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门重视孝道的宗教。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臣子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的确,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常说,你们西洋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们东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于十字架的形式。什么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只要儿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对,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这不是后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个部分,成了“丁”字了吗?
而我们中国,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远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萨、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内;下则由自己传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并且横的关连,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样需要仁爱,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族社会,纵横交错,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现在的孝道文化可怜啊!我有许多好朋友,大部分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老两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你说这有多可怜,多悲哀!
儿子是国家的 女儿是人家的
并且,现在一个儿子讨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样,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远了自己亲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也不见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这又是一种情况,讲的都是真话。反正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我们的孝道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这孝道文化从哪里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会来,古代维系这大家庭社会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还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书籍,叫做《孝经》,作为孝道的典范。这本书现在大家很少看,像我们老一辈的,在小时候便已经读得很熟了。记得民国三十六年我回到家里,父亲听说我研究佛学,研究得还不错,要我讲一点佛经给乡人听,他也要参加,我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家孩子,长到几十岁,从外面回家,看到父母亲都会赶紧跪下来磕头。父母亲坐在旁边时,孩子不敢随便坐。我父亲讲话很威严,我听他讲话有时还会畏惧,畏惧并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很自然诚恳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里的客人不少,因为我那时有点小名声,常常有人来找我谈话。每当我父亲走过来,我一定马上站起来听父亲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说,你长大了,以后不必这样守礼,马虎一点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这是因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响的关系。我父亲要我讲佛经,他也要听,我说您不能来,您来了我就讲不出来。最后不得已,我对父亲说,您真要来,那我讲《孝经》好了,父亲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讲这玩意儿?我说现在的青年不得了,家乡的子弟们先要懂一点《孝经》,不然学个什么佛?!我父亲想想,也认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乡曾经讲过一次《孝经》。《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学和青年同学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本来我自己的儿女很反对我这种看法和态度。他们说,爸爸你是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我说对啊。我一个儿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讲,他起先很不喜欢这样,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后来他在社会上经历多了,有更深一层的生活体验,倒反过来赞成我的观念。他说这样很对,又何必一定要只爱自己的儿女呢!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这正是《孝经》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了!
由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始终讲究孝道,因此中国历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下跪,威风凛凛。可是一旦皇太后出来,皇帝只好恭恭敬敬侧身肃立,不敢随便坐着,等到皇帝到后宫见太上皇或皇太后,给妈妈请安,那就得跪下来,妈妈要骂照样骂,要打照样打,根本不敢有什么反抗。我们看宋、明、清代的历史,那几个皇帝的太后更是厉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顶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生气,扳起脸孔,怎么样?!好,你是皇帝,大家听你的,我也听你的。皇帝一看情势不对,赶紧跪下来说,皇太后不要生气,您老人家要怎样,就照着办好了。这是孝道的一种表现,我们并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顺从,但是现代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的确逐渐地衰微了。
这个孝道思想表现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上,什么时候最为突出呢?大约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汉末三国时期这个阶段。东汉以后,中国的儒道文化非常兴盛,当时只要你做人真正合于孝的标准,便有机会出来做官。满清时代功名中的举人,另有一个旧名称,也叫“孝廉”。孝廉这个制度,在汉朝是由地方上推举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来任职,再由皇帝封给官位,一步一步升迁的。 由于两汉藉仕途来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国以及两晋以后,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视得不得了。一个家族出了个不孝子,那便由这一家族辈份最长的族长出面,开祠堂门,严加惩治,毫不留情。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传进了中国。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识分子所言,佛教是“无父无君”,不要父母,不要国家,那么佛教又怎能顺利地传入中国大片土地,甚至最后成为民间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孝顺父母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门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公元189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分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臣子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的确,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常说,你们西洋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们东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于十字架的形式。什么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只要儿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对,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这不是后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个部分,成了“丁”字了吗?
而我们中国,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远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萨、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内;下则由自己传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并且横的关连,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样需要仁爱,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族社会,纵横交错,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现在的孝道文化可怜啊!我有许多好朋友,大部分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老两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你说这有多可怜,多悲哀!
儿子是国家的 女儿是人家的
并且,现在一个儿子讨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样,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远了自己亲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妇也不见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又有儿子又有女儿。他说我有什么好?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人家的,我有什么?!这又是一种情况,讲的都是真话。反正这一代的孝道出了问题,文化也出了问题。
我们的孝道文化有几千年历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这孝道文化从哪里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会来,古代维系这大家庭社会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还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书籍,叫做《孝经》,作为孝道的典范。这本书现在大家很少看,像我们老一辈的,在小时候便已经读得很熟了。记得民国三十六年我回到家里,父亲听说我研究佛学,研究得还不错,要我讲一点佛经给乡人听,他也要参加,我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家孩子,长到几十岁,从外面回家,看到父母亲都会赶紧跪下来磕头。父母亲坐在旁边时,孩子不敢随便坐。我父亲讲话很威严,我听他讲话有时还会畏惧,畏惧并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很自然诚恳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里的客人不少,因为我那时有点小名声,常常有人来找我谈话。每当我父亲走过来,我一定马上站起来听父亲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说,你长大了,以后不必这样守礼,马虎一点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这是因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响的关系。我父亲要我讲佛经,他也要听,我说您不能来,您来了我就讲不出来。最后不得已,我对父亲说,您真要来,那我讲《孝经》好了,父亲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讲这玩意儿?我说现在的青年不得了,家乡的子弟们先要懂一点《孝经》,不然学个什么佛?!我父亲想想,也认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乡曾经讲过一次《孝经》。《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学和青年同学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本来我自己的儿女很反对我这种看法和态度。他们说,爸爸你是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我说对啊。我一个儿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讲,他起先很不喜欢这样,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后来他在社会上经历多了,有更深一层的生活体验,倒反过来赞成我的观念。他说这样很对,又何必一定要只爱自己的儿女呢!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这正是《孝经》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了!
由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始终讲究孝道,因此中国历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下跪,威风凛凛。可是一旦皇太后出来,皇帝只好恭恭敬敬侧身肃立,不敢随便坐着,等到皇帝到后宫见太上皇或皇太后,给妈妈请安,那就得跪下来,妈妈要骂照样骂,要打照样打,根本不敢有什么反抗。我们看宋、明、清代的历史,那几个皇帝的太后更是厉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顶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生气,扳起脸孔,怎么样?!好,你是皇帝,大家听你的,我也听你的。皇帝一看情势不对,赶紧跪下来说,皇太后不要生气,您老人家要怎样,就照着办好了。这是孝道的一种表现,我们并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顺从,但是现代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的确逐渐地衰微了。
这个孝道思想表现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上,什么时候最为突出呢?大约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汉末三国时期这个阶段。东汉以后,中国的儒道文化非常兴盛,当时只要你做人真正合于孝的标准,便有机会出来做官。满清时代功名中的举人,另有一个旧名称,也叫“孝廉”。孝廉这个制度,在汉朝是由地方上推举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来任职,再由皇帝封给官位,一步一步升迁的。 由于两汉藉仕途来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国以及两晋以后,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视得不得了。一个家族出了个不孝子,那便由这一家族辈份最长的族长出面,开祠堂门,严加惩治,毫不留情。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传进了中国。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识分子所言,佛教是“无父无君”,不要父母,不要国家,那么佛教又怎能顺利地传入中国大片土地,甚至最后成为民间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孝顺父母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还是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过去。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姨妈一手带大,后来姨妈想出家,佛不答应,因为顾虑到女性出家,宗教团体内容易发生问题,恐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布,但是由于阿难一再向佛请求,说姨妈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出家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答应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但是佛还是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感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可贵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门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公元189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假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知识分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