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Sb对时效处理的Sn58Bi钎料组织及硬度影响

来源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545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Sn58Bi钎料高温易粗化与脆性的问题,采用感应熔炼方法制备钎料,研究了Ag,Sb元素添加对Sn58Bi钎料时效处理前后的组织与维氏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n58Bi钎料在时效过程中,树枝晶Bi元素扩散进入等轴晶的Bi相中,进而造成了钎料组织的粗化;Ag的添加可细化组织、提高钎料时效处理前后的钎料硬度,Sb的添加可细化时效前组织并降低时效处理前后的钎料硬度,而Ag和Sb的共同添加使组织的粗化,并降低时效前硬度、提高时效后硬度。
  关键词: Sn58Bi; 无铅钎料;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中图分类号: TG 425
  Effect of Ag and Sb on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Sn58Bi solder after aging treatment
  Ma Yiming1, Chu Jijun1, Lü Xiaochun1, 2, Sun Fenglian2
  (1.Harbin Welding Institute Co., Ltd.,  Harbin 150028, Heilongjiang, China; 2.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easy coarsening and brittleness at high temperature for Sn58Bi solder, the solder was prepared by induction melting. The influence of Ag and Sb elements on the morphology and Vickers hardness of Sn58Bi solder after aging treatmen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aging process of Sn58Bi solder,the Bi element of dendritic crystal diffused into the Bi phase of equiaxial crystal, thus causing the coarsening of solder microstructure. The addition of Ag could refine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solder hardnes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treatment, the addition of Sb could refine the solder structure and reduce the solder hardnes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treatment, while the joint addition of Ag and Sb could coarsen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reduced the welded hardness and improved the aging hardness.
  Key words:  Sn58Bi; lead-free solder; microstructure; microhardness
  基金項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F0217404)
  0 前言
  当下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微电子产品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行业、通讯行业、能源行业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的高密度和高性能特点,使其正逐渐进入超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各国对于禁止Pb的使用立法也已实施[1-3],以及“中国制造2025”对绿色焊接的要求[4],均促进了无铅钎料的应用。同时,由于而大量微型器件的应用,因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带来的翘曲、变形,导致的开裂、桥连及球窝等失效风险越来越大[5]。因此,新时期对Sn基钎料提出了无铅与降低熔点的要求。
  Sn-Bi系钎料因其较低的熔点、对电子元器件的适用性好、成本低的优点[6-7],有望成为现阶段普遍使用的Sn-Ag-Cu系钎料的替代品,但因其组织脆性与易粗化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该体系钎料的应用[8-9]。Suganuma等人[10]通过热计算,指出Sn57Bi中初生Ag3Sn形成的边界含量约为0.8%,并证明了添加1.0%的Ag可形成较大的初生Ag3Sn沉淀,而在Sn57Bi0.5Ag中未发现初生Ag3Sn。此外,朱路等人[11]还发现,随着Ag含量的升高,组织中出现Ag3Sn初生相并逐渐粗化,并由于凝固过程中的形核质点增加组织发生细化。Zhang等人[12]通过对Sn-Bi中添加1.8%~2.4%的Sb研究发现,Sb参与了界面反应,随Sb含量的增加,界面IMC的总厚度增加。钎料剪切断口为韧窝形貌,并随着Bi的下降、Sb的上升,展现出更好的韧性。
  以上研究对钎料及焊点的性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对钎料时效处理的组织变化没有进行对比。因此,文中针对Ag,Sb的添加对钎料时效前后的组织变化及对硬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采用感应熔炼方法制备了6种合金成分钎料,其化学成分见表1。
  将熔炼的钎料用线切割制成薄片,经过磨削、清洗等措施去除钎料表面影响钎焊性能的物质。制取同质量的薄片在甘油中熔炼制备成650~750 μm钎料球。选择10.0 mm×10.0 mm×1.0 mm的紫铜片为试件,在180 ℃×30 s条件下进行焊接,焊后对试样进行100 ℃×300 h的时效处理。对焊点横截面进行等轴晶Bi相含量ωBi及共晶片层间距λE的测量(OLYMPUS GX51/OLYCIA m3金相软件),并依据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进行维氏硬度测试(华银 HVS-1000A)。测量共晶片层间距时,在1个随机视场中沿垂直于片层的方向,测量k个片层平行较好的长度(每个片层包含1层β-Sn与1层Bi相),该长度除以k则为该视场的共晶片层间距,取每种钎料5个随机视场的平均值作为其共晶片层间距。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Ag,Sb对钎料时效前后组织形貌的影响
  如图1所示,在空冷条件下Sn58Bi钎料结晶的时效前组织为树枝晶+等轴晶2种形态的(Sn+Bi)共晶组成(图1a),其中树枝晶中Bi相含量明显低于β-Sn,等轴晶中Bi相含量略高于β-Sn。如图2所示,经100 ℃×300 h时效后发现,钎料中未形成新相,原树枝晶区域变为黑色β-Sn相+少量Bi相颗粒,其共晶特征完全消失,原等轴晶区域形成块状Bi相且片层间距明显增大(图2a)。说明树枝晶中的Bi相经时效后发生分解,Bi元素通过扩散进入等轴晶中的Bi相,造成了Bi相的聚集与等轴晶的粗化(图1b)。
  对比图1与图2,添加Ag,Sb的钎料时效后均未见新相形成,同样发生了Bi相的聚集与组织的粗化。由图3可知,相比于Sn58Bi钎料,Sb的添加可降低时效前时等轴晶的Bi相含量ωBi与时效后的共晶片层间距λE,而Ag的添加则可明显细化λE,均加快了时效过程中的Bi元素的扩散速度,造成了的ωBi增加。
  由图3可知,相比于Sn58Bi-1Ag钎料,Ag和Sb的共同添加造成了钎料时效前后组织的粗化,随Sb含量的增加呈先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应是当添加少量Sb时,不仅使得Sb与Sn可生产SnSb造成Sn的消耗,还使得时效前树枝晶含量增加(图4),造成局域成分偏析加剧,这都会使钎料熔点升高,继而增加了共晶形成后的在高温停留的时间,延长了共晶长大的时间;当Sb的添加增加时,液相中可形成更多的SnSb,使得作为形核质点的SnSb促进共晶的形成能力增强,因此随着Sb的增加λE发生降低。
  相比于Sn58Bi时效后等轴共晶片层间距的86.9%的增幅,Ag的添加或Ag,Sb的共同添加均可以使粗化增幅降低,但随着Sb含量增加,增幅逐渐增大。
  2.2 Ag,Sb对钎料时效前后硬度的影响
  时效处理后无新相形成,树枝晶中质软的β-Sn占比较大,等轴晶中较硬的Bi相是引起Sn58Bi钎料脆性与粗化的关键,为研究时效处理对钎料硬度的影响,选择对硬度贡献更大的等轴晶作为研究对象。此外,由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形变强化、相变强化)可知,钎料等轴晶硬度应受固溶强化与细晶强化的共同影响。其中Bi相含量是影响固溶强化的主要因素,而共晶片层间距是影响细晶强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硬度应随Bi相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随共晶片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如图5所示,与Sn58Bi钎料相比,Sb的添加会降低钎料等轴晶硬度,Ag的添加会提高钎料等轴晶硬度,而Ag,Sb的共同添加则会降低等轴晶时效前硬度,但会提高等轴晶时效后硬度,且随着Sb含量增加等轴晶时效后硬度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
  钎料时效后等轴晶中Bi相含量的增大使得等轴晶中较硬相Bi相增加造成硬度的增大,而等轴晶共晶片层间距增大则使得相界减少造成硬度减小。如图3所示,对于Sn58Bi,Sn58Bi-1Sb和Sn58Bi-1Ag钎料,时效后其等轴晶硬度减小,说明这些钎料时效后的等轴晶硬度受共晶片层间距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于添加Ag和Sb的钎料,时效后硬度增大,这说明Ag和Sb的共同添加使得共晶片层间距对等轴晶硬度作用程度减小,造成时效后等轴晶的硬度主要受Bi相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1)Sn58Bi钎料在时效过程中,树枝晶内的Bi相发生分解,而使得Bi元素通过扩散进入等轴晶的Bi相中,进而造成了钎料组织在时效过程中的粗化。
  (2)与Sn58Bi钎料相比,Ag的添加细化了钎料的组织,Sb的添加细化了时效前组织加快组织粗化速度,而Ag和Sb的共同添加使组织的粗化,但可降低粗化增幅。
  (3)Ag的添加会提高钎料等轴晶硬度,Sb的添加会降低钎料等轴晶硬度,Ag,Sb的共同添加则会降低时效前硬度、提高时效后硬度,且使得时效后的等共晶硬度主要受Bi相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鹏. 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D]. 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Yu Jieqiong, Richard Welford, Peter Hills. Industry responses to EU WEEE and RoHS directives: perspectives from China[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 13(5):286-299.
  [3] Xu J, Xue S, Xue P, et al.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0.3Ag-0.7Cu solder bearing Nd[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6, 27(8):8771-8777.
  [4] 薛松柏, 王博, 張亮, 等. 中国近十年绿色焊接技术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9(17):2813-2830.
  [5] Zhang Min, Xu Huanrui, Wang Gang, et al. Effect of Ga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n-Zn-Bi solder for photovoltaic ribbon[J]. China Welding, 2019,28(4):1-7.
  [6] 马一鸣, 储继君, 吕晓春, 等. Ag和Zn对Sn58Bi钎料润湿性及焊点组织的影响[J]. 焊接, 2020(12): 11-15.
  [7] 余啸, 李玉龙, 胡小武,等. Cu基板退火处理的Cu/Sn58Bi/Cu钎焊接头界面微结构[J]. 焊接学报, 2015, 36(10):29-32.
  [8] Wang Fengjiang, Chen Hong, Huang Ying, et al. Recent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n-Bi based low-temperature Pb-free solder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9(4): 3222-3243.
  [9] 李继平, 卫国强, 康云庆. Ag,Cu对Sn-40Bi钎料合金钎焊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J]. 焊接, 2019(8):13-16.
  [10] Suganuma K, Sakai T, Kim K S, et 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soldering QFP with Sn-Bi-Ag lead-free alloy[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Manufacturing, 2002, 25(4):257-261.
  [11] 朱路, 杨莉, 宋兵兵,等. 纳米Ag颗粒对Sn-58Bi无铅钎料组织及焊点可靠性的影响[J]. 焊接, 2017(7):42-44.
  [12] Zhang C, Liu S D, Qian G T, et al. Effect of Sb content on properties of Sn-Bi solders[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4, 24(1): 184-191.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压力容器的制造需求,采用单层电渣堆焊工艺在合金钢筒体内壁堆焊不锈钢材料,检测分析了堆焊层的化学成分、铁素体数(FN)、微观组织与木使用性能。结果表明,使用GDS-309LA不锈钢焊带和GXS-ED308L 焊剂进行单层电渣堆焊,在SA-336F11C13铬钼钢基材上制备了FZ 308-D耐蚀堆焊金属,与基材熔合良好无缺陷,厚度约为4 mm,铁素体数平均值为3.7。堆焊层上部约3 mm厚
液面加压废液排出系统是地浸铀生产井清洗废液排出的一种节能且高效的系统,连接架是液面加压废液排出系统的关键部位,其结构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用ANSYS Workbench对连接架的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设计要求,首先对连接架的整体结构在Solid Woks上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静力学分析,连接架的最大变形量为0.29 mm,最大应力值为127.2 MPa,小于Q235材料的屈服强度235 MPa。连接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指标
针对目前隔爆型执行机构接线盖隔爆结合面变形要求较高,而其加强筋设计缺乏理论依据的现状,开展接线盖的筋型系统优化仿真分析。采用拓扑优化与尺寸优化技术相结合的系统优化方法,从加强筋最初布局设计到详细尺寸优化设计,并结合铸造工艺、力传递的连续性理论,确定最优加强筋筋型。静压实验证明优化后接线盖隔爆结合面变形圆度降低71%,优化效果明显,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设计,降低经济成本,而且提高了整体的隔爆性能,为隔爆型执行机构接线盖的加强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时尚精美的外观是当下各大空调企业打造精品的必备条件,而装配间隙则是影响精美外观的一大重要因素。针对空调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装配间隙问题,通过对传统空调分体内机零部件的固定,以及装配方式等制造工艺、部件结构和包装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卡扣叠加小倒扣形式的装配结构。经过实验以及实际制造验证,这种新的装配结构具备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效性。此外,结合实际设计、制造、仓储等情况,对装配间隙制订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通过某空调企业的实际制造结果表明,新型卡扣叠加小倒扣式的装配结构结合管控措施,可大大
取物器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针对取物器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基于Solid Works软件对取物器工作时的状态进行了静应力仿真分析。改进的取物器利用三角操纵和夹持折叠装置,提高了夹头的综合力学性能,延长了取物器的使用寿命,使取物器在具备基本取物功能的同时,扩大了可拾取物品的角度和范围;放置于可折叠杆内的可转角视物镜能够使拾物者更好地观察物品,同时便于携带与收纳。改进的取物器操作方便,夹持牢靠,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在钢结构厂房工程建设中,对其施工质量尤其是材料和焊缝质量进行检测,是保障和提升厂房建筑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工程上普遍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钢结构厂房的钢构件质量进行检测,该技术可检测钢构件表面和内部是否存在缺欠,能够精确定位缺欠的位置和具体信息,并因其非破坏性及检测效率高等特点而发展迅速。针对无损检测技术的方法分类、典型特点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梳理了各种无损检测技术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对无损检测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超声探伤检测规范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较详实的说明,介绍了检测中典型问
针对触头弹簧断裂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触头弹簧制造过程追溯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对触头弹簧材料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受力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形状尺寸进行了校对核实;对触头弹簧热处理影响因素进行了重新整理;阐明了影响触头弹簧淬硬性和淬透性的关键因素,并对热处理过程中零件的核查验收、加热质量控制、淬火介质选择、回火质量控制等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触头弹簧热处理的工艺参考数据,制定了触头弹簧的验证要求,并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证明,触头弹簧的设计尺寸、力学性能、热处理硬度等符合设计要求,满足产品技术性能
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是保证现代化装备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高质量的电气生产装配工作是实现电气控制系统可靠运行的有力保障。重点分析了电气控制系统生产装配过程中,影响电气产品质量的常见问题,如接触器接线端导线接触不良、打火,电连接器及接线端子排问题等,提出应注意的事项和特殊情况处理方法。针对这些影响电气产品质量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列举了典型异常接线的现象,证明了电气生产装配细节的处理对电气控制设备的可靠运行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铝合金球形阀芯是航天运载火箭发动机某型号阀门的关键零件,其与非金属塑料阀座构成密封副,保证阀门的正常关闭或打开。为确保密封副工作可靠性,球形阀芯必须具有很高表面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采用传统加工工艺方案,难以满足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针对该问题,结合球形阀芯的结构、材料特点,提出新的铝合金球形阀芯表面光整技术,球形阀芯表面光整工艺方案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此方案,并且显著提升了球形阀芯一次加工合格率。
以GKH1800-N虹吸刮刀离心机转臂为研究对象,针对转臂疲劳破坏问题,建立了转臂及其关联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负载状态下的转臂进行了静力分析,获得最大应力分布,确定了转臂的疲劳源。经过修正材料的S-N数据,获得了转臂的S-N数据,并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转臂进行了疲劳分析,最终获得转臂的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