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郑伯克段于鄢》篇中称谓的情感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常被后世称赞,一字可寓褒贬、别善恶,体现《春秋》语言之含蓄严谨;《左传》作为《春秋》的扩充展写,既丰富了前人的记事,又蕴含了春秋时多面的古代文化。《左传》中的“称谓”也各有讲究,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称谓便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自称、他称和对称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春秋笔法;左传称谓;郑伯克段;情感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04-02
  关于人物称谓的记载在早期历史文献《左传》《仪礼》和《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可见,迄今对中国古代文化著作的“人物称谓”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对《左传》人物称谓的研究是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郑玄的《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春秋十二公名》,晋代杜预的《春秋释例》,清代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等,是历代名家对《左传》称谓研究的代表著作。人物称谓研究,牵涉多个学科领域,人物称谓又可根据不同人物、不同状况等类别分成不同说法,本文仅简析《郑伯克段于鄢》的“称谓情感意义”,期以此窥见《左传》中“微言大义”的文化特色与价值。
  在阅读《左传》前,必得了解此书的相关文化背景。《春秋》与《左传》是两部典籍,后者可视作对前者的补充和扩写。《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选词炼句十分严谨,此种叙事方法被后人称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春秋》的編订为后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其宗旨是维护礼法和社会安定,并依据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且自成一体。《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记事上较《春秋》多13年,详于后而略于前,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编著的《春秋左传注》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的高质量《左传》注本,故而今选此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作为参考主体,浅谈其中“称谓”蕴含的情感意义。
  称谓,古义大致有两种:一为称呼,名称;一为述说,言说。现代汉语将其概括成:对人的称呼,大致有自称,他称,对称三种。秉承了“春秋笔法”的《左传》,在不同的故事场景中,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亦有不同,其中的情感色彩也不尽相同。全文共542字,涉及称谓的将近有三十多处,人物称谓是构成“微言大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春秋笔法”运用到故事内容的记录上,既包含幽微的情感色彩,也寄寓了当时的社会礼仪。
  一、自称中的情感意义
  “自称”可理解为第一人称,在文中一共有三处:一是公子吕向庄公进言“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①,公子吕为臣子,向君上进言则自称为“臣 ”;一为文末颍考叔面对庄公提问的回答,“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颍考叔作为下臣,回答君主时自称“小人”;另一处是庄公听闻颍考叔侍亲,生发感慨时的自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此时庄公自称为“我”。前两处皆为臣子面对君王时的自称,二者又有不同,“臣”是古代大臣面对君主时的自称,合乎礼仪身份,而自称“小人”更显谦卑,这与颍考叔和公子吕的出身背景不无关系,公子吕作为郑国大夫,自称“臣”合乎情理,颍考叔是地方官员,且值庄公宴赏,答话时自称“小人”更合乎情境和身份。尤要提的是庄公自称“我”,“我”作为第一人称并无褒贬色彩,和“吾”意义相近,《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吾,我,自称也。”此处用“我”自称,可以视作与“尔”相对,“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没有!”由此体现庄公听了颍考叔的一番言论后生发出的情绪和感慨,既从颍考叔身上看到孝子侍母的真诚,又流露出自己的懊悔之情。这样一来便让后文的“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故事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二、他称中的情感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他称”较多,“他称”亦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中国古代史书,在叙述事件时多用第三人称来记录涉及的人物。这篇文章出现的重要人物有:郑武公、姜氏、庄公、共叔段、祭仲、公子吕和颍考叔。其称谓非全然相同,除了出于语境需要,还隐含了些许情感因素。先从对君王的“他称”来看,两位君王“郑武公”和“郑庄公”,“公”是周代的诸侯爵位,也是对等级最高的诸侯的尊称,郑武公作为父辈人物,称呼其封号爵位自是合乎礼法,既表示对他的尊敬,又显示出叙事的客观性,后文的“庄公”和“公”是对庄公寤生的尊称,因此事发生在郑国境内,故无须区分对诸侯的称呼。其余几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他称”,武姜、姜氏、姜都是对庄公母亲的称呼,“武”为姜氏丈夫的谥号,姜是其母家姓。共叔段、段、京城大叔、大叔等是对庄公之弟的称呼,“共”有谥号一说和段出奔共一说,叔则是他的排行,段是他的名字,至于“京城大叔”一称,京是姜氏为段求来的封地,“大”同“太”,顾颉刚说古人用“太”字,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因为段是庄公第一个弟弟,因此可以称为“太叔” ②;其余出现的人物是祭仲、公子吕(子封)、颍考叔,称谓符合《左传》记叙的传统风格,故不展开特别论述。
  在“他称”的区别上,尤要提出文章标题中体现的问题和情感导向。“郑伯克段于鄢”是后世的文章评选者加的,源于原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对此事件的概括,既是记录郑国庄公与其母亲和弟弟的纠葛,为何不直接称“郑庄公”呢?文章中的一段如此记叙:“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意指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由此可见,由文章标题便可体味“他称”中蕴含的情感意义,这也是全文的情感暗示。全文虽多用“公”来称呼郑庄公,以表对君王的尊敬,然就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看,郑庄公初始便纵容弟弟段的行为,而后攻打共叔段,联系前后文,二人可谓“兄不友,弟不恭”,再掺和一条姜氏的“母不慈”,“春秋笔法”的精妙之处可见一斑。   三、对称中的情感意义
  “对称”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的“对称”一共八处,称“君”者五处,称“尔”者两处,称“子”者一处。
  且从出现频率较高的“君”谈起。文章中出现的对称“君”皆是臣子对君王的称呼,祭仲提醒庄公分封给共叔段的封地不妥,“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以及“况君之宠弟乎?”祭仲谏言不成,又到大夫公子吕进言,“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第四、第五处是颍考叔回应和开导郑庄公的话,“未尝君之羹,”与“君何患焉?”
  “君”字作为对人的敬称,运用十分普遍,现今日常的书面语亦可用“君”作敬辞。而春秋时期,“君”是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方能有的称呼。《礼仪·丧服》记:“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有地者皆曰君。”文章中的五处“君”称,表达了臣子对君上的尊敬与诚恐,尤其是颍考叔对郑庄公的称谓,作为地方官员,等级本就比子封和祭仲低,况且是在庄公宴请之时,庄公母子之事既是家事亦是国事,颍考叔自称“小人”的同时对称庄公为“君”,既符合臣子的礼仪,情感上也更易使庄公接受,后文的庄公母子“隧赋而如初”情节便更合乎常理。“小人”和“君”对照来看,既表达了颍考叔的敬畏之情,又符合当时的礼仪法度。
  两处对称“爾”语意未含褒贬色彩,但庄公对颍考叔感慨:“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此处“尔”与自称“我”也有对照作用,由此可进一步强调庄公的情感色彩,在听闻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径后,由人及己,便产生了此番感慨和懊悔。另一处“尔”是文末引《诗经·既醉》篇而来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此“尔”无特殊的情感意义。
  最后浅谈对称“子”,全文仅有一处,出自庄公对祭仲劝谏的回答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子”这一称谓由“公子”的身份演变而来,春秋时是诸侯之子的专称,例如:鲁文公是鲁僖公的儿子,名兴,则鲁僖公在位时可称鲁文公为公子兴。另外,春秋时宋国姓子,故《隐公元年》记载鲁惠公的发妻是“孟子”,说明惠公原配在家中排行老大,“子”是她的母家姓。这也说明“子”这一称谓是从身份尊贵者身上演变而来的,成了对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左传》中,“子”的运用颇为频繁,据学者研究发现,《左传》中,“子”这一称谓有三分之一用例属于身份低下者对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尊称,另外的三分之二用在身份等级相当的人之间③。《左传》中“子”也有用于位尊者对位卑者称呼的情况,但用例与其他两种情况来比,较为少见。《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处对称“子”,是庄公对臣下的称谓,其中又有何情感意义?此虽是位尊者对位卑者,然结合全文,庄公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吩咐臣子少安毋躁,是符合礼仪的,理解为君主对臣下谏言的理解和宽慰,亦无不可。
  通过对全文出现过的称谓进行梳理和品味,能相对清晰地体会到古人遣词炼句的精妙和别具匠心,仅是单一的称谓,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说话人角度,都可能蕴含了不同的情感意义。作者貌似客观的叙述语言中,暗含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和道德礼仪评价,且在这几乎不着痕迹的笔触之下,其时的文学史官记事可谓匠心独具。
  注释:
  ①本文所引《左传》原文皆出自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不一一出注。
  ②详情可参考顾颉刚的《史林杂识》之《太公望年寿》篇,第209页。
  ③详请参考夏先培的《〈左传〉称谓词“子”的考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顾颉刚.史林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吾三省.古代汉语八千词[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夏先培.《左传》称谓词“子”的考察[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
其他文献
【摘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背后往往汇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演员的自身素养需要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才可以形成。好的影视作品的呈现与演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演员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就是台词,台词技巧影响着影视作品成品表达效果。考验演员的并不是台词的背诵,而是深度的理解,情感的层次表达。因此,本文提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结合现状分析了台词技巧
期刊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机构,是一种常见的读书场所,供广大人民群众免费阅读,其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传统文化推广工作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推广工作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促进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
期刊
【摘要】晚清以来,腐朽贫弱的国家体制使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国内先进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对于振兴国体的重要意义。近代学堂在挽救覆国之险的背景下相继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渐成系统。专门针对女性教育的女子学堂经过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渐入佳境。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们具备了扎实且先进的知识涵养,在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富有见地,有新锐深刻的思想,在女性文学创作上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沂市窑湾镇现存的窑湾古镇的建筑以及建筑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查找资料和内涵分析等方法,对窑湾古镇的建筑纹样和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从中国传统美学、国粹纹样解读、内涵哲学等角度对窑湾古镇图饰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并且指出建筑装饰图案的文化探源,古镇装饰纹样是民间智慧的产物。装饰图案也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朴素的、辩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背景
期刊
【摘要】在海南三亚后靠苗族村村民的婚礼上,道公是婚礼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角色是为新婚夫妇主持辟邪与祈福仪式,使婚礼呈现出庄重与神圣的色彩。婚礼上对祖先的祭祀是苗族人祖先崇拜的方式之一。新婚夫妇的干爹兼具媒人、婚礼见证人、伦理教育师与婚姻矛盾协调员等多重角色,干爹制度体现了该村对婚姻的审慎态度。  【关键词】苗族婚俗;干爹制度;仪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今天,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尤其是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理念之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参观和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成为人们享受文化艺术教育、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文化馆作为文化宣传机构,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新时期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开展数字化服务,使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本文从文化馆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讨论当
期刊
【摘要】扎染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将作品以扎染的艺术形式呈现,突出了扎染在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先阐述了创作的内容与框架,明确了图案设计运用的设计方法,详细论述了作品制作的过程,并且预设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为扎染艺术能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地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创作;应用;视觉表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字体类海报是当今招贴设计中占比极大的一种类别。当字体作为招贴主体来呈现时,字体元素的设计过程往往和图形设计的理论挂钩。本文由图形设计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多个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探析几种在字体类海报中常见的视觉语言与设计语言运用的手法。  【关键词】字体类海报;图形设计;招贴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1
期刊
【摘要】本文從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古诗词英译过程和英译译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古诗英译的侧重点明确,强调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和翻译活动都有强烈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古诗词英译的全过程要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通过译者对古诗词英译全过程的准确把握,让古诗的美充分呈现,达成对译法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心智哲学;古诗英译;译法;英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因此语言的接触也更加密切,由此必然产生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仅存在于日语,也出现在汉语中。中日外来语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中日外来语的不同点主要是体现在吸收方式上,日语外来语多使用音译,而汉语外来语多使用意译。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日外来语的定义以及分类,接着对中日外来语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浅析中日外来语
期刊