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西洞庭湖区历年雨情水情变化趋势,分析了近期洞庭湖水位失衡的成因及防汛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增强人们防汛抗灾意识,提出了“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防汛抗灾应对措施。
关键词 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防汛抗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01-02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Dongting Lake in ″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LV Yan
(Hans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Hanshou Hunan 4159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rainfall of West Dongting Lake over the year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recents imbalance of Dongting Lake water leve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to control flood and fight disaster,it also put forward the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sponse countermeasures in West Dongting Lake.
Key words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West Dongting Lake;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cause;countermeasure
西洞庭湖位于常德市东部滨湖平原区,总面积4 430 km2。其中,耕地面积22.3万hm2,总人口304万人,分别占全省洞庭湖区的29%和38%,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自20世纪90年代(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连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近10余年,西洞庭湖一直没有发生过特大洪涝灾害,以前每年汛期都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防汛抗灾大事,如今已被许多干部群众淡忘。部分群众及干部认为情况起了变化,沅水修了五强溪水库,长江建了三峡大坝,今后再不会发生大水高洪,不会闹洪灾,可以高枕无忧。关于“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的防汛抗灾形势已有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1],现结合西洞庭湖的实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增强人们的防汛抗灾意识,切实搞好防汛抗灾工作。
1 近期西洞庭湖水位失衡的成因
1.1 降水的周期变化作用
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年降水量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其中20世纪50年代为多雨期,60—70年代为干旱期,80—90年代为多雨期[3-4],而90年代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5];其中,苏布达等[6]指出洞庭湖平原为整个长江流域降水增加的主要中心之一;而张永领等[7]则指出20世纪后半叶湘江上游和洞庭湖平原夏季降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另外,近期刘会玉等[8]指出洞庭湖地区汛期降水存在周期性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降水将逐渐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据张剑明等[9]研究分析,1960—2006年洞庭湖区降水存在着4个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0年、3.5年、10.0年和21.2年。在3.5年时间尺度上,干湿期之间转换频繁,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统计年内均比较明显。在10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比较明显。在1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降水由1960年代初8年左右逐渐过渡到1990年代中期的12年左右的特征尺度。在21年的尺度上,降水周期明显。46年里大约经历2个干湿转变周期。1960年代中期以前降水较少,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降水比较充沛,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降水比较少,19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降水丰富,20世纪初以后又出现了一个降水较少的时期。
另外,据汉寿县历年降水资料统计显示,年降水最多的2002年,总降水量为2 059.1 mm,相当于常年(1 390.5 mm)的1.5倍左右;年降水量最少的2011年,仅为840.6 mm,比常年少40%,不及多雨年的一半。由于历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存在不均等性,从而循环往复导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从汉寿历年降水距平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1960—2011年汉寿县年降水量在1990年前基本上是处在正常或正常偏少范围内波动,变化幅度较小,1990年后到2004年一直处于降水比较充沛的丰水期,2005年后又回到降水相对偏少的干旱期,并且1990年后的波动幅度明显比前期大,波长也更长。这与湖南年降水量变化情况[9-10]较为一致。
1.2 建设拦蓄水利工程减轻下游洪水威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在洞庭湖区四水(湘、资、沅、澧)上游,新建了一批控制性的水利工程,处理和加固了一批病险工程,提升了一批标准不高和效益欠佳的工程设施,大大增强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特别是三峡、五强溪、江垭、皂市等一大批控制性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对一般性洪水能够实行科学调度和有效调控,也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及其危害,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水情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威胁。 2 西洞庭湖防汛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水系,决定洪水的多发性和长期性
西洞庭湖水系复杂,灾害频繁,长江三口7支中有6支,湖南四水中有沅、澧两水流经西洞庭湖后,再由赤山头的茅草街河和赤山尾的沅江2处通道经东洞庭湖而入长江,但由于河湖内的泥砂淤积和人为因素的乱垦乱围,造成茅草街河和沅江小河口2处阻洪卡口,使滞流在西湖庭湖的洪水不能很快下泄,使西洞庭湖长时间特别是汛期保持高洪水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水袋子”,构成对沿湖堤垸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沅澧水灌满西洞庭湖以后洪水又不能很快下泄时,再加上长江或湘资二水涨水而造成长江三口来水和湘资二水顶托时,西洞庭湖区汛情就更加严重,堤垸也就更加危险,随时都有发生垮堤溃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自解放以来,先后发生较大洪灾25次,平均2年多1次,其中仅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大洪灾就有7次之多。每次洪灾都给湖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水威胁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常德经济发展的形势。
2.2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反常也是重要因素
西洞庭湖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年均降雨量约1 380 mm。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环境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和强度分布很不均匀,常常出现几天降几十天的雨,一个月降几个月的雨,或者几十天、几个月少降雨和不降雨的情况,经常造成该区域涝旱灾害的不均匀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沅澧水流域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的同时,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亦同时普降大到暴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连续几年遇到过上述情况,一度造成汉寿南湖撇洪河溃口,围堤湖垸2次决口蓄洪,几十个湖汊小垸漫溃成灾。上述情况的雨型对沅水下游流域堤垸等水利工程设施有很大的致命威胁。
2.3 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还远远不能适应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
西洞庭湖现有在册堤垸38个,其中重点堤垸5个,国家蓄洪垸8个,一般堤垸25个;共有防洪堤长2 870 km,其中一线防洪大堤1 121 km;共有各类涵闸设施1 015座。从防洪角度上看,大堤防洪标准还不高,有些堤身矮小单薄,险工险段和隐患较多,而且很多洪涝灾害形成的隐患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河床常年泥砂淤积及一些河道采砂尾堆清理不及时,造成河道防洪行洪能力减弱,江河上的控制性工程调蓄能力有限,难以做到无条件的调控,有时甚至下游汛期越紧张,上游水库越要泄洪。虽然这些年外河没有发生过较大洪水,但从自然的规律来看,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4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造成河道行洪能力减弱,河流湖泊蓄洪调洪能力锐减,常常出现小雨量,高水位,大灾害。根据1952年和1995年2次湖泊地形图对比估算,洞庭湖区河湖总淤积量达513 332万m3,年均淤积量达11 938万m3。据测算,解放以来的53年间,西洞庭湖河床湖床平均每年淤高6.8 cm,已累计平均淤高3.6 m,其中澧水七里湖平均淤高了7 m,沅澧水尾闾的目平湖平均淤高达2.5 m[11],最大淤高5~6 m;如今汉寿最大的湖泊目平湖有的地方已经淤成了“目平洲”。
2.5 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
随着三峡工程以及沅澧水上游五强溪、江垭、皂布等大型水库的建成,江湖关系正在发生新变化,当遇大洪水时,上游水库拦洪削峰,相对单一水系入湖洪峰流量虽有减少,但拉长了洪峰的时间,各水系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由于沅澧水与长江均有重叠的洪水时间,沅澧洪水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而长江洪水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建国以来,三水碰头就有6次,分别是1968年、1969年、1976年、1986年、1988年和1998年,但由于澧水上游与长江中游同属一个暴雨区,澧水和长江洪水碰头的机率更大,建国以来就有18次。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洪峰水位相应会降低,但随着中高水位时间延长,进入洞庭湖洪水流量不会减少,洪水滞留洞庭湖的时间也会延长,因此,降低洞庭湖洪峰水位也会很小,洪水对洞庭湖的威胁依然严重。
3 防汛抗灾措施与对策
3.1 增强水情意识与忧患观念
从思想上扭转和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能认为“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不会发生像以前那样的大水高洪。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危害性和可能性,真正从思想上做到有灾无灾作有灾的准备,大水小水作大水的准备,作了准备不涨大水不要紧,未作准备突然涨了大水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才能在可能发生大水高洪的情况下,确保堤垸水库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水利状况和人们对水的价值认识的转变,在防汛抗灾斗争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上也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不应当单纯地视洪水为猛兽,而应当争取做到人水和谐。现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手段实现科学治水,科学防洪,科学驯水,科学调度,既要防水为害,又要化水为利;既要防止洪水冲垮堤垸水库,又要充分爱护保护可贵的水资源为发展服务。各项有调蓄能力的工程及湖泊河流,如汉寿县的南湖撇洪河、西湖高水内江、沧浪老河、城北老河以及大小湖泊和山区水库等,可以通过工程措施,采取河湖连通、库渠串连、干枯互补等办法,做到在防汛尾期不要让富余的水量白白流走。特别是山区的水库,只要属于正常运行的,绝对不能任意随便放水,变防洪保安为放洪保安,储备水源,为后期干旱和经济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湖区面临的新任务。
3.3 强化基础工作
加强预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基层预警体系建设,搞好现代化的防汛抢险,必须配备和采用一些现代化的通讯、观测、运输等抢险仪器和机械等先进设备,以速战速决,把险情控制和消灭在刚发生的萌芽险段,以确保不垮不溃堤垸水库,确保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聂芳容,刘世奇,等.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防洪减灾策略探讨[J].人民长江,2009,40(14):68-70.
[2] 翟盘茂,任福民,张强.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气象学报,1999,57(2):208-216.
[3] 王叶红,王谦谦,赵玉春.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4):685-691.
[4] 江志红,丁裕国.近40年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l7(1):73-78.
[5]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567-575.
[6] SU Buda,TONG Jiang,SHI Yafeng,et a1.Rainstorm and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1951-2002[C]//Climate Change and Yangtze Floods,Beijing:Science Press,2005:101-121.
[7] 张永领,高全洲,丁裕国,等.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2):161-168.
[8]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409-418.
[9] 张剑明,章新平,黎祖贤.湖南省46年来降水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5):512-518.
[10] 黄一民,章新平,刘昉.湖南降水变化及与印度降水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2007,27(5):416-419.
[11] 胡光伟,毛德华,李正最,等.三峡工程建设对洞庭湖的影响研究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13(5):44.
关键词 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防汛抗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01-02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Dongting Lake in ″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LV Yan
(Hans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Hanshou Hunan 4159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rainfall of West Dongting Lake over the year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recents imbalance of Dongting Lake water leve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to control flood and fight disaster,it also put forward the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sponse countermeasures in West Dongting Lake.
Key words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West Dongting Lake;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fighting;cause;countermeasure
西洞庭湖位于常德市东部滨湖平原区,总面积4 430 km2。其中,耕地面积22.3万hm2,总人口304万人,分别占全省洞庭湖区的29%和38%,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自20世纪90年代(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连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近10余年,西洞庭湖一直没有发生过特大洪涝灾害,以前每年汛期都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防汛抗灾大事,如今已被许多干部群众淡忘。部分群众及干部认为情况起了变化,沅水修了五强溪水库,长江建了三峡大坝,今后再不会发生大水高洪,不会闹洪灾,可以高枕无忧。关于“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的防汛抗灾形势已有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1],现结合西洞庭湖的实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增强人们的防汛抗灾意识,切实搞好防汛抗灾工作。
1 近期西洞庭湖水位失衡的成因
1.1 降水的周期变化作用
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年降水量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其中20世纪50年代为多雨期,60—70年代为干旱期,80—90年代为多雨期[3-4],而90年代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5];其中,苏布达等[6]指出洞庭湖平原为整个长江流域降水增加的主要中心之一;而张永领等[7]则指出20世纪后半叶湘江上游和洞庭湖平原夏季降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另外,近期刘会玉等[8]指出洞庭湖地区汛期降水存在周期性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降水将逐渐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据张剑明等[9]研究分析,1960—2006年洞庭湖区降水存在着4个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0年、3.5年、10.0年和21.2年。在3.5年时间尺度上,干湿期之间转换频繁,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统计年内均比较明显。在10年时间尺度上降水周期性振荡特征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比较明显。在1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降水由1960年代初8年左右逐渐过渡到1990年代中期的12年左右的特征尺度。在21年的尺度上,降水周期明显。46年里大约经历2个干湿转变周期。1960年代中期以前降水较少,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降水比较充沛,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降水比较少,19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降水丰富,20世纪初以后又出现了一个降水较少的时期。
另外,据汉寿县历年降水资料统计显示,年降水最多的2002年,总降水量为2 059.1 mm,相当于常年(1 390.5 mm)的1.5倍左右;年降水量最少的2011年,仅为840.6 mm,比常年少40%,不及多雨年的一半。由于历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存在不均等性,从而循环往复导致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从汉寿历年降水距平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1960—2011年汉寿县年降水量在1990年前基本上是处在正常或正常偏少范围内波动,变化幅度较小,1990年后到2004年一直处于降水比较充沛的丰水期,2005年后又回到降水相对偏少的干旱期,并且1990年后的波动幅度明显比前期大,波长也更长。这与湖南年降水量变化情况[9-10]较为一致。
1.2 建设拦蓄水利工程减轻下游洪水威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洪工程建设,先后在洞庭湖区四水(湘、资、沅、澧)上游,新建了一批控制性的水利工程,处理和加固了一批病险工程,提升了一批标准不高和效益欠佳的工程设施,大大增强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特别是三峡、五强溪、江垭、皂市等一大批控制性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对一般性洪水能够实行科学调度和有效调控,也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及其危害,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水情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威胁。 2 西洞庭湖防汛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水系,决定洪水的多发性和长期性
西洞庭湖水系复杂,灾害频繁,长江三口7支中有6支,湖南四水中有沅、澧两水流经西洞庭湖后,再由赤山头的茅草街河和赤山尾的沅江2处通道经东洞庭湖而入长江,但由于河湖内的泥砂淤积和人为因素的乱垦乱围,造成茅草街河和沅江小河口2处阻洪卡口,使滞流在西湖庭湖的洪水不能很快下泄,使西洞庭湖长时间特别是汛期保持高洪水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水袋子”,构成对沿湖堤垸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沅澧水灌满西洞庭湖以后洪水又不能很快下泄时,再加上长江或湘资二水涨水而造成长江三口来水和湘资二水顶托时,西洞庭湖区汛情就更加严重,堤垸也就更加危险,随时都有发生垮堤溃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自解放以来,先后发生较大洪灾25次,平均2年多1次,其中仅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大洪灾就有7次之多。每次洪灾都给湖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水威胁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常德经济发展的形势。
2.2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反常也是重要因素
西洞庭湖地处雪峰山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冬夏季风交替,降水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年均降雨量约1 380 mm。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环境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和强度分布很不均匀,常常出现几天降几十天的雨,一个月降几个月的雨,或者几十天、几个月少降雨和不降雨的情况,经常造成该区域涝旱灾害的不均匀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沅澧水流域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的同时,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亦同时普降大到暴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连续几年遇到过上述情况,一度造成汉寿南湖撇洪河溃口,围堤湖垸2次决口蓄洪,几十个湖汊小垸漫溃成灾。上述情况的雨型对沅水下游流域堤垸等水利工程设施有很大的致命威胁。
2.3 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还远远不能适应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
西洞庭湖现有在册堤垸38个,其中重点堤垸5个,国家蓄洪垸8个,一般堤垸25个;共有防洪堤长2 870 km,其中一线防洪大堤1 121 km;共有各类涵闸设施1 015座。从防洪角度上看,大堤防洪标准还不高,有些堤身矮小单薄,险工险段和隐患较多,而且很多洪涝灾害形成的隐患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河床常年泥砂淤积及一些河道采砂尾堆清理不及时,造成河道防洪行洪能力减弱,江河上的控制性工程调蓄能力有限,难以做到无条件的调控,有时甚至下游汛期越紧张,上游水库越要泄洪。虽然这些年外河没有发生过较大洪水,但从自然的规律来看,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4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
河(湖)床淤积严重,河(湖)底不断抬高,造成河道行洪能力减弱,河流湖泊蓄洪调洪能力锐减,常常出现小雨量,高水位,大灾害。根据1952年和1995年2次湖泊地形图对比估算,洞庭湖区河湖总淤积量达513 332万m3,年均淤积量达11 938万m3。据测算,解放以来的53年间,西洞庭湖河床湖床平均每年淤高6.8 cm,已累计平均淤高3.6 m,其中澧水七里湖平均淤高了7 m,沅澧水尾闾的目平湖平均淤高达2.5 m[11],最大淤高5~6 m;如今汉寿最大的湖泊目平湖有的地方已经淤成了“目平洲”。
2.5 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
随着三峡工程以及沅澧水上游五强溪、江垭、皂布等大型水库的建成,江湖关系正在发生新变化,当遇大洪水时,上游水库拦洪削峰,相对单一水系入湖洪峰流量虽有减少,但拉长了洪峰的时间,各水系洪峰水位碰头机率增大。由于沅澧水与长江均有重叠的洪水时间,沅澧洪水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而长江洪水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建国以来,三水碰头就有6次,分别是1968年、1969年、1976年、1986年、1988年和1998年,但由于澧水上游与长江中游同属一个暴雨区,澧水和长江洪水碰头的机率更大,建国以来就有18次。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洪峰水位相应会降低,但随着中高水位时间延长,进入洞庭湖洪水流量不会减少,洪水滞留洞庭湖的时间也会延长,因此,降低洞庭湖洪峰水位也会很小,洪水对洞庭湖的威胁依然严重。
3 防汛抗灾措施与对策
3.1 增强水情意识与忧患观念
从思想上扭转和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能认为“后三峡时代”西洞庭湖不会发生像以前那样的大水高洪。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危害性和可能性,真正从思想上做到有灾无灾作有灾的准备,大水小水作大水的准备,作了准备不涨大水不要紧,未作准备突然涨了大水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才能在可能发生大水高洪的情况下,确保堤垸水库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确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水利状况和人们对水的价值认识的转变,在防汛抗灾斗争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上也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新的调整,不应当单纯地视洪水为猛兽,而应当争取做到人水和谐。现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手段实现科学治水,科学防洪,科学驯水,科学调度,既要防水为害,又要化水为利;既要防止洪水冲垮堤垸水库,又要充分爱护保护可贵的水资源为发展服务。各项有调蓄能力的工程及湖泊河流,如汉寿县的南湖撇洪河、西湖高水内江、沧浪老河、城北老河以及大小湖泊和山区水库等,可以通过工程措施,采取河湖连通、库渠串连、干枯互补等办法,做到在防汛尾期不要让富余的水量白白流走。特别是山区的水库,只要属于正常运行的,绝对不能任意随便放水,变防洪保安为放洪保安,储备水源,为后期干旱和经济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湖区面临的新任务。
3.3 强化基础工作
加强预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基层预警体系建设,搞好现代化的防汛抢险,必须配备和采用一些现代化的通讯、观测、运输等抢险仪器和机械等先进设备,以速战速决,把险情控制和消灭在刚发生的萌芽险段,以确保不垮不溃堤垸水库,确保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聂芳容,刘世奇,等.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防洪减灾策略探讨[J].人民长江,2009,40(14):68-70.
[2] 翟盘茂,任福民,张强.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J].气象学报,1999,57(2):208-216.
[3] 王叶红,王谦谦,赵玉春.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4):685-691.
[4] 江志红,丁裕国.近40年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l7(1):73-78.
[5]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567-575.
[6] SU Buda,TONG Jiang,SHI Yafeng,et a1.Rainstorm and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1951-2002[C]//Climate Change and Yangtze Floods,Beijing:Science Press,2005:101-121.
[7] 张永领,高全洲,丁裕国,等.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2):161-168.
[8]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4):409-418.
[9] 张剑明,章新平,黎祖贤.湖南省46年来降水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5):512-518.
[10] 黄一民,章新平,刘昉.湖南降水变化及与印度降水关系研究[J].热带地理,2007,27(5):416-419.
[11] 胡光伟,毛德华,李正最,等.三峡工程建设对洞庭湖的影响研究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1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