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说来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观念的更新。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突破,必须从群众文化建设入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文化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很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获得进步,有利于实现国家共同繁荣的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研究;发展;支持
一、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属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经历了民族压迫、剥削和侵略的悲惨,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诞生,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才实现解放和自由。我们国家规定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平等,并且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权利。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的丰富性和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方面。下面主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文化活动和语言进行探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宗教信仰有多种,主要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原始宗教等等。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神、神、天、山、水、数、地、祖等信仰。其中有神论、天国、灵魂理论等,在随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除少数民族党员外,接近70%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迷信。[1]一些群众甚至同时信仰多种宗教,如佛教、道教、儒学,甚至“儒释道”。他们信仰多教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哪个是有效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和心理诉求。他们信仰宗教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宗教对某些特殊利益的迷信,尤其是对眼前利益的迷信。例如,当一些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时,他们会求助于巫师驱邪、焚香崇山、崇拜神灵、乱扔毒品等邪念。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空虚,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社会动荡和苦难等等可能都是促使人们寻求宗教精神支柱的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宗教迷信是为了长远利益,有些农家在农历新年第一、第十五年头烧香拜神,到寺庙、地庙等地烧香祈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具有目的性、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多样化特点。
本人通过对云南昭通等地区少数民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群众业余时间主要用来打麻将或扑克,占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65.2 %。这个群体的主体是农村失业人员。11.6%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家看电视、看电影、看报纸,这些人一般包括老人、小孩和一些不爱干农活的农民。仅仅3.7 %的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农村业余活动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明的多彩活动。例如,歌舞协会、篮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农民协会、舞狮协会等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种业余活动,丰富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农村文明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都热衷于使用其本民族的自身语言。少数民族群众家庭成员、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宗教祭祀活动基本上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成为群众在贸易交流中的常用语言,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的大量工作人员、下乡执行公务的干事以及农村中的管理人员都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同当地农民交流。这说明,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是沟通和公平交易的主要语言,甚至成为乡镇政府机关的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语言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强调重视城市轻视农村、重视发展经济而轻视文化创建的政策,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从而也造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薄弱甚至消失殆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薄弱主要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民族文化政策的突破和文化政策的退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城市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农村的强势文化。自下而上的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与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少数民族农村传统文化在崩溃后逐渐被忽视、边缘化甚至消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外流,也加速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大量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一直工作,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已成为劳动力的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活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发挥主导作用的年轻人也就是农村文化骨干却正在向城市流动,这就削弱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传承的破裂。[2]
此外,少數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一般说来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受地理地形和经济基础差等多个问题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网络不顺,社会资本流动不畅。与以亲属、宗族、血缘、地缘为基础的本土文化和以社会交往、公共观念、公共意识、公共性因果为基础的外来文化相比,前者更为封闭和落后。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被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所控制或垄断的特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社会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笔者看来,文化水平低、观念的落后等诸多因素都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世界发展的规律表明居民的教育水平会极大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同样影响着公共文化的建设,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其他居民。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文盲率明显下降,但文盲人口的比例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居民的落后、封闭的内向型文化心理体系尚未完全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改变。若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低教育水平与先进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进而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质量和水平。
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必须平衡发展,文化作为国家中精神文明的支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经济作为发展一切的基础,对于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和贫困。因此在本人看来,我们国家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并且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提供有力保障。当今我国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442.
[2]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 J] .民族研究, 2007(6):27
作者简介:
马妍(1982.04—),性别:女,籍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民族:回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现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群众文化助理馆员,职称系列:群众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研究;发展;支持
一、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属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经历了民族压迫、剥削和侵略的悲惨,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诞生,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才实现解放和自由。我们国家规定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平等,并且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权利。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的丰富性和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方面。下面主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文化活动和语言进行探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宗教信仰有多种,主要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原始宗教等等。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神、神、天、山、水、数、地、祖等信仰。其中有神论、天国、灵魂理论等,在随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除少数民族党员外,接近70%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迷信。[1]一些群众甚至同时信仰多种宗教,如佛教、道教、儒学,甚至“儒释道”。他们信仰多教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哪个是有效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和心理诉求。他们信仰宗教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宗教对某些特殊利益的迷信,尤其是对眼前利益的迷信。例如,当一些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时,他们会求助于巫师驱邪、焚香崇山、崇拜神灵、乱扔毒品等邪念。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空虚,贫困和疾病带来的社会动荡和苦难等等可能都是促使人们寻求宗教精神支柱的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宗教迷信是为了长远利益,有些农家在农历新年第一、第十五年头烧香拜神,到寺庙、地庙等地烧香祈祷。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具有目的性、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多样化特点。
本人通过对云南昭通等地区少数民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群众业余时间主要用来打麻将或扑克,占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65.2 %。这个群体的主体是农村失业人员。11.6%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家看电视、看电影、看报纸,这些人一般包括老人、小孩和一些不爱干农活的农民。仅仅3.7 %的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农村业余活动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明的多彩活动。例如,歌舞协会、篮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农民协会、舞狮协会等民间组织举办的各种业余活动,丰富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农村文明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都热衷于使用其本民族的自身语言。少数民族群众家庭成员、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宗教祭祀活动基本上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成为群众在贸易交流中的常用语言,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的大量工作人员、下乡执行公务的干事以及农村中的管理人员都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同当地农民交流。这说明,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是沟通和公平交易的主要语言,甚至成为乡镇政府机关的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语言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强调重视城市轻视农村、重视发展经济而轻视文化创建的政策,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从而也造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薄弱甚至消失殆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薄弱主要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民族文化政策的突破和文化政策的退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城市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农村的强势文化。自下而上的少数民族群众诉求与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少数民族农村传统文化在崩溃后逐渐被忽视、边缘化甚至消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外流,也加速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大量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一直工作,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已成为劳动力的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活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发挥主导作用的年轻人也就是农村文化骨干却正在向城市流动,这就削弱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传承的破裂。[2]
此外,少數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一般说来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受地理地形和经济基础差等多个问题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网络不顺,社会资本流动不畅。与以亲属、宗族、血缘、地缘为基础的本土文化和以社会交往、公共观念、公共意识、公共性因果为基础的外来文化相比,前者更为封闭和落后。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被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所控制或垄断的特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社会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笔者看来,文化水平低、观念的落后等诸多因素都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世界发展的规律表明居民的教育水平会极大的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同样影响着公共文化的建设,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其他居民。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文盲率明显下降,但文盲人口的比例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居民的落后、封闭的内向型文化心理体系尚未完全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改变。若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低教育水平与先进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进而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质量和水平。
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必须平衡发展,文化作为国家中精神文明的支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经济作为发展一切的基础,对于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和贫困。因此在本人看来,我们国家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并且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提供有力保障。当今我国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442.
[2]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 J] .民族研究, 2007(6):27
作者简介:
马妍(1982.04—),性别:女,籍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民族:回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现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群众文化助理馆员,职称系列: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