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无价的财富,让学生先背诵,用不同形式进行巩固,不断积累这些财富;再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运用“经典诗文”或填空或造句或组段,小试一番;最后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
【关键词】
经典诗文;积累;运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诗文”耐人寻味,简单的几十个字里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境,让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并且运用“经典诗文”,是希望借民族文化的精华来重塑学生的精神底子,让国粹传承下去,使文字鲜活起来。然而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让学生爱上“经典诗文”,的确是要语文教师花一番功夫的。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前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积累是运用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基石。要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一定要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从积累“经典诗文”开始,聚沙成塔。
1.诗文背诵
水滴才能穿石,功到方能自然成。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教师要用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在学习课文内容之余,背一些“经典诗文”,增加文学涵养,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什么时候让学生背诵诗文,既有效利用时间,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笔者认为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是最好的,每一节语文课花2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一首(篇)诗文,抽出一节课的2分钟是不会影响这节课的学习的。当然一节课背一首(篇)是不现实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熟读成诵,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即为每周一诗(文)。
这每周一诗(文),可以是与文本无关的内容,也可以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都是写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那么这一周的诗就定为背诵毛主席写的名篇。这样既学习了名篇,又丰满了主席高大的象形,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至于到底要选什么“经典诗文”,要从学情、教材等方面来考虑,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才有意义和实效。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经典诗文”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写作时才“有米可炊”。
2.诗文接龙
为了让学生大脑中的“经典诗文”能经常得到巩固,让学生渐入佳境,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巩固诗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热情会很高,起到的效果会很好。因为考虑到“经典诗文”毕竟不同于成语,为了让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把接龙的游戏规则改了一下:后一句中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中的任何一个字(谐音也可)接得上,都算过关。为了让诗文接龙更有吸引力,进行分组比赛,还设置“突出贡献奖”、“优胜奖”等,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种好的形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文接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达到信手拈来的熟悉程度。
3.主题诵读
对学生来说“经典诗文”太多,看起来不太好消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了背了之后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有条不紊。教师可以把“经典诗文”分类,进行主题式的诵读,让学生对“经典诗文”了然于胸,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
其一,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教材,进行归类式诵读。比如教学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有关写“月亮”的诗文,全班一起来复习一下。这样做,既能起到复习作用,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经典诗文”进行梳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其二,还可以结合其他教材的特点,进行归类式诵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把“经典诗文”的复习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可以挖掘的教材资源,整合运用。例如教学《梅花魂》一课,就可以复习一些关于颂扬“气节”的诗文。
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读书环境,只有处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受感染、受驱动。所以用不同形式积累、巩固“经典诗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欢上它。
以上三个内容,一步一个脚印看似简单,但难在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学生积累的精神财富才会多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教师才会看到厚积薄发的力量和惊喜。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练习是过渡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在语文学习的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之前让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最终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教师要追求的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提示,一种语言表达的氛围,唤醒他们心中积淀下来的“经典诗文”。
1.诗文填空
教师给出一个语境,隐去其中的名句,让学生在大脑中搜索所学的“经典诗文”,找出合适的句子填入这个语境中。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运用。当然这样的出题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它可以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题目答案是开放式的更好一些。开放式的题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也不会显得十分呆板。
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有这样的气魄和精神,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个空可以有许多的答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可以写。
这样的一些题目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一定给出很多精彩的答案。其实这也是一种归类呀,把有关这一主题的“经典诗文”都复习了一遍,一举多得。
2.诗文造句 学生做的作业中常常看到用好词来造句,但是从未看到过用经典名句来造句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好词可以用来造句,为什么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诗文”不能让学生来造句呢?其实它们更应当用来造句,让我国文苑中的奇葩传承下去。
第一,从写景的诗文入手。写景的诗文是最好用来造句的,因为只要对上相应的景物,写起来不是困难的事。例如,学完《咏柳》,就可以让学生选用诗句来写一个句子,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其次,慢慢让学生去用表达抒发情感的“经典诗文”进行造句。抒发情感的诗文是要讲究意境的,如果拿捏不好的话,写出来的句子就会是画蛇添足,所以要选择用这些名句来造句,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适合在高段学生中进行。
让学生造的“经典诗文”一定是学生所理解的,并且难度不大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运用的,而且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会让学生失了信心。
3.构思成段
如果说用“经典诗文”来填空和造句比较容易的话,那么让学生选用“经典诗文”来写一段话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当然,找到恰当的时机就会是锦上添花。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这单元中要求学生写一写毕业赠言,可以以“别离”为主题,运用相关的“经典诗文”来写一段文字。
学生写的赠言:难忘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中,我们如影随形;这六年中,我们共渡风雨;这六年中,我们携手共进。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们最终要分开了,但我一定会记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在以后没有你相伴的日子里,我会牢记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你也要幸福地度过每一天。不要觉得孤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
六年相处的友情在,可是不得不面对别离,学生心中的确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说,这样感情积淀有了。再者,学了这多么有关“别离”的诗文,在这儿也可以一展身手,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写的毕业赠言中也是包含了浓浓的不舍和无奈。故此,找对练习的训练点是十分重要的。
《课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能写好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好条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可用的“经典诗文”数量,再找出练笔点,绝不能信口开河。
三、天机云锦用在我——缀文是目的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改版后的《课标》十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就体现在学生自主写作中。我们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表达,通过写作文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写作文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学的效果好不好。
引用“经典诗文”能使学生干瘪的语言表达变得生动形象,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让作文熠熠生辉。恰当运用“经典诗文”,既给语言增添了生机,又增强了传情达意的功效,让作文光芒四射。
那么这些“经典诗文”运用应当用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也是无从下手的。
1.用于描写景物
中国古代文人留下了多少山水田园佳作,其实这些都是写作文的极好的素材,学生在写景是加以运用,景物就会变得内涵丰富,语言更是平添许多风采。
学生作文《下雪啦》片断:看着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落而下的雪花,大地银装素裹,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兴奋的我们又叫又跳,在雪地里尽情地狂奔、嬉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经典诗文”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是文学艺术长河中的精华。把“经典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既解决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心中所想的困惑,又作文中的景物顿然生色、魅力丛生,作文增添了迷人的灵动风华,还能展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满腹才情。
2.用于抒发情感
“经典诗文”,是前人用心血凝聚而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最好的写照。将抒情气息浓郁的“经典诗文”引到文中,往往能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句子都是有关于思念家乡的名句,而且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用“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于是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名句可不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用?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用在开头。
一位学生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抬头仰望星空,又是一个月圆夜,“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心中不觉怅然若失。二十年了,二十年没有回到故乡了,不知故乡的亲人过得可还好,心中的愧疚之情也在不断滋长。
一句“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把作者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还有什么文字比这样的诗句更能表达这种心情呢?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情感丰富,语言亮丽,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作文也就变得厚重起来了。
3.用于发表见解
有些“经典诗文”发人深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将这些诗文引用到作文中,定然能语惊四座,犹如醍醐灌顶。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振兴中华——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的作文,他在最后一段中这样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是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是所有中华少年的责任。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必须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好好学习,才能肩负起重任,才能看到“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多么深刻的见解,多么独到的用语,多么有力的文字。引用这样的“经典诗文”,比起其他学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之类的表达要好上千万倍。当学生的表达已经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时候,为什么不用一用古代的精髓呢?引用“经典诗文”,让作文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震憾人心的作用,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空间。读者也会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如此佳句,舍它其谁!
4.用于突出主题
好文章总是能很清楚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经典诗文”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深沉,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如果能用“经典诗文”来突出作文主题,可以激活文字表达,彰显文章个性,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氣息,就会让人过目不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意境悠远。
一次要求学生写一篇写春景的作文,学生就是以《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为题。这些题目既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又让人觉得这个学生颇有语文素养。
或把“经典诗文”作为文章的题目,或把它放在开头,或把它写在结尾处,都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诗意的突出主题,可以让作文占尽先机,给人留下全新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找到一句恰当的诗句就可以了。每一种用法都教给学生之后,再长期坚持下去,随着积累的“经典诗文”不断增加,教师的渗透和熏陶,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主运用了,作文也有了“别样红”。
改版后的《课标》的前言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师决不能做井底之蛙,不可以就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而进行古诗文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死板,学生难以正真体会“经典诗文”的国粹神韵。教师要学会高瞻远瞩,用大语文的视野来看今天的语文教学,从课内“经典”到课外“经典”,从积累到运用,从句到段,从段到篇,循序渐进,稳步前进,让诗风雅韵浸透学生的作文,如缕缕幽芳直沁人肺腑,让国粹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茹李花.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古诗文[J].教育科研论坛,2010(4):27
[2]周建飞.关于上好古诗文课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2010(4):202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无价的财富,让学生先背诵,用不同形式进行巩固,不断积累这些财富;再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运用“经典诗文”或填空或造句或组段,小试一番;最后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
【关键词】
经典诗文;积累;运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诗文”耐人寻味,简单的几十个字里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境,让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并且运用“经典诗文”,是希望借民族文化的精华来重塑学生的精神底子,让国粹传承下去,使文字鲜活起来。然而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让学生爱上“经典诗文”,的确是要语文教师花一番功夫的。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前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积累是运用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基石。要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一定要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从积累“经典诗文”开始,聚沙成塔。
1.诗文背诵
水滴才能穿石,功到方能自然成。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教师要用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在学习课文内容之余,背一些“经典诗文”,增加文学涵养,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什么时候让学生背诵诗文,既有效利用时间,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笔者认为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是最好的,每一节语文课花2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一首(篇)诗文,抽出一节课的2分钟是不会影响这节课的学习的。当然一节课背一首(篇)是不现实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熟读成诵,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即为每周一诗(文)。
这每周一诗(文),可以是与文本无关的内容,也可以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都是写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那么这一周的诗就定为背诵毛主席写的名篇。这样既学习了名篇,又丰满了主席高大的象形,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至于到底要选什么“经典诗文”,要从学情、教材等方面来考虑,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才有意义和实效。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经典诗文”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写作时才“有米可炊”。
2.诗文接龙
为了让学生大脑中的“经典诗文”能经常得到巩固,让学生渐入佳境,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巩固诗文的方法,而且学生的热情会很高,起到的效果会很好。因为考虑到“经典诗文”毕竟不同于成语,为了让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把接龙的游戏规则改了一下:后一句中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中的任何一个字(谐音也可)接得上,都算过关。为了让诗文接龙更有吸引力,进行分组比赛,还设置“突出贡献奖”、“优胜奖”等,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种好的形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文接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达到信手拈来的熟悉程度。
3.主题诵读
对学生来说“经典诗文”太多,看起来不太好消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了背了之后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有条不紊。教师可以把“经典诗文”分类,进行主题式的诵读,让学生对“经典诗文”了然于胸,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
其一,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教材,进行归类式诵读。比如教学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有关写“月亮”的诗文,全班一起来复习一下。这样做,既能起到复习作用,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经典诗文”进行梳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其二,还可以结合其他教材的特点,进行归类式诵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把“经典诗文”的复习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可以挖掘的教材资源,整合运用。例如教学《梅花魂》一课,就可以复习一些关于颂扬“气节”的诗文。
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读书环境,只有处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受感染、受驱动。所以用不同形式积累、巩固“经典诗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欢上它。
以上三个内容,一步一个脚印看似简单,但难在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学生积累的精神财富才会多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教师才会看到厚积薄发的力量和惊喜。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练习是过渡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在语文学习的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之前让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最终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教师要追求的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提示,一种语言表达的氛围,唤醒他们心中积淀下来的“经典诗文”。
1.诗文填空
教师给出一个语境,隐去其中的名句,让学生在大脑中搜索所学的“经典诗文”,找出合适的句子填入这个语境中。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运用。当然这样的出题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它可以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题目答案是开放式的更好一些。开放式的题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也不会显得十分呆板。
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有这样的气魄和精神,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个空可以有许多的答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可以写。
这样的一些题目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一定给出很多精彩的答案。其实这也是一种归类呀,把有关这一主题的“经典诗文”都复习了一遍,一举多得。
2.诗文造句 学生做的作业中常常看到用好词来造句,但是从未看到过用经典名句来造句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好词可以用来造句,为什么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诗文”不能让学生来造句呢?其实它们更应当用来造句,让我国文苑中的奇葩传承下去。
第一,从写景的诗文入手。写景的诗文是最好用来造句的,因为只要对上相应的景物,写起来不是困难的事。例如,学完《咏柳》,就可以让学生选用诗句来写一个句子,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其次,慢慢让学生去用表达抒发情感的“经典诗文”进行造句。抒发情感的诗文是要讲究意境的,如果拿捏不好的话,写出来的句子就会是画蛇添足,所以要选择用这些名句来造句,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适合在高段学生中进行。
让学生造的“经典诗文”一定是学生所理解的,并且难度不大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运用的,而且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会让学生失了信心。
3.构思成段
如果说用“经典诗文”来填空和造句比较容易的话,那么让学生选用“经典诗文”来写一段话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当然,找到恰当的时机就会是锦上添花。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这单元中要求学生写一写毕业赠言,可以以“别离”为主题,运用相关的“经典诗文”来写一段文字。
学生写的赠言:难忘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中,我们如影随形;这六年中,我们共渡风雨;这六年中,我们携手共进。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们最终要分开了,但我一定会记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在以后没有你相伴的日子里,我会牢记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你也要幸福地度过每一天。不要觉得孤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
六年相处的友情在,可是不得不面对别离,学生心中的确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说,这样感情积淀有了。再者,学了这多么有关“别离”的诗文,在这儿也可以一展身手,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写的毕业赠言中也是包含了浓浓的不舍和无奈。故此,找对练习的训练点是十分重要的。
《课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能写好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好条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可用的“经典诗文”数量,再找出练笔点,绝不能信口开河。
三、天机云锦用在我——缀文是目的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改版后的《课标》十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就体现在学生自主写作中。我们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表达,通过写作文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写作文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学的效果好不好。
引用“经典诗文”能使学生干瘪的语言表达变得生动形象,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让作文熠熠生辉。恰当运用“经典诗文”,既给语言增添了生机,又增强了传情达意的功效,让作文光芒四射。
那么这些“经典诗文”运用应当用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也是无从下手的。
1.用于描写景物
中国古代文人留下了多少山水田园佳作,其实这些都是写作文的极好的素材,学生在写景是加以运用,景物就会变得内涵丰富,语言更是平添许多风采。
学生作文《下雪啦》片断:看着纷纷扬扬从天空中飘落而下的雪花,大地银装素裹,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兴奋的我们又叫又跳,在雪地里尽情地狂奔、嬉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经典诗文”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是文学艺术长河中的精华。把“经典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既解决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心中所想的困惑,又作文中的景物顿然生色、魅力丛生,作文增添了迷人的灵动风华,还能展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满腹才情。
2.用于抒发情感
“经典诗文”,是前人用心血凝聚而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最好的写照。将抒情气息浓郁的“经典诗文”引到文中,往往能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句子都是有关于思念家乡的名句,而且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用“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于是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名句可不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用?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用在开头。
一位学生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抬头仰望星空,又是一个月圆夜,“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心中不觉怅然若失。二十年了,二十年没有回到故乡了,不知故乡的亲人过得可还好,心中的愧疚之情也在不断滋长。
一句“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把作者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还有什么文字比这样的诗句更能表达这种心情呢?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情感丰富,语言亮丽,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作文也就变得厚重起来了。
3.用于发表见解
有些“经典诗文”发人深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将这些诗文引用到作文中,定然能语惊四座,犹如醍醐灌顶。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振兴中华——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的作文,他在最后一段中这样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是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是所有中华少年的责任。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必须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好好学习,才能肩负起重任,才能看到“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多么深刻的见解,多么独到的用语,多么有力的文字。引用这样的“经典诗文”,比起其他学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之类的表达要好上千万倍。当学生的表达已经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时候,为什么不用一用古代的精髓呢?引用“经典诗文”,让作文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震憾人心的作用,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空间。读者也会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如此佳句,舍它其谁!
4.用于突出主题
好文章总是能很清楚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经典诗文”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深沉,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如果能用“经典诗文”来突出作文主题,可以激活文字表达,彰显文章个性,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氣息,就会让人过目不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意境悠远。
一次要求学生写一篇写春景的作文,学生就是以《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等为题。这些题目既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又让人觉得这个学生颇有语文素养。
或把“经典诗文”作为文章的题目,或把它放在开头,或把它写在结尾处,都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诗意的突出主题,可以让作文占尽先机,给人留下全新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找到一句恰当的诗句就可以了。每一种用法都教给学生之后,再长期坚持下去,随着积累的“经典诗文”不断增加,教师的渗透和熏陶,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主运用了,作文也有了“别样红”。
改版后的《课标》的前言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师决不能做井底之蛙,不可以就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而进行古诗文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死板,学生难以正真体会“经典诗文”的国粹神韵。教师要学会高瞻远瞩,用大语文的视野来看今天的语文教学,从课内“经典”到课外“经典”,从积累到运用,从句到段,从段到篇,循序渐进,稳步前进,让诗风雅韵浸透学生的作文,如缕缕幽芳直沁人肺腑,让国粹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茹李花.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古诗文[J].教育科研论坛,2010(4):27
[2]周建飞.关于上好古诗文课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201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