代者所耗费的劳动支出的,因此这种替代是农户经济行为的均衡表现。但从宏观层次看,这种替代没有相应条件的配合,无法使被替代的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这就是不合理的、不经济的。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社会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一种资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才有被替代的必要。如果一种资源被替代后,既不能用于再生产,又不能用于更好地消费,那么它就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在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对农家肥的替代,农机服务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对农户来说,就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是一种逆向替代。这种替代会使稀缺的资源更为稀缺,多余的资源更为多余,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扭曲和失衡。这种替代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劳动力的闲置时间,减少了农民收入。
2.2 难以发挥竞争的作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但从中国大部分农户的现状来看,是难以展开有效竞争的。虽然现阶段中国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但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脱离土地完全转向非农经济活动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目前中国农户经济基础脆弱,既没有承担风险损失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分散风险损失的社会保障,也不具备承受风险的心理素质,更支付不起转产所需承担的高额成本。
3、总结
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改革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矛盾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使其既有利于重塑微观市场主体,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又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服务的功能。这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体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 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家,2003,15(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