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流行性感冒肺炎是指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肺炎,它不同于流行性感冒病期中继发的细菌性肺炎,苏联学者Эпщтейн氏称之为“肺型流感”。流感同时并发肺炎,临床上要鉴别这种肺炎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或是继发的细菌性肺炎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例如要有生物学的证据,只有从肺组织分离出病毒,但是一般对流感病毒的分离是由口咽的含嗽液做材料,这种阳性结果只能证明病人是患流感,而不能证明肺炎是病毒所引起。从肺组织分离病毒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感冒肺炎是指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肺炎,它不同于流行性感冒病期中继发的细菌性肺炎,苏联学者Эпщтейн氏称之为“肺型流感”。流感同时并发肺炎,临床上要鉴别这种肺炎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或是继发的细菌性肺炎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例如要有生物学的证据,只有从肺组织分离出病毒,但是一般对流感病毒的分离是由口咽的含嗽液做材料,这种阳性结果只能证明病人是患流感,而不能证明肺炎是病毒所引起。从肺组织分离病毒只能在流感早期死亡的病例中成功,晚期死亡的病例分离出来的机会少,而且经常发现同时有各种不同的细菌存在,某些学者认为流行性感冒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链球菌在流感肺炎的发病上有一定的意义。也有人认为流感并发肺炎,以细菌感染占绝大多数,单纯由病毒引起者较少,或者是病毒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先有病毒致使呼吸道上皮层损伤,伴随有致病细菌的侵袭。但是,Walbach氏等则早已认为病毒可以单独引起流感病毒性肺炎,实验性病毒感染可使雪貂及小鼠单独引起流感病毒性肺炎。在人类,1946年苏联Романенко氏曾从出血性肺炎的患者肺组织中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
其他文献
心包腔注气术自1916年Emile-Weil氏等首先倡用后,迄今虽已历数十年,但临床上采用不多。考其原因可能由于:1)文献报道较少,且多属个案记载,未引起注意;2)一般印象中,注气目的仅在于预防粘连,由于后者疗效未被证实,故未引起重视;3)临床医师对心包穿刺与注气,多存有顾虑,深恐发生意外。近年来一些医学书籍与专著虽有推荐此法者,惟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操作方法等缺乏详尽的叙述。作者自1956年起曾对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由于腺病毒的发现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3年Rowe氏等在儿童增殖腺体的组织培养中观察到生长的上皮细胞的自动退化现象。在Hela细胞或人胚胎组织细胞的培养管内连续传代亦可引起类似的细胞退化,表明了病原体的存在。进一步检查的结果证明病原体系一组新病毒——AD病毒。与此同时Hilleman氏等自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嗽液中,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分离出一株新病毒——RI-
溃疡病发病论的现代观点一皮层内脏学说给溃疡病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了新的广阔的远景。最近十年以来,苏联的学者创始了一系列的以神经论为基础的新的疗法。本文作者之一Горбадей教授于列宁格勒第二医学院首先应用了动脉内奴佛卡因注入的方法治疗溃疡病及其他内科疾患,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内科从1959年7月开始在Горбадей教授的直接领导下应用了动脉内奴弗卡因注入的方法治疗溃疡病住院患者,至1
肝脏肿大或肝脾肿大在医院中是常遇到的,南京地区所见的大多系血吸虫病、肝硬变、传染性肝炎、疟疾及黑热病等所引起,但尚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借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化验检查仍不能作出明确诊断,在此种情况下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是明确肝脾肿大诊断的良好方法之一。本院及两个兄弟医院在近九年来共作了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1,685例,其中肝脏肿大原因不明者计362例(包括部分肝脾同时肿大者),现将此组病人加以分析,供同
风湿性心脏病是器质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在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人民的健康,影响劳动力。关于该病的发病率及临床情况,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沈阳、福州、长沙、汉口、贵阳及成都等均有报导。但我国地区辽阔,即使在一省的范围内,气候环境也有不同,如川西的成都与川南的泸州,即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将泸州专区医院自1956年至1958年三年中收住内科之风湿性心脏病175例作一简要的分析,认为仍有其一定的意义
近20余年来,世界各地,均有大小不等之流行性感冒流行。1956年6月,上海首先广泛流行,自6月23日至7月28日月余期间,本院先后收治472例。
目前溃疡病的治疗方法一般为制酸止痛,配合严格的饮食控制等,效果不佳,病程绵长,不但病人遭受痛苦,亦使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寻求一种比较简单的、既不需住院,又不需严格的控制饮食的疗法实属当前迫切需要。本院二年多来试用自制的溃疡丸治疗溃疡病800例,得到了满意的疗效。兹简报其中经X线钡餐透视证实的384例于下。
自StephenHales氏(1769)使用检压计,刺入动物的颈静脉内,测量静脉压力,迄今将近约二百年的历史,此后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报导甚多,近三十年来Lewis氏(1930)、Taylor等氏(1930)、Griffith等氏(1934)、Beecher等氏(1936)及Sodeman氏(1952),先后在方法上及工具上进行不断地改进,并作出了详尽研究,苏联学者А.Д.Аденский氏(
关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是个相当艰钜的任务,在苏联早已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的研究;通过长时期以来的斗争,对于有关慢性细菌性痢疾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多卓越的成绩;在治疗方面虽然目前还不够十分满意,但已肯定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提高到应有的重视,还是最近2-3年的事,这从我国在1957年以前的医学文献上很少看见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就说明这一点。近几年来虽然对治疗痢疾方面的
传染性肝炎的病原学问题还没有解决,各种不同病程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预后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少疑问,使从事实际诊疗工作者遭遇到许多困难。传染性肝炎患者及因肝脏较大而被疑为本病患者在门诊中日益多见。虽然我国每年究竟有多少人口罹患此病尚无精确统计数字(西方国家中,如美国一年中的患者约达50,000名),但与其他传染病相反,本病在我国近年来似有渐趋增多之势。根据国内资料本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日数平均约在90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